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在开放中加快转型

2013-02-16 11:38 求是

摘要: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全市的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晋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位居第二,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跨入全省前列。特别是在实践中,晋城探索了一条资源城市的转型之路,取得了一些经验。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全市的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晋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位居第二,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跨入全省前列。特别是在实践中,晋城探索了一条资源城市的转型之路,取得了一些经验。

  资源型城市转型,既是实践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晋城的煤炭资源丰富,无烟煤和煤层气的探明储量分别为272亿吨和6.8万亿立方米,均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4左右。凭借这一优势,晋城的煤炭产业占到了工业增加值的80%,贡献了全市65%的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单一的经济结构也积蓄了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日益严厉,环境容量指标约束增强,晋城的四大支柱产业煤炭、电力、冶铸、化工的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

  在实践中,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汲取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按照山西省建设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制定科学规划,在建构合理的产业结构上下功夫。

  以推动非煤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每一个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内涵与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晋城来讲,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在抓好煤炭这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前提下,着力发展非资源类产业。这些产业如何确定?首先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基础;其次要考虑将来把晋城建成区域性经济中心所需要的产业支撑;第三要考虑潜在发展优势所提供的可能的发展空间。依据这三条标准,我们重点确立了四大类非资源产业:一是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铸造与煤机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三是充分发挥区位和环境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业;四是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长期定位。经济发展史表明,现代区域性经济中心不仅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还要与这一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形成互动关系,为周边城市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时形成自己更为广阔和稳定的市场。晋城交通网络非常发达,与中原经济区已经有紧密的经贸往来,与上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产业发展互补性很强。根据这些条件,我们确定了“依托山西、对接上海、迈向中原”的对外开放战略。我们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工业企业联合会等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推进与中原经济区各市合作特别是在旅游方面也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全市旅游收入增长高达68.2%,居全省第一。

  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为转型的具体抓手。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我们采取了园区招商、委托代理招商、节会推介招商、产业对接招商、企业主体招商等多种方式,目前已经与富士康、华润集团、上海和晋煤签订了“四个一千亿”的招商引资协议。2011年当年签约、当年落地的资金增长了406%2012年招商引资落地资金又比上年增长2倍。我们同时也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引进基金管理团队、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大大增加了全市的投资力度。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增幅居全省第一,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长达32.6%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使国际上公认取得成功的例子,像德国的鲁尔区,也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晋城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取得扎实的成效,关键是我们见势早、措施得当,选择了在开放中加快转型的正确发展路径。

  在资源枯竭之前推动转型的最佳时机。我们认为,转型的成本和难度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与剩余可开发的年限,资源型经济可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往往都发生在它们的衰退期,与成长期、成熟期的转型相比,难度更大,代价也更高。这是因为,经历的时间越久,资源采掘业的畸形繁荣就越容易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趋于萎缩。而制造业的落后又进一步加剧资源型地区对采掘业的依赖,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城市经济长期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城市经济结构、政府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逐步固化,容易导致路径依赖。据统计,资源枯竭城市往往都伴随着尖锐的综合性矛盾和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这些因素彼此交织使得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难度与成本大大增加。

  晋城因为转型较早,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都比较好,企业效益下降、工人失业、生态环境告急等问题在当前阶段还不明显,留给晋城的时间和空间尚有,这就为晋城通过转型实现更大发展打下了基础。我国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其中大约88%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选择了更早转型。

  以开放为特征的思路为转型提供了正确道路。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尽管在转型的措施、方法上有一些相通的做法和经验,但根据产业特征和历史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应当有不同的转型思路。我国资源型城市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与共和国同龄,早期的城市设计基本是按照苏联专家“一矿一企一市”军事化、国家化模式规划的,很多城市在此后发展中将生活区、服务区等功能捆绑在一起,总体呈现“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特征。资源型产业也基本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生产规模、产品种类、价格、交通等一直都由国家统一调配,收入也大部分上缴国库。而随着国家政策放开,逐步向市场机制转型转轨,一批资源型城市由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经济结构畸重单调,就在这一过程中落后了。晋城尽管目前仍然有较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历史包袱不重,生态环境较好,但传统的封闭型发展的思维特征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是认为晋城偏居一隅,地盘小人口少,经济总量不大,发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人们满足于靠煤炭资源过日子,干部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

  因此,晋城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以开放为总体思路,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建立体制、完善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坚持开放的思维,通过开放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通过开放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资金、人才、经验、智慧挖掘出来,形成全社会参与经济转型的合力,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