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文化体制 文化总论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文化体制改革大事记

2013-12-12 09:33

摘要: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并迅速走红,被视为中国文化娱乐市场重新兴起的一个标志。尽管音乐茶座不是新鲜的东西,但从1979到1984年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娱乐的重新开始阶段,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全面复兴,迅速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向内地发展。

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并迅速走红,被视为中国文化娱乐市场重新兴起的一个标志。尽管音乐茶座不是新鲜的东西,但从1979到1984年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娱乐的重新开始阶段,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全面复兴,迅速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向内地发展。

1981年,安徽省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规定》,1982年,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1983年设立了由7个人组成的“合肥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

1983年,深圳市率先在市文委内专设了文化市场管理处,建立专职的文化稽查队。建立文化市场专门管理队伍标志着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管和规范的开始,也是社会对文化市场认同的开始。

1984年,上海开设第一家营业性舞厅。这是在新体制上生长的新事物,被称为社会文化市场(当时一些地方的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叫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而在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也以“以文补文”的名义搞起了文化经营活动。此后营业性舞会(厅)、民间剧团、歌星演唱会、台球、录像放映、卡拉OK、电子游戏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打破禁区进入市场。

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确认了营业性舞会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管理营业性舞会的基本思路,这是文化市场探索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1988年,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化市场理论研讨会。这次会议界定了文化市场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了人们对文化市场性质、功能、管理的认识,这是人民对文化市场理论上的创新和认识上的飞跃。

1988年2月发布,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规定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文化市场观念的确定和发展,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这份文件既是对文化市场10年历程的总结,也开启了文化市场发展光明的前程,因为被认为在文化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9年,卡拉OK传入内地。在1988年底传入的卡拉OK,以最快的时间从沿海流传到内地,成为中国娱乐业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项产业,随后,量贩式的KTV在各大城市陆续出现。

1989年2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批准文化部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局”。明确文化部“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推动演出市场、电影、音像市场、书刊市场、文物市场、字画市场、文艺游乐场所及其他提供精神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标志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1993年10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化市场工作会议。会议深入研究了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出台了几个部门规章和文件,并首次表彰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命名100家全国文明娱乐厅,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出席会议并讲话。

1994年,文化部召开全国文化市场监督检查工作会议,着手组建全国文化市场稽查队伍。文化部颁布了《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并决定全国统一核发《文化市场稽查证》,加强市场管理。可以说那些年每年都有不同针对性的全国性专项整治,这是第一次召开专门的执法工作会议。

1995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化部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文化娱乐市场普查。这次的普查结果表明: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起伏。普查还显示,在文化娱乐市场的构成门类中,舞厅、卡拉OK厅、台球厅、旱冰场等机构数目减少,结构比重下降,综合娱乐场所和各种新兴娱乐项目有了不同程度增长。

1996年,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对新兴文化娱乐经营项目管理的通知》。针对高档娱乐场所过量出现,文化部要求各地合理控制总量。这次调整后文化娱乐市场的机构数目大幅度下降,但其他主要指标,如资本金、主营营业收入、税金、创造增加值等基本达峰值。

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但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通知》。全国陆续开展了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网吧场所、歌舞娱乐场所、音像市场、网络游戏以及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维护了文化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也加速了文化市场的结构调整。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大部署。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在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6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以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专题举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

2010年8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年5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

2011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1年12月,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2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013年3月6日,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2013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其《分工实施方案》。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并不表示改革已经结束,改革仍然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基本判断没有变,文化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推动文化科学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