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福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成效与思路

2014-07-08 16:05 人民网

摘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福建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福建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

福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优势

作为我国主要面向亚太地区开放的窗口之一,福建与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渊源深厚,友好往来历史久远,经贸关系稳固,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历史渊源久远、人文关系密切、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产业互补性明显等独特优势。

福建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郑和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福建,福建与东盟之间地缘相近、习俗相似、文化趋同,民间交流量大面广,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有天然的优势和氛围。台港澳地区也是福建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台湾同胞80%祖籍福建,闽台之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闽籍港澳同胞有120多万。

福建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四、五千年的海洋文化历史,具有开放包容、拼搏冒险等显著海洋特色的福建精神。地域特色鲜明的妈祖文化、船政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东南亚、台港澳等地区也得到广泛认同。

福建产业基础完备,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产品性价比高,尤其是建材、纺织服装等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东盟不仅是福建资源型产品的重要原料来源地,而且是拥有近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中东、中亚是福建省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地。

   

福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工作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作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程度。特别是近年来,福建主动融入中国—东盟的国家合作框架,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积极推进与台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政府间合作关系紧密。近年来,福建省主要领导多次出访东南亚国家,缅甸、老挝、新加坡、柬埔寨和越南等东盟国家领导人曾先后率团来访,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在福建设立总领事馆,福建有8个城市与东盟国家有关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

二是经贸交流不断加强。福建与东盟国家具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2013年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42.9亿美元,实际利用来自东盟的外资3.47亿美元,东盟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截止2013年底,福建赴东盟设立的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共156家,对外投资额4.5亿美元,东盟已成为闽企“走出去”的重要地区。2013年9月,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专门设立“东盟馆”,来自6个东盟国家超过100名参展商前来办展。东盟是福建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13年全省共接待入境东南亚游客51.51万人次,占境外游客总人数的10%。

三是海洋经济合作成效显著。近年来福建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对外交流合作,目前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出口东盟的60%左右。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目前已在海外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2013年10月,福建省“印尼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更新改造项目(中国—东盟渔业合作示范基地)”、“中国—东盟海产品产业合作暨交易平台”(包括“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依托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等3个项目入选“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项目。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等,已成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平台。

四是对外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积极推进沿海港口港口群和空港布局建设,扩展对外交通航线,形成较为完善的对外交通体系。目前,福建沿海港口已开通至东南亚海上航线51条,其中:厦门港共48条,包括通往新加坡航线15条、通往马尼拉航线10条、通往马来西亚的航线18条、通往越南5条;福州港3条,均为通往新加坡航线。厦门航空公司从福州始发飞往东南亚的航线共5条,分别飞往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雅加达、曼谷。

五是人文交流往来频繁。发挥闽籍华侨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往来,2012年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福建)—东盟合作与互联互通研讨会”、“中国(福建)—东盟工作交流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正式落户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福建博物院牵头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七省45家博物馆共同参与,汇集反应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精品文物数百件(套)闽台交流纵深扩展,2013年闽台海空直航运送旅客228万人次。闽港澳合作进一步深化。

六是申报“世遗”工作取得初步进展。2012年年底,福建、广西、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六省九市联合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福建共有22处重要史迹列入,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福建融入“一丝一带”建设的工作思路

党中央作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决策,对福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是个难得机遇。福建要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巩固港澳台,深耕东盟、东亚、扩展中亚、中东,将历史优势、人文优势、经贸优势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和竞争力。目前福建正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具体举措,统筹经贸与人文、官方与民间、“走出去”与“引进来”,梳理生成、推动实施一批经贸与人文交流项目,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是加强海洋经济合作。推动与东盟建立长期、稳定的渔业合作会谈机制,支持福建企业建设境外渔业综合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打造海洋渔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产业合作暨交易平台(含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加大对东盟国家渔业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完善国际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领域合作。

二是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实施菌草民生国际工程,推动“菌草示范基地”走进东盟国家,推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及旱稻技术在南太平洋岛国的普及推广。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双边、多边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各类贸易融资产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深化旅游合作,加快厦门邮轮母港建设,开拓与东南亚、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间的邮轮航线。推动闽台港澳产业深度对接,加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

三是加强贸易及物流合作。用好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中国—巴基斯坦等自贸区优惠政策,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增长。办好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福建商品展,继续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在东盟国家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持续开拓新东盟市场。积极拓展仓储物流等领域合作。

四是扩大双向投资规模。主动到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就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办好省内的“9.18”投洽会等展会,扩大双边投资规模。组织招商队伍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活动。支持福建企业赴东盟、中东等地区投资建设资源开发、境外生产加工、营销网络等项目。

五是拓展能源资源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供应合作,推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合作,推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合作,推动莆田、漳州、福清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罗源湾、湄洲湾等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建设。

六是加快运输通道及节点建设。加快推进赣龙铁路扩能、吉永泉铁路、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设,完善福建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快速运输大通道。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强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航运业合作,争取开辟若干新航线。大力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海上客滚航线快捷通道作用,打造两岸往来的重要枢纽。

七是深化人文交流。用好闽籍华侨华人网络资源,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福建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人员交往的桥梁纽带。加强文化交流,在厦门举办“厦门南洋文化节”,在境外举办“中国福建周”,组织推动大型舞剧“丝海箫音”赴东盟演出,推动“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赴东盟展出。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事业的合作,帮助当地改善民生。进一步强化闽台港澳亲情纽带联系。

八是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福州、泉州、漳州与全国其他城市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保护、诠释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打造“海丝”品牌。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