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倡导“科学发展观”

2013-10-22 09:15 《中国高层文胆》

摘要:这次会议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科学发展观。

这次会议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它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后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都围绕科学发展观从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也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措施、政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发展是统筹兼顾,并且对这四个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阐述。它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思路和战略。

可见,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王梦奎是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之一。1982年,他和别人合著的《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若干原则问题》一书中,就提出“合理平衡”的经济发展观。2002年,他在解读“十五”计划时就强调指出:我们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的调整总的来说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比如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消耗的资源是相对减少的。现在世界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也是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在这方面是没有矛盾的。

2006年6月,王梦奎在谈到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时说,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以及为此而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中国当前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调。它主要是针对资源与环境、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来的。他分析指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导向,将会显示出以下5种趋势:

一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所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7.5%,明显低于过去5年实际达到的年均9.5%的速度;同时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扭转过去5年能耗大幅攀升的局面。中国将长期面临经济增长同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正是资源消耗的高峰阶段,矛盾更为突出。其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央已经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确定为基本国策。

二是更加注重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2000年以来,东、中、西部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原因是经济落后地区国家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国家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了全部免除农业税,并且把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重大政策。对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和社会救助的投入在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也要逐步转向农村。

三是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是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注重社会发展,首先是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包括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义务教育。“十一五”规划把经济增长指标从过去的约束性改成了预期性,而在社会发展方面规定了带约束性的指标,反映了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

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各阶层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注重社会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出发点。基本方针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堵塞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帮助低收入阶层。这几个方面都有不小的政策空间。经济体制和调节机制在完善,国家经济实力壮大增强了帮助低收入者的力量,工作做得好,很多问题可以比过去解决得更好。

五是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是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过去的不足之处,是对体制转轨中政府特别需要加强公共服务重视不够,公共财政投入和实际工作安排相对薄弱,这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疏通社会流动渠道,推动社会有序变动,既增强社会活力,又维护社会安定。

在王梦奎看来,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讲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使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也还要继续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道路,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样的思路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阐述的思想完全对应。

2007年7月,王梦奎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位上退下。综观王梦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思想和20多年的从政之路,这位既不保守也不过于激进的政府官员和理论笔杆子,其经济思想正好切合中国发展稳中求胜的思路和韬略。现在,他的对外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其影响力依然渗透到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可以想见的是,在今后中国的政经活动中,王梦奎将依然会受到高层的倚重,继续发挥他作为经济学家和理论笔杆子的作用。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