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大事”——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摘要:最近,我们深入到衡阳市下属的衡南、衡阳、祁东、常宁、耒阳、衡东、衡山、南岳等县市区的20个乡镇、24个村,就农村文化工作现状开展调查研究。
最近,我们深入到衡阳市下属的衡南、衡阳、祁东、常宁、耒阳、衡东、衡山、南岳等县市区的20个乡镇、24个村,就农村文化工作现状开展调查研究。
衡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辖5县2市5区,总人口710万,其中农村人口逾500万。全市现有县市区属文化单位47个,从业人员1831人,文化阵地面积12.3549万平方米,设备设施总值5872.7万元;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98个,建站率达98%;有村级文化室112个,占0.02%;有文化个体户2898户,其中县城1971户,乡镇927户;有民间演出队365个;2004年,县乡两级文化事业经费1092.29万元,其中县乡两级人员工资支出993.98万元,占91%,事业经费支出98.31万元,仅占9%。
我们在调查中深深感到,由于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文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农村劳务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6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但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庙宇祭祀。常宁市柏坊镇夏柏村一村民对调查组的同志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你们干部是管大事的,什么是大事?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大事。”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2004年,祁东县金桥镇举办农民卡拉OK大赛,报名者竟数以千计,预赛有280人参加,进入决赛的有100多人,甚至出现了父子竞技、夫妻同台的现象。
——农村文化队伍人数增多,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衡阳市的乡镇文化站现有从业人员460人,比1995年增加123人。人数虽然增多了,但真正“撑”台的文化人才却青黄不接。全市乡镇文化站人员中,有本科学历的1人,专科学历的22人,中专学历的124人,而高中以下学历的达313人,占68%;有文艺专长的143人,仅占31%。年龄40—60岁的乡镇文化专职人员331人,占71%,30岁以下的129人,仅占29%。
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门槛不高”,“先天不足”。一些地方和单位将文化岗位作为干部职工子女就业的“安置站”,不问有无文化专长,只要有“关系”都可以进,致使文化队伍“先天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现有文化站的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难以协同。以块块(乡镇)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身兼数职,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不到20%;以条条(文化局)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往往被“边缘化”。常宁市松柏镇9名文化专职人员,仅有站长1人在岗,其他8人或外出打工,或闲居在家。三是待遇不高,动力不足。全市乡镇文化专职人员现人均月工资为430元,为人均应发工资的50%。衡阳县73个文化专职人员,其中20人每年工资2150元,43人每年600元包干,还有4人为自费编制,财政未拨一分钱工资。四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因经费困难,县市文化部门已连续三年未组织一次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农民群众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冷冷清清。2004年,全市农民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达816场次,是乡镇党委、政府组织文化活动的8倍。衡南县冠市镇农民自发集资3万多元,组建了“欢乐”、“健身”、“红娘子”三支腰鼓队,一支篮球队。腰鼓队有110人,平时健身,遇有喜庆活动就参与演出。衡南县有文化庭院147户,农闲时,每个庭院都聚集起附近的大部分村民。衡山县白果镇岳北村每户村民自愿集资300元,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筹资4万多元,成立了“腾飞”、“岳北”两支龙狮队,共有300多人,并制定了管理章程,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违纪处理规定等,每逢春节,既在当地玩,又到县城舞。与此同时,许多农民群众自愿凑钱“买”文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各类剧团被自发邀请下乡演出达3600多场次。
相比之下,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则显得有些“清冷”。2004年,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仅137场次,平均每个乡镇年开展活动0.67场次,仅占1995年乡镇平均开展活动场次的38%,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渐行渐远”的原因主要在于各级乡镇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开展文化活动“难为无米之炊”。衡阳县石市乡累计欠债2000多万元,今年以来乡干部一直没有发放工资,去年,全市60%的乡镇几乎未投入一分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力不从心。当前,95%以上的农户都购置电视机,许多农户还购有音响设备。2003年至2004年间,祁东、常宁两县市绝大多数农户都自愿出资600—800元,积极配合政府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在此之前,衡南县冠市镇农民自发集资40万元,协助政府办起了电视差转台,今年初又有400多农户争先恐后开通了有线电视。与此同时,农民还自发筹资兴建、改建文化阵地。衡山县白果镇农民集资80万元对三处古文化建筑进行了维修。祁东县金桥镇、衡东县荣桓镇、衡阳县关市乡农民自愿捐款筹资近20万元,分别改扩建了3个古戏台,兴建了一个篮球场。此外,农民还积极兴办文化产业。2004年,全市有民间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体图书室及舞厅、网吧共2898家,全年收入3560万元,成为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主力军。
然而,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且有萎缩的趋势。2004年,县乡两级政府对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仅50万元左右,仅有衡南县对茶市镇文化站投入配套建设资金8万元,衡阳县西渡镇无偿划拨400平方米房屋给文化站使用,耒阳市夏塘镇投入30多万元将原供销社一个四合院改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其他地方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几乎是零,乡镇文化站已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据统计,9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是一具“空壳”,其活动用房被挪用、挤占,甚至被变卖。衡山县白果镇电影院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座位800多个,现已是“危房”,镇里只好关门大吉。全市早几年花大力气建起来的15个乡镇万册图书馆,均已名存实亡。衡南县泉溪镇文化站曾是全省示范文化站,建有百册图书馆、娱乐室、招待所,后来镇政府将其改建它用,使文化站无容身之地。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适应,亟待加强和改进。
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
但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种文化”。首先,要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戏台、堂屋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其次,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如衡阳地方剧种祁剧、花鼓戏;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再次,要培养文化工作者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户。
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对农村文化工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办文化,形成农村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大对农村文化的管理力度,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有效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才能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中共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