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改革之声

1980年,国务院33号文件为包产到户开路

2014-07-09 09:36

摘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谈农村政策问题,肯定了安徽的农村改革。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1980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遍了大江南北,中国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迎来了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这年的春天,过去的"讨饭队"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一派繁忙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忙着春耕。刚刚开始实行的"大包干"使小岗人在1979年获得了大丰收,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上的愉快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朴实地写在老百姓的脸上。

也是在这年的春天,"万元户"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报道说,兰州市郊雁滩人民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有六个壮劳动力,去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从此,"万元户"成为农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象征。

【李生华李德祥之子】

一万多块钱是比较多的了,真的多得很。作为一个农民来说,有那么好的收入,当时的政策好。当时是一个生产队的人,也有分八九千的,也有七八千的。农村当时就怕你吃闲饭,全是劳力,没人吃闲饭,肯定就分得多。


农民生活的这种变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生的,而带给他们生活的这种变化正是他们自己在生产实际中创造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责任制形式。有包干到组的,包产到户的,也有联产计酬的。最彻底的还是安徽凤阳的小岗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后来这些做法被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否定了1958年以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抛弃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体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交给农民去管理、去经营。

一"包"就灵,正是这一个"包"字,使农民看到了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温饱问题的希望。

邓小平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中,安徽小岗村因为最早尝试"大包干"而受到瞩目,并被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而载入史册。

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秘密签订的这个契约,让人们看到了当年发起农业"大包干"时农民们悲壮的决心。

【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小岗要干好,唯独的这种办法,把土地分到各户,但是有一条,必须我们要开始做的时候,要秘密地去做。我们采取瞒上不瞒下的办法,我们要秘密地行动。11月,阴历就是10月多,太阳大下晚的时候,按照现在来讲就是四五点钟的样子,大家都聚一起,把这个契约都同意了,我们就开始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这样一分到户就接近春节了。所以这一年的春节,过去的春节小岗队是基本上都在外面去要年饭,这一年的春节有很多的主要劳力就是在家,没有出去。


小岗生产队实行的"大包干",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小岗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所以这一年,我们的人均收入从过去的20块钱。一下子跳到400块钱。我们这一年,不但没用国家的一分钱贷款,我们还还了国家生产队的集体贷款800块。这一年,群众的积极性特别高涨。过去愁眉苦脸的要饭的年月,这一年就是喜笑颜开,人人都欢天喜地。群众有的讲,我们现在能过到这个日子,根本是不敢想的。


到1980年初,关于包产到户姓"社"姓"资"的争论还在继续。虽然报纸上的争论并没有中断农民的探索,但却在农村出现了两怕:群众怕变,干部怕错。

关键时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第一个站出来为包产到户正名。

1980年1月,万里在中共安徽省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干部们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变,土地所有权仍然

是公有的,生产队有权根据情况加以调整。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为包产到户在安徽落了"户"。

【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1980年元月份开会,开过会了以后,元月二十几日万里到我们小岗。当时就在我家里面,当时我就跟他汇报。他听完了以后说,我没想到,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会出在农村的茅屋草舍里。他说你们这种做法,我早就想了。但是就是没有人敢。他说你放心,你们队上不是批你们干一年二年三年,我再批你们干五年。我一边批你们干,我一边回去向中央汇报。你们这种做法,是适合我们中国农村发展的一条路。


【万里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包产到户既不合党的决议,又违反党的决议,又不合宪法,宪法(规定是)人民公社嘛。开始搞了以后,我说怎么办?我首先跟陈云同志商量的,我说我那儿已经搞起来了,他当时在人大会堂开全国代表大会,他在主席团,休息时我到他那里,我说怎么办?他说我双手赞成。以后我跟小平同志讲,小平同志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千下去。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10年倒有9年荒"。

这首著名的凤阳花鼓,传唱了一代又一代。它让过去的凤阳人流泪,也让今天的中国人心酸。

1980年,富裕起来的凤阳人再一次用凤阳花鼓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他是好地方,自从实行大包干,春风艳阳好风光。"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安徽农村改革,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王郁昭时任中共安徽源县地委书记】

6月初,6月2日到了巢湖,在巢湖地区开会,开会呢,通知了芜湖市委、芜湖地委、滁县地委、巢湖地委.四个地委参加。去了以后,省委领导的秘书,送了一份文件来,就是5月31日邓小平的谈话,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篇谈话稿。我一看这上面写的,安徽肥西搞了包产到户,一年大增产,凤阳花鼓那个风阳县搞了大包干,一年翻身,讲了这个话,我一看这不是对我们很有利嘛,表扬了我们凤阳大包干,肥西的包产到户,所以我也不管他的禁令,冒着大雨我就回来了。第二天我就召开县委书记会议,把邓小平的那篇文章拿出念给他们听,他们都很高兴。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许多地方解放思想,放手让农民去选择,去试验。当时,四川省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内蒙、河南、贵州等地开始推行包产到户。

198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中央文件上给包产到户落了"户口"。从此,农村改革从局部试验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

这时,"天府之国"四川也悄然发生着一场变革。

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的社员中午收工回家时惊讶地发现,原来挂在公社门口的牌子"向阳人民公社"换成了"向阳乡人民政府"。

【杨超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四川来说,主要是广汉。农业改革从实际出友,特别是向阳公社,它就那时把公社取消了,第一次出现了乡政权,恢复了乡的组织。


谁也没有想到,一块牌子的变动,动摇了实行22年的农村行政体制,改变了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也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乡村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李万贵原中共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书记】

当时我们上面还有个要求,先让你是改革、探讨,还规定了三个东西,不广播,不登报,不宣传,意思是搞坏了,烂嘛只烂我们一家嘛,搞好了嘛,将来有推广价值,再推广嘛。


由此,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