"大小全管好"
摘要: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后,水利工作中一些"左"的错误受到批判。由于只灌不排,冀、鲁、豫平原遭受严重的涝碱灾害。周恩来总理派我和国家计委分管农业的王光伟去冀、鲁、豫调查,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
马国川:水利工作中一些"左"的错误是怎样改正的?
钱正英: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后,水利工作中一些"左"的错误受到批判。由于只灌不排,冀、鲁、豫平原遭受严重的涝碱灾害。周恩来总理派我和国家计委分管农业的王光伟去冀、鲁、豫调查,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我们到那里看,许多地方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群众住房的土墙因为受盐碱化都倒塌了,房梁拿出去当柴卖,公路两边的树皮被扒了一圈后就自己死了,当柴烧。那个时候看到这个情况,自己确实是感到惭愧,没有负起责任来。一方面是由于怕,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不够,虽然理论上、书本上知道盐碱化怎么样,但是真正盐碱化到这个程度,是没有见过,所以我说自己吃苦头事小,群众吃苦头可真是我们的罪过啊!我认为,我的一些知识是以群众的血泪代价换来的。回京汇报后,总理召集了有关的省委书记开会,纠正瞎指挥的错误。他说,我问过医生,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可以,但如果一天不排尿,就会中毒。土地也是这样,怎能只蓄不排呢!
马国川:从那时开始,李先念开始主管水利。
钱正英:李先念到冀、鲁、豫去看了以后,说了一句玩笑话:"我现在才知道中国的水是往东流的。"他以前没有分管过水利工作。在周恩来和李先念的领导下,我们水利部门进一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思想上和工作中的片面性,在1965年8月提出了水利工作二十条讨论稿。当时的情况是:以蓄为主的片面性,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纠正。为了避免在治水方针的提法上引起混乱和争论不休,我们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水利的工作方针,建议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加强管理"。这是为了纠正当时实际工作中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兴建、轻管理,重工程、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的偏向。周恩来肯定了这个方针,并在前面加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最后加上"水利工作要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这个方针在1965年的全国水利会议上讨论通过后,大家简称为"大、小、全、管、好"的"三五"方针。"三主"方针叫治水方针,是毛泽东批准的,但大家都知道它不能作为全国的治水方针,却不敢改。只好变个名字,不叫治水方针,由于正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叫"三五"工作方针。"三五"工作方针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大家以为,今后可以一心一意地向前进,再不纠缠于"三主"方针的争论了。"大、小、全、管、好"的方针现在看来是普普通通的方针,也不见得有什么新意,但是那个时候,这个方针统一了全国在水利方面的思想。后来中央提倡各个方面总结经验,农业几十条,工业几十条,我们水利也搞了二十条。这样水利逐渐恢复了正常。
马国川:冀鲁豫的涝碱灾害呢?
钱正英:针对冀鲁豫的盐碱化,我们排水治涝,阻水的堤都打掉,搞了三年,才基本解决问题。
马国川:实际上,"大、小、全、管、好"的方针解决了蓄泄之争。
钱正英:但是,在"文革"中蓄泄之争又重被挑了起来。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我们是以"三五"方针篡改"三主"方针。一部分好心但不了解过去历史经验的同志,要求我们恢复"三主"方针。总理指示当时水电部军管会的同志:"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要展开辩论了。"以后,在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讨论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文件中,总理将"蓄小群"的"三主"方针,改提为"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这个文件报经毛泽东批准后,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去。
(本文节选自马国川《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