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农村改革

土地改革的得与失

2009-10-03 16:59 当当网

摘要:杜润生从上世纪30年代就参加革命,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其中许多是关系到改善农民经济政治地位的事情。最早可以从土改算起。

马国川:您1913年出生,是个世纪老人,一生经历了众多的历史事件。

杜润生:我从上世纪30年代就参加革命,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其中许多是关系到改善农民经济政治地位的事情。最早可以从土改算起。

马国川:土改开始时,您是中共中央中南局的秘书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副主任。

杜润生:1950年初,中央决定召开全会,土地问题是议程之一。为起草土地改革报告,我两次被召到北京,列席了中央准备通过《土改法》的会议。会前毛泽东还找了部分新解放区的干部了解情况,我介绍了中南局讨论过的土改要分阶段:第一阶段是清匪反霸、减租减息,主要是摧毁反动政权。第二阶段是建立政权,先建立农会,再分配土地。毛泽东说,这个安排很好,他还让我们回去写个报告。后来毛泽东对该报告作了批示,并以中央名义发出。以后我们又提出,土改应分为三个阶段,增加了土改复查与组织建设阶段,对此毛又批示说:"将土改过程明确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很必要的,各新区均应教育干部照三个阶段的各项步骤去做,不要省略和跳跃。"

马国川:《土改法》是19506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从此土改有法可依了。

杜润生:那次会议是毛泽东主持的,记得当时有一位老同志讲到土改中要注意教育农民节约,分田后大吃大喝不好,应该防止。毛泽东插话:"千年受苦,一旦翻身,高兴之余,吃喝一次,在所难免,此后注意就是了。"此话既讲理、又讲情,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新的土地改革法和刘少奇的报告,把过去好的经验都肯定下来了。确定了土改应该依照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及方针、政策和步骤,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在政策方面也应按新民主主义的战略方针,保留富农,保存私人工商业,保护中农。还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允许各地对民主革命程序自行决策。特别对于西藏,允许1957年以前不搞民主改革,对内蒙古也实行特殊政策。会议传达下去,全党一致表示拥护。

马国川:那么在执行过程中主要有什么问题?

杜润生:各地方在运动中特别是在运动高潮中,总是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和正确执行政策这两个方面如何协调?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从抗日初期到解放前,几个阶段都是反""出右,反右出"",来回反复,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比如在富农问题上,《土改法》明确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毛泽东也说过,"富农放哨,中农睡觉",保存富农有利于刺激中农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中央全会却又同意个别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处理这一问题。结果,中南、西南两大区全部消灭了富农经济。这种做法是有缺陷的。如果说今天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那么,在土改中消灭富农的政策就需要重新评价了。事实上,在华东地区一些地方,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土改的阻力就小一些,富裕中农也比较安心。

(本文节选自马国川《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