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小政府大社会提出者廖逊:海南探索是全国改革超前试验

2013-12-23 21:34 海南日报

摘要:廖逊崇尚简单生活,居室几无装饰。引人注目的唯有四壁藏书,书橱顶天立地,摆放图书3万多册,相当于海口图书馆藏量十分之一。

海南知名学者、“小政府大社会”构想提出者廖逊:

海南探索是全国改革的超前试验

廖逊崇尚简单生活,居室几无装饰。引人注目的唯有四壁藏书,书橱顶天立地,摆放图书3万多册,相当于海口图书馆藏量十分之一。

窗外阴雨初歇,室内暖意融融,主人笑声朗朗,廖逊的深情诉说,从当年参与建省初改革开始。

1986年,廖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助理研究员,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经济系统论观时,披览500多种图书,归纳出“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并在《法兰西内战》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找到依据,引起学界关注。一年多后,中央提出海南建省,要搞“小政府大社会”,廖逊奉命前往海南,参加机构设置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他与海南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始。

建省之初改革举步维艰

记者:听说当年您比中国社科院调研组其他成员来得晚,为什么?

廖逊:因为调研组到达当晚,建省筹备组副组长梁湘就要求中央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具体落实到省级行政机构设置。调研组里是青一色的经济学者,组长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刘国光,他感到有压力。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却拍手笑道:“小政府大社会碰巧是我们所廖逊专利”,于是连夜打电话,召我来海南。

记者:您来得顺利吗?做了什么准备?

廖逊:当时机票很紧张,后来全所动员走后门买机票,才搭上三天后的一班飞机。我自己有些发懵,因为我搞的原本是纯粹理论研究,从未想到过具体在一个省怎么实施,更没想到在一个相对落后地区搞。于是跑了好几个所,搜集了20多本关于世界各国国家机构设置的小册子,进行恶补,一直到飞机上还在读。

记者:读这些小册子有哪些收获?

廖逊:我发现了市场经济国家行政机构与我国的诸多不同,最主要有两点:一是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不可分割;二是内外贸一体化、内外经一体化,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本政策招商,一支笔审批项目”。

记者:刚到海南什么感受?

廖逊:满街都是外来人才。我们日夜讨论写作,一有空闲就上街调研,跑遍大街小巷。

记者:作为迟到者,您肯定引人瞩目。到海南后具体做了什么呢?

廖逊:当时省级行政设置方案,好几稿都没通过。一是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点,二是因为梁湘同志有个想法,希望尽量不同中央部委对口,以保证特区的“特”。我和梁湘的秘书张高波开了个夜车赶方案,居然第二天顺利通过。

记者:您现在怎么看当时的设置方案?

廖逊:方向对头,有得有失。

记者:失在哪里?

廖逊:过于理想化,海南不比深圳,贫困落后,需要中央部委多方支持,机构完全不对口,工作就有摩擦。

记者:后来有没有回过头来总结建省初的改革实践?

廖逊:当年我领导的省政府研究中心,在进一步研究中,归纳出一个“铁三角”关系:市场经济、小政府大社会与多种经济平等竞争,三者缺一不可。后来我国的历次改革都证实了这个“铁三角”。

记者:这样激烈的改革,实施起来不容易吧?

廖逊:那当然,可谓举步维艰。那时,广大民众还没有纳税人意识,不关心机构多少,利益受损的官员却比较多。中央叫海南当“超前试验场”,各部委却希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所以年年打“后卫战”,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转变。

记者:您具体担任什么角色?

廖逊:无论政府机构、人大政协,只要涉及机构问题,就派我去回答。体制内的诘问者并不从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发问,而是讲大道理,如“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的政府比社会还大过?”我就要理论一番。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久而久之得了个外号——“海南第一嘴”。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您领导省政府智囊团,列席众多会议,对哪项改革印象最深?

廖逊:“燃油附加费”改革。那次会议本来是主管部门提困难,要求增加编制,增加人手。不料当时的书记兼省长阮崇武听完汇报问:能不能干脆撤销收费站,改在油价里收费,好处一是公平,谁开车多谁耗油多,交费就多;二是效率,可以舒缓交通。

记者:大家什么反应?

廖逊:冷场了3-5分钟。突然,有个厅长说“好办法”,提出支持建议。之后会议就炸开锅了,纷纷表示支持。眼看大家都支持,阮崇武反倒说今天不做决定,交通厅拿出具体方案后,大家再好好讨论。还特别要求,把困难估计足。

记者:作为智囊团团长,您当时是什么表现?

廖逊:说来惭愧,我属于起初沉默、后来七嘴八舌中的一个。

记者:“一脚油门踩到底”的改革,与其他改革有什么不同?

廖逊:我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成功改革往往来自实践:要么是领导人,要么是群众,面对困难萌生创意,直接从技术细节入手,“四两拨千斤”,一气呵成。从前习惯的做法是,年初提几项改革目标,于是既得利者就警醒,开始琢磨对策。“燃油附加费”改革不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头到尾讨论技术细节,却是一次成功的改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直到今天依旧领先全国。全国的私家轿车主都羡慕海南,停车一年半载,什么费用也没有。

做官方和民间的纽带桥梁

记者:几天前,您被评选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这是对您20多年来坚持向广大群众宣讲理论、传播思想的肯定,您为什么做这项工作?

廖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什么?和谐来自默契,默契来自信任,信任来自理解,理解来自沟通,所以我愿做沟通者。沟通官方与民间关系很重要,我们国家今天找到正确道路不容易啊,要好好珍惜。

记者:这么说,做沟通者是您自己的选择。

廖逊:确实,没人这样要求过我。我仰慕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认为他那种士大夫情怀在今天没有过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份内担当。

记者:听说您在电台的“廖逊开讲”栏目报酬不高,却坚持了21年。

廖逊:那是因为广播业曾面临困境,商家只愿做电视广告,电台无人问津,所有从业人员都很苦,我不过是和他们同甘共苦,有大约10年接近无偿劳动。一直到这些年私家车多了,广播收听率才逐渐上来,广告才又重新多起来,而且越堵车,听广播的人越多,我的听众也就越来越多,可见“吃亏是福”。

记者:您觉得您的选择和坚持正确吗?

廖逊:我自以为探到了一座“富矿”——做官方和民间的纽带桥梁,能够尽绵薄之力,消除误解减少摩擦促进和谐。以前我是新闻界之友,退休后又是在网站开专栏,又是开电视专栏,就成了新闻界的自己人啦。而且正是因为像我这样做的人还不多,我才确信自己选对了。

公平竞争方能激发社会活力

记者:您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之前海南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廖逊:我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刚建省时改革精髓一致。海南的改革经验,为全国改革起到了探路作用,既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

记者:也有教训?

廖逊:当然有。我们当时面临两难抉择,建省办经济特区是改革良机,不利用不对,但一省单兵突进,必然要面对无穷无尽的摩擦。现在“顶层设计”、从中央改起,不再单兵突进,而是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看这里就有海南的教训。

记者:您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髓在哪里?

廖逊: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最深的体会可以概括八个字:“公平竞争,激发活力。”要通过市场机制公平竞争,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它们分散在社会各界,特别是草根社会。活力迸发之后,不愁不能创造巨大财富,造福中国人民。

人物档案

廖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小政府大社会”构想提出者,参与中国社科院“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参与海南省历次经济发展计划和国土规划制定。曾任海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省行政学院院长。2005年获得“海南省十大杰出人才”称号,2010年被授予“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称号,2013年被授予“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

精彩语录

·成功改革往往来自实践:要么是领导人,要么是群众,面对困难萌生创意,直接从技术细节入手,“四两拨千斤”,一气呵成。

·我仰慕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认为他那种士大夫情怀在今天没有过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份内担当。

·和谐来自默契,默契来自信任,信任来自理解,理解来自沟通,所以我愿做沟通者。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