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掉下的达摩克里斯剑——再谈“马丁文章事件”
摘要:一,“马丁文章事件”及其背景“马丁文章事件”,有的作者称为“马丁事件”,是不确切的。我经历的是,马丁的文章引发的事件,马丁本人没有发生什么“事件”。“马丁文章事件”,指的是马丁的一篇文章引起的风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段重要的插曲...
一,“马丁文章事件”及其背景
“马丁文章事件”,有的作者称为“马丁事件”,是不确切的。我经历的是,马丁的文章引发的事件,马丁本人没有发生什么“事件”。
“马丁文章事件”,指的是马丁的一篇文章引起的风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段重要的插曲。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达三十年。这三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到1988年为第一阶段。“马丁文章事件”,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为了说清“马丁文章事件”,让我们先说说这个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中国社会从噩梦中醒来,万众欢腾,揭批“四人帮”,理论界也讨论了一些当前迫切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
但在新领导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下,多数人还在疑惑、观望中。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突破“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改革开放作了思想准备。党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确立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现现代化的总路线、总方针。
接着,1979年1至4月,中央又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这是一次思想解放的盛会,是党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央宣传部出面,直接同知识分子、理论界一起讨论问题的会议,是一次空前的创举。
会议由中央秘书长谦宣传部长胡耀邦主持,宣布实行“三不”:不揪辯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开创了自由、民主的新的会风。思想理论界受到极大鼓舞。会上,大家解放思想,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自由的讨论,并核对、弄清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会议获得了积极的成果,将思想解放运动推向高潮。
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是我国思想、理论战线最活跃的年代。无论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提出和讨论了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问题,还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争论……,形成上世纪难得的一幕生动活泼的绚丽景观。
就我较熟悉的经济科学来说,继1977年按劳分配大讨论和唯生产力论的讨论之后,1981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经济学团体-中国经团联成立。她拥有410个团体会员,团结全国经济学界,提出和讨论了很多问题,举行了无数次讨论会、座谈会。举其要者,如:生产目的讨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改革战略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失业和就业方针、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商品论等等问题;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包产到户解放农业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阶段: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厂又进城等等。此外,在学科建设方面也作出了一些贡献。
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克服了不少艰难险阻,不断前进。直到1989年“六四”事件,“武器的批判”取代了“批判的武器”,思想解放运动被连同学生运动一起,打压下去。中国又一次失去融入现代政治文明主流的机会。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是非常微妙的十年。一方面,思想解放运动活跃;另一方面,天上风云诡谲、变化莫测。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抛出之后,达摩克利斯剑一直悬在思想理论界的上空。从1981年8月3日批白桦的小说《苦恋》和椐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太阳与人》,开始了第一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后,“反自由化”运动一浪接着一浪。
1983年10月,中央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整党。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长邓力群利用手中权力,乘整党之机,掀起了第二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布署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清除精神污染”。此举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广泛的惶惑与不安,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幸有胡耀邦(总书记)和赵紫阳(总理)的努力,限制“清污”的范围,不让它破坏经济建设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胡、赵的努力,得到了邓小平支持,“清污”才于1984年下半年逐渐停下来,只搞了二十八天。邓力群等对此于心不甘,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再续他们的“清污”旧梦。
1985年7月,中央撤掉邓力群的中宣部长,留任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同时还是中央书记处的一位书记。
就在这一年的11月,发生了“马丁文章事件”。
年轻学者马丁,于11月2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引起一场风波,人称“马丁文章事件”。马丁文章的发表,被邓力群等认为是再来一次“清污”的机会,差点酿成又一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这不是我妄自猜测,也不是事后推论,而是当时就有人泄漏了“天机”。这个人就是邓力群。马丁的文章发表后,1986年2月,邓力群批评发表马丁这篇文章的《工人日报》说,这是“高层次的精神污染”,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更有意思。他还没有看到马丁的文章,就在供中央高层内部参考的《国内动态清样》上批示说:“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言外之意,不问可知。
还有一个旁证:当时世界经济研究所有位老资格的研究员,收集他认为有“自由化观点”的文章,向中央打小报告。86年2月,他把马丁文章作为有自由化问题的材料打印送给一些领导人。胡乔木得到这个材料后,十分重视,于3月1日报送给胡耀邦、赵紫阳。3月3日,赵紫阳在报告上批示说:“批判经济理论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现在更重要的是大胆探索。”胡耀邦批示:“同意紫阳同志意见。”胡耀邦还要求中宣部邀请经济界和理论界一些同志,专门就马丁文章召开一次座谈会,以弄清事实,得出正确结论。
回顾198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经济学界的艰苦历程,颇有些令人感慨。我们不仅面临国内传统势力的打压,还要遭遇国外反对者的造谣污蔑,而且外国人的歪曲和污蔑,又成为某些人用以“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资源。马丁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二,马丁和马丁文章简介
究竟马丁文章事件是怎么回事?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马丁,原名宋龙祥,马丁是他的笔名。
宋龙祥,1957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当过会计、民兵大队长,先进工作者,是共青团员。曾在南京大学攻读西方哲学史,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一文,刊于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的“社会之声”专版(评论理论专版),署名马丁。该文引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刊物)《新华文摘》的注意,于1985年第12期予以全文转载。同年12月10日,我国以英文和日文出版发行的《北京周报》,摘要译载了马丁的这篇文章。
马丁撰写的这篇约8000字的文章:《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
2、从对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转向科学分析
3、从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排斥、否定转向分析借鉴
4、从生产关系的研究转向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5、从经济关系的一般研究转向经济运行机制的具体研究
6、从经济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7、从理论经济学转向应用经济学
8、从微观经济转向宏观经济、从短期规划转向长期战略的研究
9、从孤立的单向度的经济学研究转向综合的多学科的社会经济研究
10、从线性知识结构转向复合型知识结构
因为文章谈的是经济学问题,许多经济学界的朋友都看了,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映,认为马丁不是经济学工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综合性的经济学方面的文章不容易,文章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文中有些缺陷是难免的。
三、马文是怎样被歪曲的
马丁文章,简称马文,本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却被国内外报刊格外看中,加以严重歪曲,用来批评中国经济学界。
歪曲报道马文的,首先是日本时事通讯社。该社1985年于12月11日据《北京周报》转发了约800字的电讯,对马丁的文章作了断章取义的报道,说:“马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倡议:为了适应中国改革所面临的任务,要明确提出《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成果。”
这个歪曲的电讯发出后,很快被有的日本报刊采用。当天出版的《朝日新闻》和第二天出版的《读卖新闻》都刊登了。《朝日新闻》摘出时事通讯社电讯稿中歪曲马文的话做为标题,说马文提出了:“《资本论》失去有效性,提倡现代经济学成果”,刊发了这篇通讯。这就突出了对马文的歪曲批判。
12月19日,美国纽约的一张中文报纸《中报》,根据《读卖新闻》的歪曲报道,发表了一篇批评我国经济学研究的社论,题目是《扬弃学术功利主义——论中国对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这篇社论指责马文,说该文认为《资本论》已经失去“有效性”,主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
国外报刊对马文的一系列报道、评论,全是以讹传讹。经国内报刊转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为了澄清问题,说明马丁文章被歪曲的情况,北京周报和人民出版社分别给中央宣传部写了报告。
北京周报的报告指出,时事通讯社这篇报道,充满了记者本人对这篇文章的曲解和主观臆断,不少地方是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例如:报道中说:马丁主张要明确指出《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引进凯恩斯等西方近代经济学的成果。北京周报摘要发表的译文,根本没有这个意思,更没有这样的字眼,这完全是日本记者的曲解和主观论断。
时事通讯社播发的这条消息中,歪曲马文原意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马丁的文章主张经济科学研究中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日本记者却说马丁主张“实行学术研究的自由化。”马丁的文章明确指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说仍旧是庸俗的和非科学的。另一方面也指出,过去只是注重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庸俗性、辩护性和反动性,而忽视了它还有其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马文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待传统庸俗经济学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当代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文章在列举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各派的研究成果后,指出:科学地批判、分析、借鉴这些成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日本记者却断章取义地说,马丁的文章“高度评价了”西方近代经济学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人民出版社给中宣部的报告首先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华文摘》转载《工人日报》马丁文章后没有听到什么不好的反映。出版社看到《国内动态清样》第380期上反映的纽约《中报》对马文的批评和薄一波、胡乔木的批示后,又组织了一些同志对马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他们的意见要点如下:
1、马丁文章所举十个方面,是对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概括,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观点总体上看也较中肯,并不存在纽约《中报》所批评的问题。
2、《中报》批评丁马文章说马克思的《资本论》不能提供解决今日问题的“现成答案”“已失去了有效性”。而马丁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话;《中报》还说马丁主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从凯恩斯理论中寻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现成答案。这种批评是没有根据的,不客观的。马丁文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主张。
北京周报还指出:“《朝日新闻》在刊登时事通讯社发的消息时,妄自加了一个注释。这个注释捕风捉影地说《北京周报》刊登马丁的文章是‘党中央的主流派’想要试探国内的反响。”这是“特别荒谬的”。
四,出口加工转内销不核实就登“内参”
更加荒谬而且荒唐的是,国内有些媒体盲目地跟风,一些重要的权威性的报刊、特别是内部参考的刊物“内参”,对于来自国外的批评,尤其是对马文作过歪曲加工的《中报》社论,不分析,不研究,不核对事实,人云亦云地向上反映,传播。先是在一些“内参”上转载或摘编,继而在报刊上公开报道。
本来对待此种学术上的是非,外国人怎么说,有他的自由。国内学术界可以不以理睬,也可以写文章加以澄清、驳斥。作者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但当大家都还没有来得及反映的时候,国内具有权威性的报刊: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却很快地作出反映,积极跟进。它们把纽约《中报》的社论,编发在“内参”上,引起党内高层很大的反响。
原来,《中报》社论发表前,我国新华通讯社驻联合国记者,已得到《中报》透露的信息,1985年12月18日就将《中报》社论稿件全文发回国内。
12月25日,新华社办的内部刊物《参考资料》,全文刊登了《中报》社论。
1986年1月25日《红旗》杂志的“内参”《理论交流》编发了这篇社论。
2月21日,新华社的内参《国内动态清样》第380期,又以《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
为题,编发了《中报》这篇社论。
这两种供中央高层了解情况的重要内部刊物,都报道了《中报》的社论,而且《国内动态清样》第380期还用了一个明显批评我国经济学家的醒目的标题,以显示这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
这种做法有两点值得思考。第一,新华社的内部刊物《参考资料》已经于12月25日刊发了《中报》社论全文,何以新华社又要在《国内动态清样》这份重要的“内参”上再编发一次?而且在编发时,特别摘取《中报》社论第三段(“我们希望中国大陆的经济学界扬弃学术功利主义的想法和食洋不化的作风”这句话)中的有关字句,编成《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这样醒目的标题。这是值得注意的。再就是《中报》已将对马丁文章的批评扩大到对我国经济学界,而上述这份“内参”又将批评的范围缩小,说得更具体,是指某些经济学家。这是什么意思?某些经济学家指的是谁?
第二,新华社从12月18日收到记者发回的电讯稿,到第二年(1986)2月21日编发《国内动态清样》,有充分的时间来核对,查清《中报》的批评是否符合事实?“中报”是否歪曲了马丁的文章?但是新华社有关编者并没有这样做,就编发了作为中央重要耳目的“内参”《国内动态清样》。这是为什么?
这样,1986年初,纽约《中报》社论批评马丁文章和中国经济学界这件事,就从国外走进国内;再从“内参”走向社会,在一些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传播开。先后有上海《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3月3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986年3月4日)、上海解放日报社《报刊文摘》(1986年3月18日)等报刊摘要或全文转载,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于3月16日和3月21日两次分别从《经济参考》报和《世界经济导报》摘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反响很大。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的关注。
有的经济学家找了马丁文章的原文和所有转载的、摘译的文章来对照,发现马丁的文章被严重歪曲了。始作俑者是日本时事通讯社,最严重的是美国纽约《中报》的社论。这篇社论批评的对象不仅是马丁,而是扩大到“大陆经济学界”了。偏偏是《中报》这篇社论最受我国官方媒体重视,国家通讯社、党中央机关刊物,都据以编印“内参”,加上醒目的标题,提供中央高层参考。
五,中央领导批示
中央一些领导同志看了《国内动态清样》,有几位作了批示:
1986年2月22日薄一波批示:“启立同志抽空一阅。是否请厚泽同志把各方议论综合起来,研究一下。建议将马丁文章和这篇清样一起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顾委常委一阅。此件阅后仍退我。”
2月23日胡乔木批示:“启立同志:建议将此件印发中央参阅文件。原文所引工人日报文章,因住院不便查找,希中办代查附后,但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当否,请酌定。”
2月24日胡启立的批示:“按乔木、一波同志批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