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仪睿智 巾帼标杆
摘要: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拿破仑商业奇才、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内地“天字一号”合资企业创办参与人,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香港)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女工商专联名誉主席⋯⋯这些数不胜数的头衔和荣誉,除了在镜头前和众多隆重场合给人留下的知性干练的深刻印象,记者面前已过花甲之年的伍淑清更多了几分亲切随和与谦逊低调。
全国政协常委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香港银紫荆星章、香港太平绅士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香港)执行委员会主席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拿破仑商业奇才、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内地“天字一号”合资企业创办参与人,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香港)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女工商专联名誉主席⋯⋯这些数不胜数的头衔和荣誉,除了在镜头前和众多隆重场合给人留下的知性干练的深刻印象,记者面前已过花甲之年的伍淑清更多了几分亲切随和与谦逊低调。
“我很喜欢的就是简单。”接受采访时,伍淑清对生活、事业、理想侃侃而谈中,说出的这句简约但不简单的话语,则充分诠释了她作为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余,所积淀下的卓尔不群的品格与境界。
“天字第一号”:曾经沧海难为水
“1978年12月10日,我们十几个人先从香港坐火车到罗湖口岸,再过桥到深圳,再乘火车到广州,晚上再坐小的螺旋桨飞机到贵阳,机组吃完饭稍事休息后再飞抵成都。”30多年前的这一特殊经历,伍淑清记忆犹新。时值内地拨乱反正之后、改革开放初期,伍淑清的第一次内地之行历经困扰、折腾与不便,但30年后的她依旧与记者分享着当时的兴奋之情:“真的十分高兴,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漂泊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乡!”
“第一次内地之行,十多天的时间里去了一多半的地方。与美国以及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两相比较,当时就一个感受:我们的国家太需要发展了,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发展的更好!而小平同志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国要对外开放,我们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真的是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在第一次内地之行返港的火车上,伍淑清“有幸”地在第一时间听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这一表态,“看到了希望,所以才欢欣鼓舞,而在内地飞行时倒胃口的冷餐陋食和乘客抱怨则让我突发奇想—自己家是做食品生意的,为何不去投资成立一家航空食品公司呢?”
认准了说干就干是伍淑清的一贯风格。伍淑清返港后第一时间向父亲伍沾德讲述了自己在内地参观考察的所见所闻,并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和盘托出,令她惊喜的是自己“可能不太成熟”的想法居然得到了父亲的“鼎力支持”。
一方面是内地改革开放之初没有合资企业的先例,以及政府政策层面可能的变数;另一方面是如何在实力更强的发达国家外商中脱颖而出获得投资建厂的资格。在破解这两大难题的过程中,艰苦的谈判、繁琐的审批、外界的杂音接踵而至……
功夫不负有心人。伍淑清父女以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在内地投资的毅然决然,感动了国家民航总局,在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项目终于在1979年9月的一个清晨谈妥,伍淑清的创意想法开始付诸实现。此后,经过国家50多个部门半年多时间的审批,1980年4月,中国外国人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京港合资经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其注册编号为001,人称“天字第一号”。“5月3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时任中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也莅临祝贺,‘001’号剪了彩。”伍淑清讲述“天字第一号”的诞生过程时,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
“中国拥有了第一家合资企业,现在看来,其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它不但填补了中国民航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开启了中国引进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的序幕,更标志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事业走出了一大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征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伍淑清如此定位。
现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由原先作坊式的生产、日配餐量几百份的状况,一跃发展为拥有几千名员工、日配餐量达十几万份的大型航空食品公司。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始终将抓优质服务和特色产品作为中心工作,牢牢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
“思想要先解放,思想不解放事情很难做”
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亲历者、参与者,伍淑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感慨颇多:“我们走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路程取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实际上相当于发达国家至少一个世纪取得的。结合我自身经历而言,从祖母那一代到我父亲一代再到我这一代,这是至少三代人努力才得来的。”
伍淑清曾很多次被问起如何在内地“做事创业”,伍淑清一般如此回答:新中国成立30年后才逐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必然会有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必须要适应这样的节奏,在引进外来先进的管理方式、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同时,也需要与内地接轨,做到内外一体。“思想要先解放,思想不解放事情很难做,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宝贵经验。”伍淑清语重心长地说。
伍淑清举例说,“天字第一号”公司创建之初,内地员工对她这个来自香港“资本家”还真有些怕,总认为是“剥削压迫人的”,特别是对工厂上班打卡登记的做法很不认同,说“资本家真有办法,剥削压迫从打卡就开始了”。听到这样的议论时,伍淑清都和蔼可亲地说:“这是个工厂的制度,是长期使用的。老板换了,制度还在。”不过,通过接触,大家很快就发现他们所惧怕的“资本家”并不怎么可怕,“好多人还成了我很好的朋友。大家打成一片,齐心协力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很快就做出了达到国际标准的航空餐。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互相适应、思想解放的过程。”
[page]“香港是祖国的香港,祖国是香港的靠山”
2012年是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第15个年头。作为最早来内地投资的港商,伍淑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道:十几年来,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不但继续保持原有优势,还从祖国内地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再次有力地说明伟大祖国始终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香港在参与国家发展中赢得了自身的更大发展,“香港是祖国的香港,祖国是香港的靠山”。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背靠祖国,走向世界”的香港在国家建设中可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实现自身的巨大发展。
伍淑清说,在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祖国给了香港强大的支持,而近两年,关于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港澳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这将香港回归祖国后发展前景堪忧的说法和顾虑击得粉碎。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提升到了新的层次。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国家在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着更加让人欣喜的发展变化,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都是很好的政见。相信香港也一定会在推进祖国更好更快发展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获得自身更高水平的发展。”伍淑清认为,香港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地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扮演好服务平台的角色;同时,在自身经济转型中,进一步发挥好海外企业投资内地中介平台的作用。
作为以日趋繁荣富强的祖国为坚实后盾的香港市民,伍淑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她总是尽己所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契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奔走忙碌,正是因为有着不服输、不怕累的韧劲儿和精力旺盛的干劲儿,伍淑清常常被很多国际友人称呼为“Miss Wu(伍小姐)”。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的第一位华人理事,而且是唯一一位女性理事,多年来,伍小姐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频频接触来自各国几百个城市的知名人士,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中国政府的政策,在各种场合介绍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不但使世贸中心协会各成员对中国有了逐步的了解,接纳中国入会并给予中国最优惠待遇,还让北京等十九个内地城市先后加入世贸中心协会。
每当身边的朋友或是媒体与伍淑清聊起这些,她总是莞尔一笑、低调回应:“大家都称呼我Miss Wu,这其中就包含着对我的肯定和好评。如果说我真的做出了什么的话,那就是作为一名香港市民的代表,胸怀国家和民族,以一种赤诚之心和赤子之情,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做点儿事儿,仅此而已。”
“愿为香港和内地青年文化交流架桥铺路”
“中国自己人要争气,不要叫别人看不起,中国人一定要发展好自己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读书时,伍淑清就有了这样强烈的认识,学业上她品学兼优、不甘落后,并在1970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伍淑清特别认同的是,中国人待人接物要有一定的水平,“有些时候不光是钱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那时的伍淑清,作为一名漂泊海外学习的游子,边打工边学习,除了注重观察国外餐饮业和超级市场的经营管理外,还在皮鞋店做过事情,也当过保姆帮人家看过小孩,还卖过保险,只要是正当和有益的事情,伍淑清都愿意尝试去做。而且,伍淑清还注重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民情,看人家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与人交往,非常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这些都为伍淑清能够快速适应环境、通畅愉快地与人交往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伍淑清特别注重从文化交流层面关心和关爱青年人的成长,她特别喜欢孩子,这种喜欢和爱护总是能够感染年轻人,能够迅速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基于此,伍淑清经常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伍妈妈”“伍奶奶”,而这样的称呼是伍淑清最喜欢的。
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一直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让自己成为香港与内地交流的一条纽带。而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走一走、看一看,使他们能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自己的国家,进一步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直是她钟情的。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伍淑清共组织1万多名香港青少年来内地参访。
为了香港与内地青少年交流事业,伍淑清曾长期担任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香港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主席。1997年,伍淑清任香港临时市政局议员,成为香港回归祖国、一雪百年耻辱的见证者。围绕香港回归,伍淑清对青少年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她说,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让香港在主权管辖层面实现了回归,但人心向背和香港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则是一个大课题。
1998年初,伍淑清筹组并注册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组织1万名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认识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增进民族情怀,关心祖国未来,作为该基金的执行委员会主席,伍淑清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伍淑清以实际行动落实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我是中国人,香港是我家”的公民教育目标。“人心需要首先回归。这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香港回归前要做,回归后更要做。”伍淑清表示,香港的年轻人喜欢大家一起交流问题,所以这一方面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太快,太快了,民众会认为是给孩子“洗脑”,实际上,通过引导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自己去体会感悟,所实现的效果应该更好。
据伍淑清介绍,如今,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在全国建立了五个学习基地。她说,一个基地在井冈山,井冈山立的碑石,上面镌刻的“爱我中华,坚守湘江”八个大字让很多香港青少年了解到了战争年代血雨腥风、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个基地在革命圣地延安,孩子们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的简朴的窑洞,颇有感慨;一个基地在银川,大家充分领略到了中华母亲河的瑰丽风采和伟大精神;在南京基地,孩子们则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轶事;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孔子研究学院的基地,孩子们对先贤圣人的儒家思想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这五个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为香港与内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架桥铺路。”伍淑清踌躇满志,向记者规划着加强未来香港与内地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除了经常到这五个学习基地经常组织活动,伍淑清还经常组织香港的一些青年人来到雪域高原。从1999年伍淑清首次进藏算起,至今她已出入西藏近20次。当被问起为何对“世界第三极”如此情有独钟时,伍淑清掷地有声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我们国家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领土。香港、澳门都已脱离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是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接近的时刻,祖国繁荣昌盛、九州一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决不允许各种势力对西藏的觊觎而从祖国分裂出去。”
据伍淑清介绍,实际上国外很多人对西藏的现状并不了解,更没有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他们仅仅是从自己国家的媒体或政客那里了解到所谓的“西藏贫穷落后”以及“西藏政治身份”的现状。伍淑清有一个夙愿,那就是“要让人们亲眼看看真正的西藏,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西藏的发展变化”。
伍淑清回忆了在西藏经历的无数个难忘的时刻,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博大精深的高原文化、和蔼可亲的藏族阿妈、顶礼膜拜的虔诚喇嘛……都深深地印在了伍淑清的脑海里。她每次去西藏经常去菜市场,从当地人的讨价还价中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孤儿院关心孩子们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此外,在拉萨近郊建立文化保护区,推介外商到西藏投资兴业,从而既保护好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又提升当地发展经济的能力一直是伍淑清考虑的,她也确实在努力地做。
“除了父亲,我要感谢我的祖母和母亲”
谈到对自己影响自己一生的人,除了在经商方面基于自己莫大支持和鼓励的父亲伍沾德外,伍淑清对祖母和母亲这两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成长的伟大女性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父亲的帮助很多是有形的,而我的祖母和母亲对我的影响则是无形的。”
“祖母来自中国传统农民家庭,没有什么文化。但在异国的国度里,面对生活的艰难与困窘,祖母以中国传统女性的吃苦耐劳和善良智慧,独自拉扯孩子们长大成人,先后供了我的伯父和父亲爸爸读大学。”伍淑清动情地说。
1962年,伍淑清14岁。这一年对伍淑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年,伍淑清可亲可敬的祖母不幸去世。伍淑清谈道,对一个14岁嫁人、27岁开始守寡,几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来说,祖母能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难能可贵,特别是忍辱负重、省吃俭用供出我大伯和父亲这两名大学生,更让人肃然起敬。
“再就是我的母亲。早年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母亲告诉我一定要写给家里,要求‘不写中文信,家人就不看’。这让我明白不能忘记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让我明白我是一个中国人!”伍淑清特地与记者聊起了这一桩看似平常的陈年旧事。
“无论是祖母还是母亲,她们都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她们教会我执着坚强、求真务实,教会我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我要感谢她们!”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伍淑清的移动电话不时响起,海内外各方面人士业务上的沟通、朋友间的嘘寒问暖等纷至沓来。因有重要行程安排,伍淑清在表达歉意和对她采访的感谢后匆匆离去。
她总是这样忙碌,但忙碌中习惯于有条不紊;;她总是这样谦和,但谦和中透露着无比坚毅;她总是这样无私,但无私中饱含着一片深情……这一切都源于伍淑清所钟爱的事业,这似乎正应了伍淑清对自己的定位:“我的词典里没有‘退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