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 服务新农村
摘要:华南农业大学地处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我们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为目标,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我们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为目标,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我们为什么要把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呢?我校所在的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经济发达,是农产品消费大省,供港澳特区鲜活农产品数量大,涉农企业多。这些涉农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产物,又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在长期服务“三农”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了,一方面能为农民带来实惠,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能为地方政府创造更多的财税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农业龙头企业熟悉市场,资金相对雄厚,设备比较先进,但科研人员和科研投资比较少,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为农业高校发挥自己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为农业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充分认识农业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各院系抓住香港农业产业转移和广东省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建设专业镇和星火产业带的契机,适应市场需要,服务“三农”,主动链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推广科技成果。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设立了“科技下乡专项经费”、“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成立了“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结合学校的农业特色成立了“农业推广研究中心”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针对新农村建设和龙头企业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协作攻关,成立了湛江市政府、广东省农垦总局和华南农业大学全面科技合作联合领导小组,并先后与广东江门、阳江、梅州、汕头、韶关等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全力促进涉农科技成果的转化。校院二级单位也努力营造宽松的政策氛围,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以贴近市场、贴近农业企业、贴近农民的原则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务,明确支持他们在服务农业龙头企业过程中应得的合理回报。
为了集中优势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我们按照“农业发展需要、农民能够增收、企业利润增加、地方财政增长、学科发展有利”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带头作用,依托在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积淀,在家禽家畜良种繁育、规模化饲养、动物饲料、岭南特色果蔬良种、果蔬保鲜技术、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有机食品、资源植物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等方面遴选出基础较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应用前景广阔的项目100余项,主动向龙头企业推介,通过各种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加盟到企业中去,与企业融为一体,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产业化关键技术群的集成与创新,方能更好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从而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我校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肉鸡、优质肉猪、动物保健品、油茶等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群,增强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从1992年开始,学校即以科技入股的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学校选派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年在公司工作,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使公司的产品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快速更新换代,在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企业既要追求利润,又有将风险降到最低的要求。高校与企业共建示范基地是增强企业带动作用、降低企业风险的有效措施,是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8个,主动联合各市县政府、广东省农垦集团,合作共建“现代农业文明乡村示范基地”,使各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化,增强技术的影响力,对相关行业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我校探索的以主动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的模式,发挥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了农业企业、高校科技、千家万户农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实现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产发展、企业实力增强、县(区)域经济壮大、高校学科发展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一是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我校主动服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农民由原来的小农生产转为专业致富。如广东温氏集团已与3万余户农民签订合同,进行“公司+农户”订单生产,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又实现了农民致富。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开辟出农业、农村新的就业领域,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合理转移到二、三产业,辐射带动农民融入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中共生共荣。
二是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建设。我校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两个关键,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推广作用,向广大农民、农村推广先进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农业科技,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加速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如在湛江市政府、湛江农垦集团的支持和合作下,我校大力推广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比传统淋灌节水、节能、节肥、省工50%以上的灌溉施肥技术,为当地香蕉生产龙头企业每年节省成本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在广宁沙糖桔种植基地、丰顺脐橙生产基地、深圳西丽湖果场等地,我校联合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推广的有机食品生产,产量虽然略有降低,但销售价格提高了几倍,用有力的事实改变了当地农民重“量”不重“质”的传统观念,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的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着力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大促进了龙头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明显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如温氏集团与我校合作后,肉猪年出栏量达到200万头,高居全国榜首,是全国排行第二的养猪企业出栏量的近10倍;每2.3公斤饲料可生产出1公斤肉,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肉鸡上市量从1996年的4041万只上升到2006年的5亿只,产值从1992年的4200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76.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温氏集团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四是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了县(区)域经济。高校服务龙头企业在使企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地方政府也取得了较多的财税收入。广东新兴原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在温氏集团的带动下,养鸡业现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养鸡业的兴旺带动了新兴县饲料采购与生产、兽药生产、食品加工、编织袋加工、有机肥加工、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对新兴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是学校形成了品牌,促进了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学校科技成果得到了迅速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对接,也使基础研究有了更加充裕的经费支撑。目前,我校每年从龙头企业直接获得的科研经费就超过千万元。我校大部分获奖科研项目都是与企业合作完成的,这些项目都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我校与温氏集团的合作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的典型,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我校主要参与完成的“禽流感疫苗研制”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其中也有企业参与;我校与湛江农垦集团幸福农场共同承担的“农业部九五第三批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华南赤燥干热红壤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结合企业的优势,我校还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成功申报了一些一级学科点、博士点、新专业等,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
(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