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莫干山:寻求四大超越——在2014莫干山会议上的三次发言实录
摘要:1984年莫干山会议是中国改革史的重大事件。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纪念莫干山会议30周年暨“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于9月18日至2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办。
[按]1984年莫干山会议是中国改革史的重大事件。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纪念莫干山会议30周年暨“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于9月18日至2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导常修泽先生,作为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议开幕、论坛和闭幕式三次发言。现根据录音实录如下。
一、开幕式发言:莫干山精神的真谛
我今天是“四上莫干山”。三十年前,我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做理论研究,是青年研究人员。那年的春天,黄江南先生,还有今天与会的柳红女士的先生——朱嘉明教授等,他们先是在杭州进行了策划,参加者还有浙江的刘佑成先生等。到了夏天,我记得江南和嘉明以及张钢等朋友到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进行沟通,说了他们准备开青年经济学会议的这么一个构想,我们南开的几位青年学者——杜厦、李罗力、金岩石和我等同仁表示支持。我们还送江南等三位到天津东站,就是在由天津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江南和嘉明以及张钢起草了当年莫干山会议的通知,所以,今天见到江南等老朋友非常之高兴。
说到莫干山精神,我在两年前会议上曾经谈了四点(见常修泽:《向八十年代和莫干山精神致敬》),第一,时代责任精神,这是莫干山精神的核心。第二,社会公正精神,当时提出“五不讲”即不讲学历,不讲职务、职称等。我这里有莫干山1984年与会者的名单,大家看这个名单,只有人名、性别、单位和电话号码,没有职务,没有职称,没有学历。因为莫干山会议当时不讲学历、不讲职务、不讲职称、唯才是举、以文选人,把社会底层的精华选拔出来,“英雄不问出处”,这种社会公正精神非常宝贵。第三条是自由争鸣精神,当时那七天争论的面红耳赤,好多改革的思路都是在当时争论中爆发和形成的。
除以上三点外,我觉得还可以讲一点,就是当时的政界的开明人士与学者互动的精神。大家看,这个名单里正式代表124位,另外还有两位代表因身分比较特殊,没有印在这个名单上。一位是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的秘书李湘鲁,另一位是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的秘书孔丹,并且张劲夫同志还和青年代表进行了座谈。因此第四个可以说是“上下互动,沟通顺畅”。从大历史观来看,我认为要办成一件大事,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难以成功。
当然莫干山也有不足之处,我在文章中曾指出过,从人的发展角度研究,还缺乏人文情怀,但今天纪念会,对此就不多讲了。
二、论坛发言:年轻人要在四个方面超越我们
我刚才看了一下2014年新的莫干山会议名单,代表是234位。其中我认识的划了勾,约20多位,那意味着本次会议90%左右是新人。见到这么多新面孔,我非常高兴。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打在沙滩上”。年轻人起来了,说明我们后继有人。
现在我要讲的最新主题,是年轻人起来后,如何超越30年前的莫干山,怎么超越80年代的我们?
我这里提四点意见:
第一,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一定要超越。
1984年莫干山会议七个组,但讨论的是一个事——经济改革,我把它叫“一环”改革。我在2008年写了一本书《人本体制论》,提出,将来我们这个国家一定要搞奥运“五环式”的改革,五环就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五项制度改革。至于何时展开,我没有提出。很高兴,去年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改革。现在应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展开,“五环改革”里面最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这个国家绕不过的一个“坎”。
1984年莫干山会议两年后,中央曾成立政改办,今天与会的福林同志曾参过那里的工作。1987年十三大通过重要的政治报告,大家可以想一想,十三大报告所讲的政治体制改革构想和方案,今天到位了吗?
30年前,是以商品经济取向即市场化作为改革目标,我觉得30年后的今天,应以更高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所以未来改革要有新的诉求,要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主题,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我对此非常期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去超越,历史已把这副重担放在各位肩上。
第二超越,在开放上要实现超越。
1984年莫干山我被分在开放组,讨论的主题是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举办特区开发区等,这还是研究中国自己怎么样搞成一个外向型的经济社会。现在需要开阔视野,要有质的提升。
中国过去在世界上并未处于核心位置,虽然我们不好说占领世界中心,但是我们可以说要站在世界的前沿。因此要研究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怎么样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作为一个崛起大国如何尽到大国责任,如何和其他国家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要有这种全球视野,这种包容天下的胸怀。
第三个超越,在发展方面实现超越。
那时候讲发展还只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重点也只是讲经济增长,就是GDP挂帅,这是一种严重的物本主义思想。那么,今天讲发展不仅要讲经济发展,更要讲人的发展,用马克思原话来说,“是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现在媒体在引用时漏掉了“自由的”三个字。其实最可宝贵的是自由的发展,这是新社会的本质。
现在看,老莫干山会议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在人文关怀方面有历史性的欠缺,我对此特别感到歉疚,年轻的朋友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超越。
第四个超越,在对待文明方面有所超越。
文明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更重要的,文明是要交融的、包容的。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考虑,一定要从“文明一元”和“文明隔阂”走向多元文明交融和文明包容。我去年出版一本新书叫《包容性改革论》,主张“文明包容”。
我看到,这次会议除了200多位大陆和香港代表外,还有十几位海外朋友,这非常好。我们济济一堂,要研究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怎样交融,怎样包容。当年莫干山还没有这种思维,这个“题”在21世纪必须要“破”,否则中国很难站在世界的前沿。
中国有句古话,“后生可爱”,今天见到这么多年轻人,真是感到到非常可爱,但是我更希望的是另外四个字:“后生可畏”。我觉得“后生可畏”比“后生可爱”更有挑战性。我希望年轻人能够使我们感到“可畏”,希望你们这股“后浪”能把我们打在“沙滩”上。
如果你们能够超越我们,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三、结束前点评:三个需要继续开掘的问题
新一届莫干山会议就要结束了。主持者让我作个点评。时间短,只谈观点:三点新意,三个开掘,三个期望。重点谈三个开掘。
(一) 三点新意。
本次论坛有哪些新意?因为我参加四届了,前后有个比较,有三点:
第一,背景新。中国现代史,从五四开始,到今天已是95年。此前已经历了两波历史大转型——社会制度转型(大陆,1949)和经济体制转型(1978始)。前三次莫干山会,都是在第二波转型的背景下开的。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认为,中国已经悄悄进入了“第三波历史转型”,就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国家全方位转型”。本次莫干山会议,是开启新的历史转型后的第一次会议,所以我说背景新。
第二,目标新。30年前,莫干山会议聚焦的目标是经济市场化(当时称商品经济),那是对的;今天,经济领域仍应坚持这个目标。但从国家全方位转型角度考虑,仅仅提经济市场化,已经远远不够。本次会议瞄准“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新。
第三,队伍新。以我自己的认知计,百分之九十是新人。还有十几位来自美国、欧洲、新加坡以及香港的朋友,这是过去所没有的新现象。
(二)三个需要继续开掘的问题
第一, 改革的“真枪真刀”问题有待开掘。
本次会议,对中国改革的深层问题,我觉得开掘不够。第一单元讨论,本来主题是“改革评估”,设计是好的,但不知为什么绕开了?中国改革元年,到底开局怎样?改革出现什么倾向?遇到什么矛盾?莫干山应作出负责任的回答。
我建议,青年朋友们可抓住“真枪真刀”这个题来深入研究。这一年究竟“开了几枪”?一枪、一枪列出来,看看开得怎样。
特别是,要揭示出:“真枪真刀改革”遇到什么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
其一,“阻挠开火”的问题。是哪些政治势力、哪些特殊利益集团,在哪些方面使我们“举枪受阻”?
其二,“虚晃一枪”的问题。在哪些方面,存在改革的“虚化”倾向?面对弊端严重的体制,“朝天开枪”,行吗?
其三,“枪法不准”的问题。我们自己的“枪法”准吗?是“一环”,还是“十环”?是不是打在了要害上?这些都要研究。
第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有待开掘
这次会议把“治理”作为主题,很好,这是新的东西。但听下来,总感觉还没有“破题”。
三十年前,在公有制“天花板”下,国企改革怎么搞?借鉴来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化”,微观改革出现新局面。
今天,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天花板”下,“五环改革”怎么搞?借鉴并提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很高明。但这个“治理体系”到底有几个支柱?特别是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且能够“关牢”?应该借鉴人类哪些先进的治理规则和方式?并未理出头绪来。
第三, “文明的包容性”问题有待开掘
我在大会开始时曾提出“第四个超越”,即“在对待文明方面有所超越”。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考虑,一定要寻求多元文明的交融和包容。对此,讨论深度不够。我去年出版一本新书《包容性改革论》,主张“文明包容”。提“包容性”针对什么?针对“排斥性”。现在,我们排斥了一些不该排斥的文明。要研究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怎样交融,怎样包容。下一步,这可能成为中国第一号命题。
(三)三个期望:
上:看清“天光”——认清人类趋势;
下:接足“地气”____倾听民众呼声;
中:立好“人本”——促进人的自身发展,首先自己要心灵放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