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
摘要: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海南,与大家一起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夙愿和嘱托,充分肯定了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指出海南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三次历史性发展机遇
历史上,海南因地理等各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属我国典型的贫穷落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海南赢得了三次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确定了海南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历史方位,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明确提出的。海南岛地处南海前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但由于优势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为此,国家决定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明确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1988年4月全国人大正式决定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从而把海南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地区推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实现了一系列率先:率先在全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海南在率先改革开放中踏上了追赶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征程。
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在加快经济转型中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根本上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发展实践中,海南进行了大胆探索。2012年海南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的工作主题。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海南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建设美丽海南迈出了新步伐。
2012年6月国家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这既是中央赋予海南的新的历史责任,也是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设立三沙市,不仅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的延伸,而且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布局。设市不久,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沙市政建设特别是港口、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实践表明,三沙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绿色崛起初显成效
25年来,海南承接三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初步走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道路。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实现绿色崛起,最核心的支撑在于产业振兴。1987年至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从57.28亿元增长到2855.2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49美元上升到514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从50.0:19.0:31.0调整到24.9:28.2:46.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3.0亿元增加到40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86元增加到209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02元增加到7408元。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的2010年至2012年,海南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3%,集约化、园区化、高科技、高环保的新型工业年均增长13.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1.4%。文昌航天主题公园、陵水海洋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坚持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特别是建设国际旅游岛3年来,基础设施投资更是高达148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3%。连接东部主要城市的东环高铁建成通车,全长344公里的西环高铁全面开工;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大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双双突破1000万人次,博鳌机场动工兴建;三亚凤凰岛15万吨邮轮码头开工,横贯东西、南北的“田”字形高速公路网3到5年后可建成使用。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彰显活力。实现绿色崛起,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开放。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海南就在所有制、市场体系、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改革。近3年来,海南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重要契机,着力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和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海南农垦实现了由省部共管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重大改革。农信社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中央支持下实施了26国旅游者落地免签证等国际旅游岛开放政策,离岛免税购物近两年来累计销售42亿元,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招牌。位居陵水黎安的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正加快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落户博鳌乐城,三亚已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海南开放型经济建设正在迈出新步伐。
小财政办大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实现绿色崛起,最终目标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坚持把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落脚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建设国际旅游岛三年来,海南民生投入大幅增加,累计投入1614亿元,年均增长22%。把保障性住房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6.3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0.1万套,113万群众受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实现免费,三年累计招生18.6万人,就业率保持96%以上。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5.4万名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免费接受优质教育。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实现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悉心呵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优势。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做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国际旅游岛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鹦哥岭青年团队精神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施“绿化宝岛”行动,造林绿化9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5%;强化环境保护,海南河湖80%以上达饮用水标准,全省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一级;节能减排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清洁能源消费量已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常抓不懈,已占到全省自然村的58.6%。
推动绿色崛起的基本经验
总结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实践,使海南更清楚地看到,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四个坚持发挥着根本性作用。
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在实施国家战略过程中凸显海南特色。海南虽然是创建最晚的欠发达地区的省级经济特区,但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突出强调“开放”,其用意就在于打破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以国际大视野来规划和实施国家发展改革战略,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最近,海南提出了“一个突破、一个平台、三个高地”新的开放战略,即率先实现服务业开放的突破,扩大博鳌亚洲论坛等开放平台,努力打造洋浦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3个对外开放新高地。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促进发展,是新时期海南改革发展的鲜明特征。
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科学发展,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曾经历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在经济困境中,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悄然崛起,使海南依据省情优势发展的思路豁然开朗。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就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目标,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道路。为此,海南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三不”原则和“两大一高”战略,即“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行“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高科技支撑”。目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是时代赋予海南的发展机遇和历史重任。
始终坚持和谐发展、民生优先,把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放在建设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海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民生建设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主要是:首先是听民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到老百姓最惦念的地方;其次是抓重点,努力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第三是织好保障网,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项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促就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机会和自主创业机会,让全省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养成真抓实干精神,集聚海南跨越发展的正能量。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就要打开思想观念的大门,冲破无形的藩篱。对海南而言,解放思想首先是从“解放眼睛”开始的。眼界宽,才能胸襟宽;思路宽,才能跳出海南看海南。解放思想不能光说不练,必须真抓实干才能见实效。海南讲实干,就是要从省情出发,使全省战略选择和政策措施符合时代需要;就是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培养干部勤于学习、艰苦奋斗、清正廉明的作风;就是要发挥群众路线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一切发展力量,共同创造海南的美好未来。
25年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先后多次到海南指导工作,谋划改革发展大局,对海南提出殷切希望。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经验告诉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关键在于把中央关于海南改革发展的指示精神落实好,敢于担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和历任总书记的指示,在实现中国梦这一崇高使命的感召下,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努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