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尤要稳定物价
摘要:稳定物价首先关系着保障基本民生。保持居民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最重要的是稳定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购买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保持收入稳定增长,二是要注意稳定物价。只有使中低收入群众收入增长始终快于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才能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稳定物价还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物价大幅波动是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不利于平稳健康发展。物价快速上涨往往会刺激投机行为,推动需求扩张,形成经济泡沫;当供求链断裂后,价格大幅下降,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资产。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还会通过财富再分配效应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将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一方面确保基本生活资料供给,抓紧农业生产不放松,努力增加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积极增强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努力调节和管理好相关需求,兼顾稳增长、稳物价的双重目标,合理调节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力度,防止货币超发、财政收支缺口过大对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加强对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的管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涨幅大体稳定。2002—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3%,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上年涨幅一直保持在6%以下,大多数年份保持在3%以下。
一、经济转型总体使物价涨幅趋于平稳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步提高,持续多年以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和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我国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这一变化给物价形势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是市场需求减少为物价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需求明显减少。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受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约束,国内汽车、住房市场也明显降温。具体表现为现有城镇空间难以承受汽车总量的快速增长,一线城市支持住房建设的土地、基础设施潜力不断下降。这些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2002—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2011年降低为2.45%,2012年为4.3%。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降低到1.8%。出口和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也是决定市场需求的两个关键因素。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影响,外贸出口增速由2003—2008年的29.2%降低到2008—2012年的9.4%;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则引起了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多个产业市场需求下降。这些导致市场需求下降的因素,既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也是稳定物价的重要条件。在需求不足的约束下,各类涨价行为总体趋于减少。
二是要素价格提高使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工资、土地、水等资源价格是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些价格上涨,必然会不断抬高生产成本,加大涨价压力。2002—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要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既是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原因,也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综合看,经济转型使市场涨价现象普遍减少了,但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了,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转到成本方面。由成本上升到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大体是: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数量减少—价格提高。现实经济活动中,面对利润下降,企业主要有三种选择:第一,无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继续维持生产;第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成本管理;第三,转向其它产品生产。在市场需求总体减少时,转向其它产品生产以避免利润下降的空间有限,因此企业主要会做前两种选择。其中财产责任约束不强的企业,主要会做第一种选择,财产责任约束强的企业则会做出第二种选择。这些选择都不会减少生产的数量,不会减少产品供给,做出第二种选择的企业还会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消化成本上升因素。总之,这些选择都不会引起价格上涨。这一分析表明,进入经济转型期后,物价涨幅总体将趋于平稳。
二、对今年的物价形势不能掉以轻心
尽管经济转型有利于物价稳定,但2013年的涨价风险不容忽视。第一,货币供给量规模很大,潜在的金融资产泡沫风险较高。201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97.4万亿元,是当年名义GDP的1.88倍,较2008年的1.58倍明显提高。在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受到严格控制,市场需求约束增强背景下,大量货币处于缓滞沉淀状态,一旦房地产调控环节出现某些松动,不合理购房需求开始释放,在货币供给充足的支持下,就会迅速引发房价上涨,推动房地产泡沫扩张。此外,社会融资量的快速增加,也可能推动地方政府投资热,进而引发相关投资产品价格上涨。第二,我国食品供求总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尽管粮食连续9年增产,生猪存栏数量比较稳定,城市菜篮子工程、降低食品流通费用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人口向城镇的持续转移不断增加了对食品的需求,改变着地域性的食品供求关系。一旦由于气候、进口、运费等原因出现农产品供给或成本波动,就可能引起食品价格上涨。
三、努力做好稳定物价工作
针对2013年物价形势的新特点,稳定物价特别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按照稳健原则把握好货币政策力度。兼顾稳增长与稳物价双重目标,调节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根据商业银行资金风险约束现状,特别要防控好表外业务过快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压力。
第二,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落实好稳定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长。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
第三,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要加快房产税试点步伐,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房地产交易环节征税的实施细则,尽快发挥制度因素对投机性购房活动的约束作用。积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房建设,完善保障房的相关制度。
第四,抓紧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改革,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调节过剩产能,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