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创新推动转型

2013-06-01 10:41 求是

摘要: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环拥巢湖,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新中国诞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省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合肥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越来越强烈。全市上下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与转型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

  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环拥巢湖,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新中国诞生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省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合肥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越来越强烈。全市上下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与转型发展良性互动的新路。

  一、立足资源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合肥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丰富,现有高等学校60所、研发机构680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7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多万。但因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等原因,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设施和其他科技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合力,科技资源的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开放共享,合肥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整合、优化、激活科技资源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搭建合作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为有效利用各类科技资源,我们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促进龙头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显示、光伏光热、公共安全等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着眼于重大技术需求,按照“省(安徽省)院(中科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则,合肥市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融合、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融合,努力实现与安徽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与中科院优秀成果对接、与中国科技大学优质科教资源对接、与国际前沿先进技术对接。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加速释放,协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12年,合肥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4.3倍和6.4倍。

  打造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传统经院式的研究不同,现代技术创新更需要开放和协作,强调知识的共享和积累。为此,我们紧紧依托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平台,统筹各类科技资源,建立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创新服务、科技中介、创业辅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实行“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的一站式服务,建立贯通高校、企业、产业园区的“科技路路通”服务站,举办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努力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共享。

  强化人才战略,激励创新创业。为吸引和聚集各类科技人才到合肥创新创业,我们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持续推进“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的深入实施;加强留学生创业园、国家“海智”基地和国家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为科技人员营造创新环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创新专利质押、股权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引入风险投资和建立种子基金、担保资金等,降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风险。此外,我们还以合肥市获批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为契机,出台了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二、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发展转型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和关键。针对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突出、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等情况,合肥市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改造传统产业,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为此,我们首先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的主抓手,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京东方六代线项目带动下,鑫昊PDP、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蓝光LED等一大批科技项目陆续落户合肥,奠定了合肥市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合肥已成为我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其次,通过着力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的“三体”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我们依托公共安全研究院,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光学电磁场三维成像仪,培育了一批公共安全高科技企业,国家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获得批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把20多项成果转化运用于第三代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催生了我国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践证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我们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奖励力度,不断推动和鼓励企业建立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着力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家电为例,合肥市作为家电品牌集聚度较高的城市,聚集了美菱、荣事达、海尔、格力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家电品牌。近年来,依靠自主创新,合肥家电产业实现了从引进国外生产线到承接产业转移,再到创立自主品牌的华丽转身。再如,作为合肥传统产业的汽车产业,通过整合品牌、技术等资源,持续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有力地推动了合肥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能力的加速释放,加快了合肥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合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004亿元增加到353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3.8%,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