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2013-11-04 11:15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11月1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编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发表讲话强调,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要把整篇文章做好,更多释放市场活力,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11月1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编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发表讲话强调,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要把整篇文章做好,更多释放市场活力,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早在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指南。本报获悉,《意见》实际上早已于9月底悄然印发,但尚未对外公布。

“地方政府改革是对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承接与衔接,也可以称为是中央改革的第二阶段。在我们这个实行单一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体系下,只有地方政府配套改革到位,中央改革才能具有成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研究所所长于安对本报记者分析,因为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无法完全由中央自身的机构来完成。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离开地方政府的改革无法实现。

李克强指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转。

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上,李克强要求重点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接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社会,不得截留。放,就是把地方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特别是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应一律取消。管,就是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到位。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监管行为,克服随意性,着力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创业“火”起来。

于安对本报指出,上述职能转变有助于增强发展活力。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差别发展,而行政审批权下放和替代选择带来的多样性,有助于解决实现这个目标。也要注意到两个伴生问题:地方的能力建设是否跟得上,以及单一制国家经常出现的如何处理统一与分散的辩证关系。

在地方机构改革问题上,李克强指出,要着力搞好“控、调、改”。控,就是严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总量,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重点强基层、强一线,转变“头大腿细”现象。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挖掘机构编制潜力,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中央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

“《意见》中对地方政府机构的数量也提了具体的限制要求,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地级市等都有总量的控制目标,设置了上限。”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薄贵利对本报记者介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对本报记者分析,地方机构实现机构编制总量的目标并不容易。在总量控制上,主要的实现途径还是要靠更好地落实“接、放、管”,在编制的存量优化上做文章,既保障提供与其职责相匹配的行政能力,也要实现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目标。

本报发现,在以往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地方机构要精简不能超编,但实际上超编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规的现象。”高小平分析。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在地方编制监督检查的过程中,以往经常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导致编制控制的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希望这次地方机构改革能够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高小平强调。

于安进一步指出,“有时还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你越精简,它越要扩张,越扩张你就越要压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必须从国家建设和法律层面考虑编制权的问题,规则要改;必须改变编制的申请程序,这样会倒逼编制管理机构自身的改革。”

李克强表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同时,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按照惯例,在《意见》正式下发后,各地会陆续出台地方版的机构改革方案。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