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罗保铭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03-25 21:59 海南省人民政府

摘要: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18个市、县的市县委书记、市县长都参加,还有人大的法仁同志、政协的海国同志也出席会议,说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最近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也就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发的第2号文件。刚才,陈成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2007年的“三农”工作做了总结,对2008年的工作做了部署,讲得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我完全同意。

(2008年3月25日)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18个市、县的市县委书记、市县长都参加,还有人大的法仁同志、政协的海国同志也出席会议,说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最近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也就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发的第2号文件。刚才,陈成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2007年的“三农”工作做了总结,对2008年的工作做了部署,讲得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我完全同意。海口、三亚、定安、陵水、澄迈、乐东、昌江7个市、县做了典型发言,讲得很好,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去年农村工作会议上我讲了10个问题,今年我着重讲3个问题。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发展是农民增收、保障供给的根本,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我们在海南讲关注和改善民生,就要让480万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我省的“大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坚持。温家宝总理2007年12月22日批示,一定要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2008年工作的主要任务。近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出台一个中央1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农业、发展农业和富裕农民。

海南在全国是个小省,农业经济总量在全国微不足道,但热带特色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却非同小可,在全国越来越不可或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同样要始终绷紧。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地区,占热带土地面积的42.5%,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条件和稀缺的生物资源,使我省农业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中央领导每次来海南都强调,海南的农业很有特色,条件很好,大有可为。这一方面是对我省特色农业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我省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一是从增加农民收入看,发展现代农业仍然是重要举措。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比2006年增长了16.4%,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超过了70%以上,可见,要实现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这一光荣而艰巨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十分重要而紧迫。

二是从我省农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来看,农业不但富民而且也可以强省。仅从每年出岛农产品500万吨以上来分析就很不简单。500万吨的瓜果菜出岛可以带来50万辆20吨以上的大卡车、100万人次进出岛和100亿元以上的收购资金,拉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使海南经济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和活力。

三是从海南农业对全国的贡献看,战略地位越来越凸现。昨天下午,在全国网络媒体海南行海南情况介绍会上,有记者问:建省20年来,海南的热带农业对全国作出了哪些贡献?我们举了几个实例。第一个例子是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全国橡胶年产量58万吨,海南占60%以上,20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天然橡胶487万吨,直接节省外汇50多亿美元。第二个例子是我省南繁种子撒遍全国大地,每年有28个省份大约5000多名专家来海南进行农作物育种、扩繁、鉴定和制种,常年的制种面积超过10万亩,生产农作物亲本种子6亿多公斤,建国以来我国培育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80%经过南繁选育,南繁造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大批科学家。可以说,我省是粮食产量很小的省份,但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三个例子是海南的冬季菜篮子、果盘子,去年我省出岛瓜果菜449万吨,销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为保障全国菜篮子供给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我国南方雪灾更加凸现了海南冬季农业优势,省、市县政府拿出了1200万元用于扩种20万亩瓜菜的种子补贴,后来农业部又要求我们扩种到25万亩,加之出岛瓜菜价格攀升,老百姓、公司积极性高涨,实际扩种了30多万亩,今年1-3月份,约100多万吨瓜菜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得到了中央各有关部门还有各兄弟省市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当然,海南农业还有其它方面的贡献。总之,不论从现实贡献还是长远发展看,海南的热带农业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从我省的经济结构分析,一产的比重仍占1/3,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去年我省一产占31.3%,依然是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的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的比重会逐步降下来,这是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2002年,我省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6.8%,到2007年5年间下降了5.7个百分点。但是,我省农产品的总量和农业增加值的绝对值是增长的,而且增长的幅度比较大。海南的农业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农业增长点较多,特色鲜明,效益较好。瓜菜、水果、热带作物、渔业、畜牧业等多产业并举增长,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仍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还会占有较大比重,即使将来我省工业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比重比现在更低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会因此而削弱。

五是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仍然是十分重大的任务。尤其是农业“两税”减免以后我们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市、县同志热衷于抓来税的事。当然不抓税源、不发展税源经济也不行,但是反过来讲,没有农业就没有市场保障,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实现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世界经济发展表明,从农业发展到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不仅仅是重要的“第一桶金”,而且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仅从财政收入来衡量农业,甚至放松农业是错误的。近几年国家支农力度很大,免了农业税和特产税,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给予各种补贴,去年国家安排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规模达到513.6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6%,这是前所未有的惠农政策。国家、省里都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大力气,从政策、机制、投入等各方面来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领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对我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根弦要始终绷得很紧。

二、站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加快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今年是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如果说20年有什么最大的收获,我觉得就是找到了一条体现科学发展、符合海南实际的发展道路,即“一省两地”。这几年我省下大气力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见到了实效,去年我省农民收入增加了500多元,增长了16.4%,是近1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最高的年份。实践证明,我们的抓法、路子是对的。比如说,去年建立的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把这项工作从化验室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做得很实,300万亩的测土配方施肥节本增效9000万元,效果非常明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既减少化肥的盲目投入,又防止土壤板结,使化肥发挥最大的效益而不浪费,今年还要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去年推进的农村小额信贷,省农信社就发放了1.3亿元,使1.03万户农户受益,解决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去年筹措3000多万元建设的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区域分中心和流动检测站,这项工作得到国务院的高度肯定。去年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服务110,农技110服务网络不断延伸,成效显著,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保障。另外,去年专门从省长备用金中拿出资金进一步支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实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实现了生猪从进岛变为出岛72万头的跨越。还有“海交会”,也是越办越实、越办越好,建立了产销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运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等等。但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软肋”,比如说,我们的结构调整还远没有到位,比较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害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我们不能期望每年让台风擦肩而过却带来大量降雨,也不可能总是出现象今年这样南方十几个省雨雪冰冻,给我们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特别是我省农产品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腿”和“瓶颈”,跨过农产品深加工这道坎,海南的农业应该是一片新天地。刚才定安县介绍定安塔岭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听了让人高兴。

所以,我省农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是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夯实和提升的新阶段,是农产品加工流通大突破、产业化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有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手段。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我再讲几个观点。

一要走开放农业之路,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走开放农业之路,就是我省农产品要出岛出口、进宾馆进超市,要挂上精品的品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我省建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这样的大目标,我认为这是对“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中“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内涵的丰富和延伸,是农业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根据国内市场的供求格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从保障国内农产品特别是菜篮子产品供给的大局出发,对我省农产品质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海南农业发展必须置于全国的大盘子来考虑。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问题正逐步显现,因此中央把保障农产品的供给作为今后农业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我省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冬季瓜果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是我们发展的潜力。如果全国人民人均每年消费海南3公斤瓜菜、2公斤水果,是什么概念?那就是650多万吨。还有无规定疫病区,给我省畜产品造就了一定的品牌优势,“非典”时期,我省的文昌鸡送到首都慰问医务工作者,很受欢迎,现在文昌鸡供港一年大约是350万只。还有水产品,等等。所以我们要围绕“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这个战略目标来发挥我省的优势,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精做大。

二要按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市场供给问题,还是生态问题。海南是旅游胜地,我们的阳光、沙滩、海水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如果游客享受了蓝天白云、椰风海韵之后,再看看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那也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农业厅正在做全省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今年与海口市政府联合启动了海口循环农业产业带建设,把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绿色基地连起来,把生态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大有文章可作,比如,琼中的特色生态农业,无论是养山鸡、种灵芝,还是养蚕、养蜜蜂等,都干得有声有色。又如,海口红旗镇的本立村,集中建沼气池,集中供气,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荔枝园,生产的荔枝直接出口。农村的能源综合利用,种养业良性循环,从长远发展看,这些都带有方向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打好生态农业这张牌。

三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提升作用,走高科技农业之路。科技是农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以色列这个沙漠小国,为什么成为世界著名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它靠的不是资源,而是科技。以色列的优良品种不断更新,节水技术世界一流,让沙漠变成绿洲。海南有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家想一想,我们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该有多大的潜力?跟台湾比,台湾农业自然条件不如海南,但是良种化、精致化技术水平比我们高很多,同样是莲雾,他们的品种、质量比我们好,价钱比我们高。这几年,我省农业科技也有很大进步,瓜菜采用地膜覆盖,保水、保温,又能增产;西瓜苗通过嫁接,既防病又增产,而且可在同一块地上连作;海南万钟公司用标准化技术种香蕉,“尖峰牌”香蕉在日本、俄罗斯的卖价比菲律宾的香蕉价钱高出不少。但总体上讲,我省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还不多,科技研发能力还不强,农民的科技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今后如果能在科技上有大的突破,再加上我们的先天优势,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就能独树一帜,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选准突破口,抓住几个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下最大的气力,创造最有效的工作载体,拿出实实在在的招术和措施,年复一年地抓下去,就一定能把现代农业发展上去。关于这个问题,在陈成副省长全面部署的基础上,我再突出强调5点。

[page]

(一)做足做活农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农业结构调整可谓是老生常谈,我为什么还要强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土地资源很有限,很宝贵,人均耕地不足2亩,如果不能生产出高效益、高品质的东西,农民增收何从谈起?高效农业又何以体现?我们可以做做比较,算算账,种一亩瓜菜的纯收益一般不低于2000块钱,时间大约3-5个月。一亩水稻一年两造按600公斤计算,产值1000元左右,纯收入才三、五百块钱。前几年东方兴修水利的时候,我就说过,挖库修渠千般苦,水到田头还种稻,不上算。想一想,一亩大棚瓜菜耗水大约25吨,但一亩水稻耗水100吨以上;用简易的经济型大棚种植哈密瓜,一年至少2造,纯收入有1万块钱;种一亩花卉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东方的菊花出口日本,按枝计算,那收入就更高了。所以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差异极大。

这几年三亚、陵水等地的设施农业发展很快,三亚去年投入设施农业的资金是5000多万元,陵水的英州也形成了设施农业产业带的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目前,我省设施大棚面积只有8万亩左右,规模并不大,但这8万亩的大棚,年净收益却在10亿元以上,不可小视。如果设施农业的规模再扩大几倍,就是几十亿的效益。因此,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幅度提高设施农业的比重十分重要。客观地说,目前我省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还占较大的比重。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强迫,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这话是对的,但各级政府工作努力与不努力,效果大不一样,在政策导向、资金支持、信息引导、基地示范、营销服务上多下点功夫,效果会更好。

另外,我省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还不大。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小打小闹难成气候。特别是我们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更面临这个问题,不能生产线一年开3个月就停了,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我省热带水果、瓜菜还有发展空间,畜牧、水产占农业的比重为46%,提升的空间和潜力也很大,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但林下经济的文章还做得很不够,林业经济的效益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南繁育种基地的作用也还没有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加快建设优质瓜果菜、水产品、畜禽、热带花卉等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以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必须抓住规模化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确保提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我省农产品出岛出口、进宾馆进超市的生命线,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去年国家抽检我省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是96%,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这是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结果。近几年,我省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我们的质量提高了、信誉提高了,大家就觉得绿色安全,价格贵点也愿意消费海南的水果、蔬菜。前不久,国家农业部与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选定我省一批优质瓜菜品种上北京奥运会的餐桌,这是一件很有影响力的事情,说明海南瓜果菜等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国家部委领导的充分信赖和肯定。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后,全国各地都开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12个省区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这对我省农产品是一种考验。市场相信质量,老百姓期盼安全,优质优价是市场的选择。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看到一些特别漂亮的果椒,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都是生吃的,8块钱1斤,1斤也就2-3个。所以,我省瓜果菜保质量安全、保品质优良十分重要,我们的目标是进宾馆进超市、出岛出口,只要做到安全、优质,就能卖上好价钱,就卖得顺畅。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定要标本兼治,采取硬措施。要下决心启动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和预警防控技术中心建设。农业部已支持我省2200多万元,还将支持6500万元,省政府也把这个项目列入今年省重点建设的盘子,拿出2600万元配套资金,确保早日建成,以后就不用带着样品跑到广东等地去检验检测了。所以这个工程既是农业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我省农产品形象和安全的保障工程。

提高农产品质量要靠科技,靠标准化生产,这是治本之策。等到产品出来了,不合格就不能销售,还要依法处罚,生产者会受到损失。但是,将检验检测和准入制度建立起来了,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不能让这些产品进入市场。所以,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110要再接再厉,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厅建立的流动服务站很受农民欢迎,今年再投入1500万,建11个市、县的分中心,做大流动服务站。要继续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争取通过国家验收。另外,国家十分关注南繁检疫,要绝对保障出岛种子的质量安全。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要率先推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海南这样一个基础相对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市场风险较大的省份,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尤为重要。刚才陵水王雄同志的发言,提出了治水兴县,我觉得这个提法很好。我国西部地区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喝水都要靠雨水补充水窑,一年到头都吃地窑里的水。我省西北部干旱缺水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解决水的问题。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历届政府对农业基础建设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效,更要面对现实,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目前我省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还很弱,一个大的台风就可能刮走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农民一年的收入就变成泡影;另外,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库带病运行,安全隐患令人忧虑;全省还有1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未能解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是政府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的好事。今后5年,我们要完成一批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隆水库建成后要完成灌区建设,大广坝二期戈枕枢纽和灌区工程要竣工,红岭水利枢纽工程要争取国家支持,尽快开工建设。这3大工程建成,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将得到很大的缓解。还要完成17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国家对此也有明确的部署和要求,而且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确保3年完成。干旱地区打要1000口机井;解决1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完成6个中心渔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改造农村公路13000公里;完成农垦的电网改造,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电网;完成100万亩的田洋整治任务,等等。这些任务都非常艰巨,但都必须完成。关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淡水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紧缺资源,全省上下一定要有节水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节水农业300万亩,节水约5.5亿立方,相当于我省牛路岭水库满负荷的库容量。海南这种高温天气种水稻,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浪费太大,产出太小,应该下决心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从长计议。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生产形式来推动,分散经营的农户势单力薄,很难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农业组织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各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很有生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还不高,要有大的提升,我认为要在3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发展壮大农合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善于总结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经验,以典型引路。去年我省新成立了2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些很好的典型经验值得借鉴。比如,万宁市山根镇横山村农民瓜菜产销合作社,在村支部书记的牵头组织下,搞股份合作,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100元1股,1个劳动力一天按35元计,3天合1股,土地半年租金500元计5股,一造瓜菜下来按股分红,合作社与当地的供销社合作,由供销社负责产品销售,合作社虽不大,但很有活力,吸引了不少周边村的农户加入。如果生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村镇都有合作社,聚合作社之力,解分散农户之忧,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就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基础。三亚、海口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们的政策是每成立一个合作社,三亚市政府就给5万元,海口市政府是给3万元,当然还有一些引导帮助,钱不多,但老百姓觉得政府在帮他们,心里踏实。

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优势,这正是我们一家一户的农民所欠缺的。我省龙头企业275家,不算少,但实力强大的不多。这次我们参观的海南永青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龙头,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三供两免一保”服务,即供种子、化肥、农药,免费供种和技术培训,保护价收购,联结生产基地32万亩,近10万农民。海口的罗牛山公司建立了40个养殖基地,实施30万头养猪产业化项目,每年向农民供应种猪8000多头,饲料2万多吨。儋州的温氏公司负责种苗、饲料、技术、防疫、销售,联结农民养猪养鸡,年出栏8万头猪、1000万只鸡等等。今后,我省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要更大一些,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逐年增加,金融信贷部门支持力度要加大,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的加工、运销龙头,财政资金不撒胡椒面。

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没有现代化的流通不行。荷兰的花卉市场是世界级的,从个体的种植到花卉市场的期货交易都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春节后,我到永青在文昌的果菜物流中心去调研,其规模不小,设施比较完善,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永青在文昌、万宁两个物流中心,冷库库容2万吨,有2万立方米的交易大厅,对我省农产品集散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大规模的热带瓜果菜要出岛、要进入市场,需要包装、检测、交易等,省政府要下决心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厅、商务厅要共同研究我省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集农产品批发、集散、冷藏保鲜、包装、检测、信息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同时要推进中小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去年省政府支持供销社组建的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要运作起来,力争成为我省农产品运销的龙头企业。

(五)建立应对农业风险的长效机制。农业是高风险产业,有各种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突发事件,往往带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如果事先没防范,一旦发生,往往猝不及防,给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正因为农业高风险特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一般不轻易涉足农业保险。我省是自然灾害频发和高发地区,强台风、热带风暴、洪涝、干旱等灾害对农业都造成一定的威胁,农产品市场在外,历史上农产品“卖难”和去年的“香蕉市场风波”都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因此,必须建立农业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灾害性气候和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预测预报预警,为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决策参考;要制定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区域联防,建立快速反应和联手联动的机制,要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处置、灾害拯救和领导责任等各项制度。去年我省推出了6个农业险种的保险,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保险范围,落实保费补贴。

三、加强领导,不断提高驾驭“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的重点和重心工作不动摇,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不动摇,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党委要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指导“三农”工作,市、县的党政领导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认真研究“三农”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身子沉下去,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几件实事,抓住现代农业的关键性和根本性问题,集中力量做成几件实事。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中的遗留问题。积极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农垦改革、农信社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涉农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责任,形成抓“三农”工作的整体合力。

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做到确保支农资金明显增长、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明显增长、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发展的投入明显增长。按国务院的要求,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不低于15%。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重大农业建设专项资金。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让农户直接受益。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国发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支农功能。要扩大农村小额贷款,今年省农业部门与省农信社联手打造支农平台,放大政府补贴规模,大约要为3万户农户提供3亿元以上的信贷支持,三亚市政府拿出500万元与农信社合作,这些做法值得肯定。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生态保护问题。从海南长远发展讲,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天然林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我们不能把保护环境和保护天然林当成一句口号,说起来是生命线,做起来思想松懈麻痹,工作不到位。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海南发展的大局出发,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项目绝对不能引进。珠三角有些地方已经深受处理工业垃圾之苦,甚至几十年都恢复不了。落后的产能项目进来,可能你明年的GDP增长了,你的财政税收增长了,但是贻害海南、贻害百姓,贻害子孙。目前我们最大的压力有2个,一个是排放问题,一个电能短缺。海南是个岛屿,很多资源不可再生,为什么我们下决心在今后3年拿出35个亿来解决18个市、县的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就是要解决COD排放问题。为什么省委、省政府强力支持海口、三亚发展高科技,搞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上微电子产业、上动漫产业等等,因为这些产业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符合海南生态省规划的要求。大家不要小看海马汽车,除了它对海南的品牌、市场税收、综合效益等贡献外,海马汽车制造业实际上是在给我们做大节能减排的分母。当然还包括海航这样的企业。所以我讲这些是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大局观念,首先是把本市、县的事干好,同时还要有全省一盘棋的大局,在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上,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去做。

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好省第五次党代会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落实落实再落实,为加快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