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法治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核心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10-19 18:32 中国改革信息库

摘要:信息库:李老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重大问题,您认为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阶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曙光: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这在中共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次全会专门来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应该说在中共的历史上应该是第一次。这个主题非常重要。

——李曙光十八届四中全会与法治改革专题采访2

信息库:李老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重大问题,您认为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阶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李曙光: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这在中共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次全会专门来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应该说在中共的历史上应该是第一次。这个主题非常重要。

我国改革开放36年,一直都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为中心。新一届的中央领导考虑中国改革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现在面临问题跟前30多年不一样。现在的改革涉及更多的、深层次的障碍。改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改革,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为什么现在提出依法治国?主要因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感觉到其他方面的一些改革要突破,就要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那样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而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法治,别无他途!所以,如何通过法律、法治的方式把国家发展、改革开放带到一个新的水平,除了法治别无他途!所以,我想法治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以前更多的是讲“人治”,更多的讲“政策之治”,通过一些文件甚至领导人讲话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来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这样方式是行不通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必须讲规则,讲规矩。规则或规矩必须是令人有所预期的、可重复,大家一起遵守的。不能是少数人遵守,另外一些人可以不遵守;也不能是整个社会处以一种无序的、没有信用的状态;无论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大家都要按规则办事,照规矩办事,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同时又必须是透明的;这种规则只有法治,没有其他东西。

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历史性的关头,我们遇到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方面。目前经济增长数据下滑厉害,经济、社会改革面临很多难题,下一步如何更好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也面临很多问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要依法执政;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三位一体;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觉得这个主题是对的。推进依法治国,如何形成更加完备法律规范体系,如何更加严格执法,如何更加更好的公正司法,如何更好推进法律实施监督,都是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处理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之间关系,比如如何做到“改革的深化和于法有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所有改革措施要于法有据,这一方面要求于法有据,一方面要深化改革,两者关系怎么处理。比如“依法执政”。执政党如何依法执政;如何完备党内法律法规体系,使其与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对接;如何依法反腐;如何使得执政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各个企业、每一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行事,这些都是面临一些很急迫的问题。所以,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一个主题,是非常及时、必要也具有重大意义的。

信息库:您认为这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行法治之治,对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曙光:前不久,我给中央专门上过一个建议。现在中央的定位基本上认为依法治国或者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建议中央要在文件当中把法治的地位放到核心地位,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核心,是国家基本治理模式,提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个建议也不知道能不能接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被接受的。

我们现在讲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五个现代化了,原来有四个工业、农业现代化等。实际上,最重要的应该是法治的现代化,第五个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法治的现代化,就是要以法治为核心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社会、政府治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虑到我们国家多年的历史传统,考虑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多年的经验教训,考虑到我们国家未来改革开放面临的更大的挑战。因此,今天我们怎么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以法治为核心,我觉得都不为过。我们面临的三个问题就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传统,建国以来这么多的经验教训,未来改革开放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我们对于未来的追求,对中国梦的追求,法治都是最核心的概念,最关键的概念。能不能真正反思我们的传统,吸取过去65年建国以来经验教训,更好回应、应战未来面临的挑战,我觉得都得靠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保障都要靠法治。在市场经济中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要靠法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在互联网、金融、高新科技的发展,我们面临着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只能靠法治这样的规则、规矩。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过程当中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也会出现或者更会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以前我们靠政府支持、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后面就是政府支持,政府支持大就可能出现失灵的现象。所以,我前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我的标题或说中心思想是要用法治之脑去控制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下一步无论在人权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民权利保障的实现,还是市场经济中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公平的保护产权,保障合约合同的履行,建构一个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或是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从原来管制型的政府改造成一个监管型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都只能靠法治。

法治有它自身的特征,法治就是法律之治,法律之治强调四点特征。

第一点特征是法律至上。法治是法律的统治而不是其他的统治,不是人的统治,不是官统治,不是谁的意志的统治。法律的统治落实到中国就是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

第二个特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是指不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民族、身份,弱势群体还是强势群体,法律面前是一律人人平等。而且法律要通俗易懂,具有透明度、公开性。虽然法律很专业,但是法律应该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所知晓,特别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一些法律应该是明白易懂的。所以,虽然法律本身是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职业的共同体,但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法律,除了少数专业的法律之外,法律还是应该明白易懂,具有更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个特征就是法治政府。也就是说政府的权力、官员的权力不能是无限的,必须受制约,受到制衡。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里讲的政府也包括党的干部,包括执政党系统。执政党和政府都应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他们是受到约束的,必须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行使。

第四个特征是良法之治,不是恶法之治。良法是符合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制度文明的遗产,吸收里面的精华,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一些原则性条款。法律必须是很细致的,能够符合人性的,非常理性的,能够让每一个执法者、司法者和守法者、用法者,都能够去用,能真正使用的,不是一个原则,不是一个标语,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广告,也不是一个花瓶。法律一定是活的法律,不是死的法律条文。它是活的,能够被大家使用,被大家运用的。

所以,如果能够在下一步依法治国推进过程中实现法治的四个特征。那么,我们的法治时代就来临了,法治就进入到一个比较光明前景的阶段。从现在来看,2004年以来我们处于法治建设的初始阶段,而这次四中全会标志已经开始进入中级阶段,中级阶段何时能够达到法治的四个特征,那么阶段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了。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