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对外开放大事记
摘要:1月13日至14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
海关总署1月10日发布数据:2012年香港取代了日本,成为内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内港双边贸易总值为3414.9亿美元,增长20.5%,占我外贸总值的8.8%。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美国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846.8亿美元,增长8.5%,占我外贸总值的12.5%。
1月13日至14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宣布,中国计划于今年加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同所有国家一道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中国在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卓有成效,目前中国的风能发展居世界首位,太阳能设备制造能力和技术也居世界前列。
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位于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3月22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次访问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开局之旅。首访俄罗斯,着眼的是周边环境和大国关系;出席金砖峰会,着眼的是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着眼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一中国外交的根基。此行访问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示中俄就两国战略协作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主张。
两岸“货币直航”首批新台币现钞在上海开兑。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启动后,首批无需经第三地银行而直接“登陆”的新台币,4月2日在台湾银行上海分行柜台正式开启现钞兑换。两岸金融界人士表示,这将进一步方便两岸人员往来,特别是满足大陆人士赴台旅游、探亲及求学等新台币现钞兑换需求。
4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市长杨雄向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做专题汇报,并与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对自贸区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6月10日,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5天会期,超过1200家境内外企业参展,近10万人次的境内外参展商和采购商到会,外经贸累计成交174.66亿美元。
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8月1日发出公告宣布,将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这一调整将从今年8月15日起施行。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对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做出了新部署,将“转变政府职能,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放在首位,显示制度创新是试验区的重心所在。
8月25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实施意见,提出上海要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要求,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8月26日,在试验区内,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3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暂时停止实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
9月12日电,“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于2011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该铁路从重庆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抵达德国的杜伊斯堡。“渝新欧”以安全、高效、便捷及众多综合优势,已成为中国货物快速运往欧洲的新的战略通道,被誉为“新丝绸之路”。
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金融、航运、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六大领域扩大开放措施。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首批改革政策细则公布。
11月底,国内首只跨国并购基金在上海成立,它定位于打造中国企业出海平台,为企业境外投资并购提供商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融资综合服务,运作模式体现境内外联动、投贷联动、基金运作与企业海外发展联动的“三个联动”特色,是国内金融服务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