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社会力量唱主角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情况最严峻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情况最严峻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
养老服务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籍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地产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但总体来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
从2010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启动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起草工作。他们委托咨询机构及高校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并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吸取养老经验,多次征求部委、地方意见,于2012年9月形成《意见》报送稿。今年9月,《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意见》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
在发展目标上,《意见》提出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产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这非常重要。我国有近2亿老年人口,近2亿老年家庭,完全机构养老不现实。绝大多数人要在家里,由社区组织形成服务网络,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说。
《意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6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在完善投融资政策方面,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在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方面,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
——在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方面,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在完善补贴支持政策方面,各地要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推进民办公助。要求中央和地方的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不断提高比例。
——在完善人才和就业政策方面,有关部门要支持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对从业人员给予相关补贴,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在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方面,引导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
《意见》还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以试点形式写进来,如果试点成功,对解决老年人养老资金、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综合来看,《意见》兼顾了养老事业和产业、当前和长远、中央和地方、城镇和乡村几方面。
“将这些政策再抽象概括,就是一个字,好。我可以预言,这份《意见》将会引导养老服务业进入新的春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