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其他资料

“三农”十年 :辉煌亘古未见?

2012-11-15 15:11 财经文摘

摘要:数算胡温十年的执政业绩,其中最有底气、最值得炫耀的应该就是“三农”领域的成就了。有人用“三农”的黄金十年来概括,甚至不吝以“亘古未见”这样的顶级赞誉。的确,在2004年以前,尤其是2000年以前,因分税制造成的基层财政亏空,地方政府不得不靠苛捐杂税压榨农民,农民叫苦不迭。

  数算胡温十年的执政业绩,其中最有底气、最值得炫耀的应该就是“三农”领域的成就了。有人用“三农”的黄金十年来概括,甚至不吝以“亘古未见”这样的顶级赞誉。的确,在2004年以前,尤其是2000年以前,因分税制造成的基层财政亏空,地方政府不得不靠苛捐杂税压榨农民,农民叫苦不迭。以李昌平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疾呼为代表,“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难题。现在农民上访多是为土地拆迁,那时则多是因为农民负担过重。那几年,粮食生产不断下滑,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连年缓滞而负担沉重,农民进城务工壁垒森严且工资多年不涨,“三农”问题大有积重难返之势。

  2004年,“三农”问题出现重大转机,中央政府启动了减免农业税的历史性举措,原计划用5年时间全部免除,但当年就有财政条件较好的地方全部免除,其后用了3年时间,全国免除了存在2600年的皇粮国税,一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此后中国全面转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时期。

  数成绩,备感骄傲

  从2004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9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三农”领域应该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得益于农业补贴制度和全面取消农业税等惠农助农政策,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八连快”。据统计,2004年~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幅超过6%,年均递增8.6%;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到2011年的11424亿斤,8年总增幅为32.6%2007年~2011年连续五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算上2012年的冬小麦产量继续增收,我国粮食生产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九连增”。

  2003年至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6977元,增加了4300多元,平均每年增加54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7.9%

  总结“三农”领域的十年发展,我们可以概括出很多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则得益于八个方面政策的全面实施。

  第一项政策,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从20061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同时取消4项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畜禽屠宰税。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第二项政策,农业补贴。2004年,中央出台了3项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后来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又出台了第四项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综合补贴。2004年,中央下决心把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拿出来,用于给农民发放直接补贴,分三年时间,将151亿元补贴给农民。以后,每年再逐步提高补贴的标准。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支出已经超过1400亿元,这些钱都是直接发到农民手中的。

  第三项政策,完全放开粮食市场的流通,同时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即如果粮食上市时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公布的价格,国家的粮食储备部门就要以不低于政府公布的最低价收购粮食。这样,收购到一定程度,市场流通的粮食减少,市场价格就会提高,国家再停止收购。

  第四项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2004年~2011年,全国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扩大有效灌溉面积7000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万户,新建改建了约270万公里农村公路,全国97%的乡镇和8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改造农村危房460万户,农村电网改造、降低电价惠及广大农民。

  第五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目前,农村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不仅免除学生的学杂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教科书都由政府免费提供。

  第六项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在,农民自己交60元,政府补240元,农民的医疗保险每年就可达到300元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加入“新农合”的农民住院的各项费用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5%。国务院规定,最高报销额不能低于当地农民上年人均年收入的8倍。同时,明确规定,最高报销额最低不能低于6万元。

  第七项政策,在农村建立全面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从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有5300万左右的农民纳入到这个体系,每人每月实际发放86元。

  第八项政策,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09年开始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年覆盖率达到15%2010年覆盖率已经达到30%,今年底要实现全面覆盖。

  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逐步织就了全国亿万农民“上学不缴费、看病能报销,生活有医保,养老也放心,买家电农机国家还给补贴”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政策保障网。

  亮问题,几多揪心

  成绩要说够,问题要说透,农村取得的这些成就固然可喜,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前述政策的实施,无外乎给农民减负和增加财政投入两种,其实说到底都是国库资金的投入,而十年前甚至过去的几十年,农村凋敝、农民悲苦的现状,同样跟财政有关。农村的兴衰,跟执政者是剥夺农民还是补贴农民密切相关,而这些政策的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农民基本上是缺席的。

  在振兴农业,帮助农民增收方面,没有钱当然不行,但除了钱,农村和农民还缺什么?毫无疑问,农民最缺的是权利,他们没有对土地的支配权,没有对县乡两级公共事务的发言权,也没有自由进出城市的迁徙自由权。这些权利的缺失,使得“三农”事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埋下了众多隐患,而这些隐患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威胁着基层政权的稳定,如果不尽快解决,农村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便存在着丧失的危险。盘点“三农”问题的隐忧,起码还有以下几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绝对支配权,这是一切土地改革和基层改革的起点。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流转、资产入股、合作农业的基础,也是反抗各种特权集团侵犯的根本保障。而现实中的基层政府出于政绩、土地财政、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利用土地限价、强征强拆等种种手段,从农民手里抢地,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征地悲剧。未来的农村改革,要朝着废除现有土地征收制度的方向努力,一切征收、征用、买卖农地的行为,必须征得农民的完全同意,不能以任何借口(包括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强征、强占农民土地。

  农民的自由迁徙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身份不平等制度的存在,农民在就业、进城、社保福利、教育等众多民生领域都无法得到平等对待。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的迁徙自由权受到极大限制。其实,近些年的农村繁荣,跟飘荡于城乡两端的农民工的贡献密不可分,他们在城里工作,但把大部分钱花在农村,把青春奉献给工厂,却无法在城里落脚,成为无处栖身的一代人。未来十几年,农民工能否享有市民待遇,我们能不能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他们留在城市,不仅仅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

  农民的基层自治权。随着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农村可支配资源的增多,农民对基层事务的参与愿望逐年增加,基层民主的作用日益凸显。但这些年村委会选举的现状不容乐观,贿选、操纵选举、选举走形式等问题严重。更为深层的问题是,如果选举还限制在村一级,乡镇长和区县长选举不动的话,村里的两委矛盾以及上下级矛盾就无法解决。基层民主自治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就不奇怪。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民生投入的增加,很大比重是来自卖地的收入。而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知道,农村劳动力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居多,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更加糟糕,妇女、儿童随青壮年劳动力一并进城的情况正在不断增加,农村的老年化、空心化更加严重,而以返乡务工青年、返乡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才应该是未来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未来我们怎样吸引这些人扎根农村,仍是一个长期课题。

  展望未来,我们能否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将改革推向深入,其实跟上述几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

  (本文引用了魏延安、陈锡文、李昌平等学者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