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怀念格里希,中国首位“洋厂长”(外国人在中国)

2005-04-19 16:36 人民日报海外版

摘要:近日,中国首位“洋厂长”——武汉柴油机厂前厂长威尔纳•格里希的铜像落户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此次制作的格里希铜像共2尊,另一尊赠给了武汉的友好城市德国杜伊斯堡市。

近日,中国首位“洋厂长”——武汉柴油机厂前厂长威尔纳•格里希的铜像落户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此次制作的格里希铜像共2尊,另一尊赠给了武汉的友好城市德国杜伊斯堡市。

这位1920年出生的德国老先生,1984年11月至1986年月11月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聘请的第一位外籍厂长,格里希幸运地站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峰头浪尖,曾一度成为国际社会观望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逝世,享年83岁。

■“质量先生”

格里希走了,但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思念。“退休后,全家人原以为他会开始过正常的休闲生活,但对于他来说,享清福似乎还太早。”格里希先生的儿子伯恩德•格里希先生回忆说。

1983年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成立了,格里希先生“希望无偿奉献自己从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于是,作为SES最早向海外派遣的人员,他来到了中国武汉,成为当时武汉柴油机厂的技术顾问。而谁也未曾料到,就是这个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的老人,在改革初期的中国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甚至出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希效应”。

朱镕基曾亲切地称格里希为“质量先生”。在他眼中,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据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员回顾,格里希随身携带“三宝”:白手套、小手电筒和笔状吸铁石。白手套用来查看产品清洁程度,小手电筒用来查看产品内部,笔状吸铁石则用于检查成品中是否还有残留铁屑。他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语是“马马虎虎”,那是他所看到的武柴职工的工作态度。于是,格里希挥起“斧头”,砍向武柴的积弊陋习。他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各种细节都严格要求。“甚至连机器在有风和没风时不同的摆放位置都有明确规定。”格里希的第一任翻译俞维浩回忆说。

在武柴工作的两年期间,格里希总是第一个到厂,最后一个离开。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写了40多万字的报告,提出了上百条建议。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武柴的零部件一次合格率由85%提高到92%,铸造废品率由33%降为5%。1985年,195型柴油机获得“国优”称号。1986年,武汉柴油机厂柴油机开始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

■“格里希效应”

格里希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推动了武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变化。

“格里希是一种标志,在他之前,我们引进的人才集中在专业技术领域;在他之后,我们开始大胆引进管理人才。”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司苏司长说。作为中国首位洋厂长,他在武柴的成功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引进国外管理人才的风气,被称为“格里希效应”。格里希之后,武汉先后引进了3位洋厂长,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武汉乃至全国的引智工作也都加大了步伐。至今,到武汉工作的外国专家累计已达2.4万人次。2004年,全国引进外国专家则达40万人次左右。

两年任期期满后,格里希离开了武柴。武柴发展的高峰在格里希走后又维持了几年。1998年,武柴正式停产。如今,格里希走了,武柴也成为了历史。但格里希为中国国企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将为人们永远铭记。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