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中全会:迟福林]“可持续”目标实现需具体务实规划
摘要: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第一次放在社会保障之前,为什么会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可持续的目标?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此进行解析。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第一次放在社会保障之前,为什么会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可持续的目标?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此进行解析。
迟福林表示,这个提法既是实事求是,又给人们一种信心,就是坚定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同时要从财力支出的能力出发,形成可持续。现在无论从局部地区的实验来看,还是欧债危机的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只有可持续,才能够形成可靠的机制,所以不仅要公平还要可持续,这样就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大方向,这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理解“可持续”,迟福林认为,首先它指的是社会保障的支出要可持续,只有能力支出,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它是一个财政要求的指标。其次,它是制度安排的要求,即体制机制要可持续。比如养老,如何形成一个既符合国情又比较公平的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这个可持续一个是财力水平,一个是制度安排。
为实现可持续的目标,迟福林提出,第一,要量力而行。应该合理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支出用在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上。第二,应该有更详细、更具体、更务实的规划,能够保证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整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第三,要形成一个好的制度设计,能够具有更实实在在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