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全面振兴

2007-12-01 10:43 求是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产业基础较好,科技实力较强,还有毗邻俄罗斯这个资源大国、科技大国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产业基础较好,科技实力较强,还有毗邻俄罗斯这个资源大国、科技大国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大扶持粮食主产区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振兴步伐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黑龙江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16.8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是2003年的1.8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1.5%,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粮食总产达756亿斤,创历史纪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路和目标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建设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林木加工六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我省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区域。

一、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基础好、潜力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既能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为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还能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持久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创造性地落实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近三年我省粮食商品量居全国首位,粮食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近1/5,2006年调出商品粮500亿斤,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贡献。二是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产量、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全国首位。三是加快畜牧业发展,实行科学化养殖、规范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0%。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500户,带动农户185万户。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抓好岗前培训、用工对接、权益保障等环节,2006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5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中的一半以上来自劳务产业。五是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确立了主导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招商引资兴县、民营经济活县的发展路子,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县与垦区、林区、油田、矿区合作共建,县域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六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坚持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继出台,“百乡千村”试点进展顺利。一年多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解决了无电村屯5.6万人的用电和1600个村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用户沼气池2.1万个;农村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事业成效显著,村容村貌有所改观。

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产业结构上,我们集中力量发展具有我省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石化、能源、医药、食品、林木加工等六大产业,重点在延长产业链条、深度开发、提高科技含量上做文章,使主导产业不断升级,2006年六大产业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95.1%。在空间布局上,我们根据黑龙江省资源、产业、要素分布情况,重点建设中西部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北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沿边开放带四大经济板块。哈大齐工业走廊面积已达58.7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36.6亿元,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我省煤电化工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一批重点项目在加快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沿边开放带建设成效明显,规划建设了一批出口加工园区,153个项目建成投产。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重点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节能减排工作。在煤炭开采等领域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累计关闭小煤矿433座。在化工、水泥、造纸等8个重点行业选择重点企业开展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加快生态省建设。在现代服务业中,重点发展以冰雪、森林为特色的旅游业,以哈洽会为龙头的会展业,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主题的零售业,以及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制定出台了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配套规定,加大了财政和税收政策、金融和信用担保领域的支持力度。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0%提高到37.6%。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中,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实施六大科技专项,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实现经济发展从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加大改革力度,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妥善处理好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关系,使改革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实现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和“第一硬仗”,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到2006年底,全省完成改制企业占全部应改制企业的96%,如期完成了三年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通过改革,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企业集团化改造成效显著,哈药、哈量、哈啤、北钢、龙煤等集团的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齐齐哈尔一、二机床厂实施政策性破产后,年产重型数控机床能力稳居世界首位;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处置,盘活呆滞资产200多亿元,移交企办中小学校611所,分离辅业单位555个。国有资本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增值率168.5%。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最先全部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扎实推进。国有林权改革试点去年4月在伊春顺利展开。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调整了行政权力配置,扩大了市、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财税、投资、金融体制等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四、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重点,促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来自中苏合作,也可以说是对外开放的结晶。在新的形势下,实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我们把握当前中俄两国政治上互信、经贸上加强合作的有利时机,立足地缘优势,加快推进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一是加强双方互访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扩大合作;二是加强进出口加工区建设,规划建设了96个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对俄出口加工园区启动面积34.4平方公里,148个项目建成投产,114个项目在建;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莫斯科“中俄科技园”和哈尔滨“国际科技城”;四是突出抓好境外能源原材料及加工项目的投资合作。2006年成功筹办了24项国家级“中国俄罗斯年”活动,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2006年对俄贸易额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0%,保持了全国对俄经贸第一大省的地位。在加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拓宽“走出去”的领域,2003年至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1%,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与我省有经贸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10个,与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大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力度,积极向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开放。2006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7.1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00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66%和1.8倍。

五、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我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37.5%和41.6%。坚持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近5年,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9万人。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居民低保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并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积极扶助社会困难群体,坚持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和以促进再就业、解难、助学、助残、农民减负等为内容的10项利民行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部完成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73.3%,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7%,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实现了全覆盖,人民群众买药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建设了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等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工程,城乡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和网络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坚持以加强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大力建设“平安龙江”,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治安好转、加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树立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省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在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在先进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黑龙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到2011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总量登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000亿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为实现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