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浩来信”引发的邓小平三次表态
摘要: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张浩、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对包产到组大加指责的来信,并配发了长篇按语。这在全国实行责任制的地区、特别是在安徽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关键时刻,是邓小平三次表态力挽狂澜,使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农村改革一直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张浩、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对包产到组大加指责的来信,并配发了长篇按语。这在全国实行责任制的地区、特别是在安徽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关键时刻,是邓小平三次表态力挽狂澜,使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农村改革一直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1977年6月,党中央任命万里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到安徽不久,几乎走遍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全省各县,亲眼目睹了群众生活的艰难。省委决定从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入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77年11月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允许农民搞正当的家庭副业,其收获在完成国家任务外可以到集市上出售,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的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六条”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第一份关于农村政策的开拓性文件。因此,这份文件一发布,就受到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热烈欢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农村形势迅速好转。此举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农村既定政策“左”的框框,因而引起全国关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作了报道。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的通讯。刚恢复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对安徽省委“六条”规定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并在出访路经四川时,向当时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作了推荐。不久,四川省委派人到安徽了解情况,顶着“左”的压力,仿效安徽颁布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十二条”。“从此,安徽、四川两省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火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的出现,再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这就是“张浩来信”的历史背景。
“张浩来信”发表之际,万里正在滁县地区考察。面对因“张浩来信”引起焦虑不安的干部群众,万里说:“报纸像公共汽车,他可以打票乘车,你也可以打票乘车,他写稿登了,你也可以写稿。”根据省委的指示,安徽省农委的同志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的来信。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这封信,同时也配发了长篇按语,承认“张浩来信”及按语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省委特别是万里的明确表态,使许多人受到鼓舞,避免了“张浩来信”可能造成的一些不可收拾的后果。
[page]1979年5月21日,万里来到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肥西县山南公社,此时正值农民开镰收割,一派丰收景象。万里紧紧握住山南公社党委书记王立恒的手,问道:“搞包产到户,你怕不怕?”王立恒说:“是有点怕。”万里说:“不要怕,在你们公社搞包产到户试点,我是点过头的!搞错了,不要你负责。”万里这次山南之行,给山南和肥西县的干部、群众,以及踌躇不安的探索者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支持。6月初,万里乘车前往凤阳视察。县委书记陈庭元向他汇报了大包干的情况,并引用了农民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万里听后,当即表态:“好!我批准你们县干三五年。”1980年春节前夕,万里来到凤阳县小岗村,挨家挨户看了一遍,看到户户粮满囤,十分高兴。在场的人告诉他有人指责小岗村“开倒车”,他当即表示:“只要能对国家多贡献,对集体能够多提留,社员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辈子也不能算开倒车。”
从农村回来不久,万里到北京参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他找到邓小平,把安徽实行责任制和他在农村目睹的情况,向邓小平作了汇报,也反映了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同看法。邓小平听后,果断地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这是邓小平对安徽试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次表态支持。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国家农委的领导也表示要按照中央文件规定办,“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这次会议之后,出现了对安徽推行的包产到户进行公开批判,指责包产到户违背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宪法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规定。这种有“来头”的对包产到户的批判,对安徽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引起了省内对包产到户的意见分歧。1980年3月,万里调中央工作后,围绕包产到户问题,安徽又出现了一次全省范围的争论。有的人认为“包产到户的关键是分而不是包,是分田单干,不仅退到了资本主义,而且退到了封建主义,倒退了几千年”;有的人叹息:包产到户导致农村“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还有的人心有余悸,表态说:“宁愿迟发财,也不能摔跤子。”正当全省围绕包产到户、大包干进行争论,很多人对生产责任制何去何从感到迷惘之际,1980年4月2日,邓小平特地把胡耀邦、万里、姚依林、邓力群找来谈话。在谈到农业问题时,邓小平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地区,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这次谈话,可以说是邓小平对安徽试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次表态支持。
[page]邓小平第三次表态支持是在1980年5月31日。这一天,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中,着重谈了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这一番话,字字有千钧之力,无疑是对安徽搞包产到户、大包干、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莫大支持与鼓舞,一下子给决心搞包产到户、大包干的干部和群众吃了定心丸,撑了腰,壮了胆,为几年来无休止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1980年9月,党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指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初步为包产到户定了性。1982年1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1号文件形式发出的农村工作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中央以文件形式毫不含糊地给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了名,明确肯定它姓“社”又姓“公”。从此,发源于安徽的中国农村改革一直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