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探索——江苏省无锡新区的实践及其启示

2005-06-01 10:33 求是

摘要:“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有很大差别。“中国创造”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族企业,增强本民族的科技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区自1992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引进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不断完善创新载体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2004年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无锡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和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均居第二位。

“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有很大差别。“中国创造”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族企业,增强本民族的科技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区自1992年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引进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不断完善创新载体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2004年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无锡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和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均居第二位。

一、高起点建设“中国创造”的载体

新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即启动了以“一区多园”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工程,高起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园。在创业园建设伊始,党工委、管委会明确提出孵化器建设要做到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向知识型经济迈进相结合,与引进培育人才、提高开发建设水平相结合。近年来,新区又实施了“创新孵化”和“创新产业化”的“双创工程”,进一步壮大自主创新载体。目前新区初步形成了由长江路两侧的科技创业园、软件园、信息产业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孵化载体构成的“科技孵化金三角”和由新华路区域的创新产业园、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园区构成的“科技产业金三角”的区域创新载体,市级以上孵化器数占全市近50%,培育了4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化项目和知名科技企业。在高起点建设孵化器的同时,高标准打造科技产业园区。2004年,新区以“自主创新、持续创新”为导向,规划建设了创新产业园,在园区内聚集一批具有自主开发的主导产品、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并能形成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业园首批入园8个项目,总投资17.92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并将形成凝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成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载体,江苏省第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工程之一。高水平的载体建设,催生了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如较早在新区扎根的江苏意源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江苏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示范和试点企业。

二、高质量培育“中国创造”的主体

民营企业由于具有内在的创新动力和体制机制的优越性,现已成为“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新区在招商选资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大力培育民营高科技企业,从环境、服务、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设立了4000万元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成立了注册资本分别为8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新区创友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使“中国创造”主体的规模不断壮大。全区科技企业获得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这些项目中80%以上由民营企业承担。民营科技企业的壮大,迅速提升了“中国创造”的份额。全区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可称为“中国创造”的由1999年只占全区的25%上升为目前的62%。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在壮大,并在特色产业项目占有一席之地。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高科技系列催化净化器产品,覆盖了国内大约70%的在用车型。无锡祥生医学影像公司探头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外同档机水平,形成了自己在探头研发与生产上的核心技术。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脱颖而出。2004年江苏省第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新区有3项入选,并获得全省19%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的支持,项目数和资助额均占全省县(市)区第一。

三、高水平塑造“中国创造”的品牌

自主品牌体现着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培育自主品牌之路,越来越多的创新品牌在新区诞生。具有自主品牌的华润矽科、永中科技等科技企业及其产品获得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十强”、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称号。具有自主品牌的尚德太阳能、开普动力、天然纺织等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在国外市场供不应求,如尚德太阳能今年进入了世界光伏行业前十名。拥有自主品牌的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集成办公软件“永中Office”,是我国第一套自主开发的办公软件,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的重点支持,2004年在863测评中超过微软Office获得第一名,并成为入选“科技中国55个新第一”中的唯一办公软件。一批新的具有强劲生长能力的企业不断涌现。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地开发了目前世界上第一家在标准CMOS流程上集成微机械系统的制造工艺与测试技术,并研发、生产了二十多种型号的加速度传感器集成电路。2004年该公司入选全球半导体行业60家最具潜力初创公司,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半导体新兴公司。

四、高层次构建“中国创造”的人才高地

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最终取决于人才。为了给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区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新区“二次创业”的智力源。新区培育了研发中心43家,汇聚研发人员338人,其中仅GE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江苏省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尚德太阳能的无锡市太阳光伏能源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家研发中心,就吸引了8名博士和29名硕士。至2004年底,无锡新区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9万人,其中博士、硕士818人,中高级职称人员8387人,大专以上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20.3%。科技园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3000人,分别形成300人左右的集成电路和软件开发人才团队,成长出一批技术创新带头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施正荣博士曾任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主持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开发研究,个人持有十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是国际太阳电池领域的一流科学家。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时,勉励他“为海归人员创业树立榜样”。

几点启示:

1.高新区必须强化“中国创造”理念

高新区以知识、技术、人才高度集中为标志,“自主创新、本地创新”是其重要特征。高新区不应是“世界工厂”,而应成为“中国创造”的重要基地,成为自主创新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成果相对较少,我国不少产业正面临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从外国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仍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较大的行业,因缺乏知识产权而缺乏竞争力。目前,各地高新区普遍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要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中占领制高点,获得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高新区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国创造”的理念,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2.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培育自主品牌之路

品牌具有的无形价值远远高出了产品的有形价值,跨国集团无不重视品牌带来的效益,并视之为企业的生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只有自创品牌,企业才能自强自立;只有发展自主品牌,国家才能振兴。企业能否成功,不仅要靠机器,更要靠人和品牌。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据了全球50%左右,个别行业(如软件)则超过了90%。培育自主品牌关键在于企业,而政府要培育品牌的生态环境,即形成一种政府导向、企业创新和各种中介组织协调的品牌培育环境。要引导企业通过制度规范、技术创新,创造出对手无法达到的质量水平,提供对手难以提供的使用功能,传播独树一帜的文化理念,由此打造出响亮的品牌。

3.必须把引进外资的着眼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上

在高新区初创阶段,引进外资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高新区引进外资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区域的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要引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使高新区能在一个较高的技术平台上发展。因此,要将引进外资的着力点放到引进高新技术上来,实现良性的开放带动作用。在引资方式上,要强调以技术换市场而非以资金换市场,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在项目引进的重点上,要强调研发生产型或服务结合型,而非加工生产型。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严格限制低端产品项目的引进。

4.必须把引进高新技术的重点放在消化吸收上

引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高平台上继续创新,实现本地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引进技术必须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消化、吸收,达到创新,最终形成本地的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创造”的发展能力。这就要引导跨国公司建立本地的研发机构,在本地创造新的技术,培养本地化人才,促使其核心技术本地化。在策略上,以促进全方位的本地化为重点,实现生产环节、营销、营运管理、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环节的本土化。在环境上,要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不断完善适合国际化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环境,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由加工工业延伸或转向研究开发等领域,引导外资流向研发中心,促成跨国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同时要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通过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周谦,中共江苏无锡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无锡新区管委会主任;黄胜平,中共江苏无锡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无锡高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