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初步评价

2008-09-22 16:11 湖北省统计局

摘要: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全面客观评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现状,湖北省统计局从今年初开始,组织专门力量,在广泛征求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初步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案》,并建立了一套由“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2007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全面客观评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现状,湖北省统计局从今年初开始,组织专门力量,在广泛征求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初步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案》,并建立了一套由“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最近,湖北省统计局根据《方案》,运用科学方法,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测评,测评结果显示: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为83.34,比2006年提高了3.4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7个百分点,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

2002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并启动,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中东部地区,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达58051.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2%;区域常住总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2.5%。城市圈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全国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中部最大的航空口岸,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中武汉市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其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发展质量,还是体制基础,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均具有明显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在中部地区城市中居于首位。

截止2007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557.2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802亿元,占全省的6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6.7亿元,占全省的63.5%;海关进出口总额124.4亿美元,占全省的8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6.9亿元,占全省的52%。武汉城市圈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乃至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现状评价

根据确定的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情况的初步测评结果如下:

(一)总体评价

通过对选取的5大类35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监测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加权分析,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情况要好于2006年,并好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

 

1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各大类指数比较

 

  

 

全省

武汉城市圈

指数比全省增减

2007

比上年增减

2007

比上年增减

1.资源利用

20

17.19 

0.86 

16.48 

0.84 

-0.71 

2.环境友好

25

21.67 

1.21 

21.89 

0.70 

0.22 

3.科技创新

10

7.92 

0.21 

8.45 

0.18 

0.53 

4.经济发展

25

19.13 

0.50 

19.82 

0.50 

0.69 

5.社会进步

20

16.16 

0.78 

16.70 

1.19 

0.54 

  

100

82.07 

3.57 

83.34 

3.41 

1.27 

从大类情况看,武汉城市圈5大类指数均高于上年。与全省平均水平比,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好于全省,资源利用情况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从具体监测指标看,35项指标中,有26项指标好于上年,2项指标与上年基本持平,7项指标低于上年水平。

由于“城市圈”中农业市县和贫困市县比重较大,工业和科技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一些指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而拉低了“城市圈”中部分指标的平均水平。可比的32项指标中,还有13项指标低于全省。

分地区看,武汉城市圈9个市总体情况全部好于上年。其中,5大类情况全部好于上年的有5个市,黄冈的资源利用、环境友好,咸宁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潜江的科技创新、天门的环境友好情况分别低于上年。与全省平均水平比,除武汉、鄂州外,其余7市的总体情况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35项指标计算的各地总指数排名见表3)。

 

3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排名

 

 

 

2007

2006

比上年增减

全省

 

82.07 

78.50 

3.57 

武汉城市圈

 

83.34 

79.93 

3.41 

武汉市

89.50 

85.69 

3.81 

鄂州市

83.66 

78.50 

5.16 

孝感市

81.67 

75.95 

5.72 

仙桃市

80.14 

77.53 

2.60 

潜江市

79.69 

77.03 

2.66 

黄石市

79.08 

75.42 

3.66 

咸宁市

78.28 

77.37 

0.91 

天门市

77.75 

76.36 

1.40 

黄冈市

74.79 

73.08 

1.71 

 

(二)分类情况

1.能源消耗下降,资源的循环利用情况明显好转

2007年,武汉城市圈资源利用总体情况明显好于2006年(见表4)。

 

4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分类指数排名

 

 

 

2007

2006

比上年增减

全省

 

17.19 

16.33 

0.86

武汉城市圈

 

16.48 

15.64 

0.84

孝感市

18.85 

15.68 

3.17

鄂州市

17.86 

16.17 

1.70

潜江市

17.67 

16.71 

0.96

咸宁市

17.45 

16.95 

0.50

天门市

17.43 

16.47 

0.95

仙桃市

16.54 

16.05 

0.50

武汉市

16.36 

15.76 

0.60

黄冈市

15.70 

16.00 

-0.31

黄石市

14.44 

13.29 

1.15

    从我们监测的资源利用类4项指标看,城市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为3.9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4.7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4.14%,分别比上年提高0.747.234.53个百分点。人均耕地保有情况与上年基本持平。分地区看,除黄冈市外,其它8个市的资源利用总体情况比上年有所好转。

2.污染减少,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007年,武汉城市圈环境友好总体情况要好于上年(见表5)。

 

5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分类指数排名

 

 

 

2007

2006

比上年增减

全省

 

21.67 

20.46 

1.21

武汉城市圈

 

21.89 

21.19 

0.70

武汉市

22.63 

21.54 

1.10

仙桃市

22.45 

22.33 

0.11

鄂州市

21.60 

21.09 

0.50

潜江市

21.28 

20.86 

0.43

孝感市

21.18 

20.11 

1.07

黄石市

21.07 

20.01 

1.05

咸宁市

20.51 

19.85 

0.66

天门市

19.90 

20.71 

-0.81

黄冈市

19.40 

19.50 

-0.10

     从反映环境友好的9项指标看,有7项指标好于上年或持平。其中,反映环境治理状况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项指标均比上年有较大改善;反映生态保护情况的森林生态补偿率与上年持平;反映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状况的4项指标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两项比上年有所提高。与全省平均水平比,环境治理状况4项指标有3项好于全省。分地区看,除天门、黄冈外,其它7个市的环境友好总体情况好于上年。

3.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创新步伐略有提高

2007年,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类受监测的5项指标中,有2项指标好于上年,3项指标略低于上年水平,但总体情况比上年略有提高(见表6)。

 

6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分类指数排名

 

 

 

2007

2006

比上年增减

全省

 

7.92 

7.71 

0.21

武汉城市圈

 

8.45 

8.27 

0.18

武汉市

9.87 

9.52 

0.35

黄石市

8.26 

8.08 

0.18

鄂州市

8.00 

7.36 

0.64

孝感市

7.47 

7.43 

0.04

黄冈市

6.84 

6.69 

0.14

咸宁市

6.70 

6.79 

-0.08

仙桃市

6.69 

6.48 

0.21

潜江市

6.64 

7.18 

-0.54

天门市

6.52 

6.21 

0.31

    其中,反映科技进步成果的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加11.3%,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比,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外,反映科技投入情况的其余4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地区看,武汉城市圈9个市中,科技创新总体情况全部好于上年的有7个。咸宁、潜江2市的科技创新情况不容乐观。

4.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2007年,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有所上升(见表7)。

 

7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分类指数排名

 

 

 

2007

2006

比上年增减

全省

 

19.1 

18.6 

0.50

武汉城市圈

 

19.8 

19.3 

0.50

武汉市

22.6 

21.9 

0.71

黄石市

19.2 

18.8 

0.40

鄂州市

18.9 

18.0 

0.91

天门市

18.3 

18.2 

0.08

黄冈市

18.1 

17.2 

0.86

潜江市

17.8 

17.7 

0.15

孝感市

17.7 

17.5 

0.29

咸宁市

17.7 

18.7 

-0.99

仙桃市

17.7 

16.8 

0.88

从监测的9项经济发展指标看,有6项指标好于上年或基本持平。其中,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5%,其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反映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工业投资增长率3项指标均比上年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与全省平均水平比,9项指标中,除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项指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6元,其他指标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地区看,除咸宁外,其它8个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均好于上年。

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7年,武汉城市圈社会进步明显,反映社会进步的8项监测指标均好于上年(见表8)。

 

8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分类指数排名

 

 

 

2007

2006

比上年增减

全省

 

16.2 

15.4 

0.78

武汉城市圈

 

16.7 

15.5 

1.19

武汉市

18.0 

16.9 

1.06

仙桃市

17.3 

15.9 

1.41

天门市

16.8 

15.8 

0.91

黄石市

16.4 

15.3 

1.16

潜江市

16.3 

14.6 

1.67

鄂州市

16.1 

15.3 

0.87

咸宁市

15.9 

15.1 

0.84

黄冈市

15.6 

14.7 

0.86

孝感市

14.8 

13.7 

1.10

其中,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的城镇化率、等级公路密度稳步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改善情况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15.7%;反映城乡居民教育水平的义务教育完成率有所提高;反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程度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参保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成效明显。分地区看,武汉城市圈9个市的社会进步总体情况均好于上年。

三、问题与潜力

从对以上情况的初步评价分析看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虽然总体上成效明显,但城市圈内各市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40%的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国内其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或城市群相比,差距也较明显。

1.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7年,武汉城市圈资源利用情况虽然总体上好于2006年,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还有一定差距。其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低于全省0.14.10.8个百分点;人均耕地面积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17亩。城市圈中,黄冈、仙桃、潜江3个市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低于全省;除鄂州、孝感外,其它7个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省78.85%的水平,最低的仙桃、天门仅33%左右。

2.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武汉城市圈生态及社会生活环境虽然总体上比上年有明显改善,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状况中的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4.5个百分点,城市圈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圈中,鄂州、黄冈、天门3个市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低于全省0.9116.9920.57个百分点。

3.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2007年,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虽然总体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3项指标均比上年有所下降,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除武汉、仙桃外,城市圈中,有7个市的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低于全省1.49%的平均水平;有6个市的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0.71%的平均水平,其中最低的仙桃、天门分别仅0.12%和0.06%。除武汉市外,其它8个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30.94%的平均水平,黄冈、咸宁及3个直管市均在全省的一半以下。

4.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外向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7年,武汉城市圈经济总体上虽然稳步提高,但2007年人均GDP低于长株潭城市群7836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低于长株潭城市群775元,低于重庆试验区543元。孝感、黄冈、咸宁3市的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748-10033元,其中黄冈只有全省的38%。除武汉市外,其它8个市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低于全省1036元的平均水平,孝感、黄冈、仙桃、天门均在400元以下,最低的天门仅157元。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反映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水平的外贸依存度、实际使用外资增长率分别比上年降低0.73.8个百分点。说明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外向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圈中,除武汉、黄石外,其它7个市的外贸依存度低于全省11.75%的水平,最低的咸宁市只有2.5%。

5.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7年,城市圈农民人平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5元,低于长株潭城市群1846元;义务教育完成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6.6个百分点。说明武汉城市圈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城市圈中,黄石、孝感、黄冈、咸宁4个市的农民人平纯收入低于全省;孝感、黄冈、咸宁、潜江、天门5个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省;黄冈、咸宁两市的等级公路密度低于全省;有5个市的义务教育完成率低于全省;除鄂州市外,其余8个市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实质就是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武汉城市圈“1+8”城市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最基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科学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经济产业布局、统一环境保护、统一推进机制。具体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针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现状和不足,既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问题,又要根据城市圈地域差异显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引导经济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针对重工业比重较大、耗能相对较高的特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两者的“双赢”。一方面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以节能降耗和减排为突破口,加快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3.加大全社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和展示城市圈的科技优势,不仅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服务,还可以为改革创新试验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武汉城市圈虽然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较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投入强度上总体不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整体较弱,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转化能力不足。因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把握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丧失,部分产业和资本向着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转移。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利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优势,牢牢把握接受国际和东部地区资金、技术辐射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创造各种有利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

5.增强武汉辐射力,带动圈内经济全面发展

尽管武汉城市圈近年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圈内各市基础条件不一,综合实力差别较大,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武汉一市独大情况比较突出。要实现圈内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力。武汉市在继续扩大自身优势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圈内8市的合作和协调。要依托武汉大市场,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依托武汉大交通,加快构筑人流、物流、休闲旅游圈,按照一小时经济区的理论,统筹好区域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圈内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武汉城市圈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