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立足特色谋发展

2013-09-22 11:24 求是

摘要:三明市地处福建西北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起来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直走在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新时期新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用在海峡西岸北接“长三角”、南联“珠三角”、东出闽东南沿海城市群、西拓周边内陆省区的枢纽地位,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三明市地处福建西北部,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起来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直走在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新时期新阶段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用在海峡西岸北接“长三角”、南联“珠三角”、东出闽东南沿海城市群、西拓周边内陆省区的枢纽地位,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在对接全局中找准发展定位。我们坚持站在全局谋发展,跳出三明看三明,抓住“十一五”期间交通、区位条件不断改善给三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立足本地独特的资源特点、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不断拓展、完善和创新发展思路。特别是围绕实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7年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经济繁荣带、产业连接带、特色经济圈“两带一圈”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出了加快观念、战略、产业、市场、交通“五个对接”,实现思想解放、区域协作、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空间“五个突破”的发展举措,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提升竞争能力,在辐射周边内陆省区的合作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在参与全省全国区域分工中增强综合实力,真正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中凸显三明的特色,发挥三明的作用。

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增长方式。三明作为福建的老工业基地,既面临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现实压力,更有增加总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紧迫要求。针对这一基本市情,我们既注重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扩展增量,盘活存量,又注重持续发展与调整结构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转变增长方式,在转变中提升发展质量。一是大力推动主导产业聚集。呼应海峡西岸产业群建设,重点培育壮大冶金及压延、林产工业、机械与汽车零配件和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期末“3+1”产业集群产值超过550亿元,成为海峡西岸重要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呼应海峡两岸农业、林业合作与交流,重点发展烟叶、肉牛、肉羊、笋叶等特色产业,巩固发展畜禽、水果、建莲、菌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红豆杉等新兴产业,积极增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呼应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人文交往,充分利用三明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优势,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借助武夷山与阿里山“两山”对接,突出大金湖与日月潭“两水”合作,加快构建特色生态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格局。二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抓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建好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或博士后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人才引进平台,实行更加灵活有效的“柔性”引进机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15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借智成势、借梯登高、借力兴业。依托品牌创新平台,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国家级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国家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为载体,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品牌创建基地。2004年以来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已有69个,被确认为省高新技术的企业已达12家。三是大力发展环保节约型经济。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经营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第一批56家企业59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冶金、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到“十一五”末,全面完成省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各项任务。

在强化“三农”中推进城乡统筹。三明是福建的产粮区、农作物主产区和全国重要优质烟叶产区。我们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载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机制,突出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争创更多的单打冠军。目前,三明烟叶产量占全省一半,成为全国四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珍稀花卉苗木基地;已创7个国家免检产品、1件原产地证明商标和46项省名牌产品、23个省著名商标,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共有120多个。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以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载体,全面推进明台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苗木花卉、森林休闲观光、林业科技的合作与交流,拓展三明大农业、大市场、大开放的发展空间,提升三明现代农业和“明台合作”的水平。

在优化环境中促进加快崛起。我们针对山区传统观念、交通设施这两大瓶颈制约,大力推进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以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下功夫突破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大型工业项目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十五”市级重点项目安排185个,动工建设151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81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106个,完成投资225亿元。“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330个,其中工业项目170个,列入省规划盘子项目172个。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从福州经三明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从泉州经三明至江西的高速公路已动工建设,从江西向塘经三明至福建莆田的双线快速铁路今年将投入建设,三明机场建设也已开工。二是以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注重完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竞赛激励机制、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和干部实绩考核评判机制。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大力营造有利加快发展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激发社会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三是以创优活动打造城市品牌。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城市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开明、清明、文明的新三明。这两年,我们在巩固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基础上,又荣获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三明的城市形象。

在为民利民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力求从解决民生民计民利问题入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和谐美好生活。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4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3.25万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2.08万人。优先保证城市和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使城乡贫困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7.7%、98%和82%。特别是2005年我市农村遭受特大洪涝、地质灾害以后,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抗洪救灾,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保证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保证受灾户在元旦前搬进新居。二是办好社会公共事业。我们每年集中财力,办一批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好事。加大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和城乡文化、公益设施的投入力度,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教育乱收费等问题。三是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对社会困难群体给予更多关心扶持,关心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村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孤寡残疾人员的生活。抓好老区通村公路、饮水工程、广播电视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造福工程,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作者:中共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