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推进民生建设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013-05-16 13:11 求是

摘要:党的十八大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建设,注重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和更长时段,进一步厘清民生建设的内涵、找准民生建设的定位、推动民生建设的科学实践,不断优化我们党关于民生建设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实践方式,展现了我们党在推进民生建设上的战略自觉。

   党的十八大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建设,注重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和更长时段,进一步厘清民生建设的内涵、找准民生建设的定位、推动民生建设的科学实践,不断优化我们党关于民生建设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实践方式,展现了我们党在推进民生建设上的战略自觉。

  一、民生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个方面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必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五个方面,无论从党的指导思想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开拓,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现代化建设总布局新拓展以及党的建设科学化新推进,都共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理念、共同凸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奋斗目标,体现出强烈的民生意识,凸显了民生建设的重要地位,展现出民生建设的总体部署和系统性实践的宏伟篇章。

  党的十八大关于民生建设的思想,既坚持把握民生建设的规律性和历史阶段性,又积极回应人民对于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既坚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民生保障与改善,又注重从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思维和更系统的方法把握民生建设的科学内涵、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既坚持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党的民生建设思想,又注重从实践上落实民生建设的部署,体现了党对于民生建设新的认识高度和战略眼光。深入阐发和理解民生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走向和方法论特征,有助于把握党的十八大的民生建设思想,有助于增强为人民建设更加美好生活的实践自觉。

  二、民生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

  民生建设关乎人民最根本、最长远、最切身的利益。准确理解民生建设的内涵,必须立足于对民生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关注民生建设的突出问题和困境,注重民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总布局和阶段性特征的内在关联,努力在内涵的把握上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中期,民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正在推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生建设既构成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将极大地扩展其历史空间,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重要社会基础、激发强大社会动力并提供长久历史支撑。这应该成为从宏观上把握民生建设战略思想的基本高度和总体态度。

  从战略上重视并加强对民生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建构一套科学的理论并且注重发挥其理论指导和理论界定作用。在民生建设上,也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要及时开展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和政策研究,准确界定民生建设的概念,把握好民生建设在实践上的实施范围和边界,避免在理解上出现误读、在实践上出现不合理“借用”。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好民生建设问题,既要克服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不均衡、不同步的问题,更要解决发展方式转变长期难以到位的问题,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民生保障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两个同步”和不断提高“两个比重”,对人民保持积极社会心态和稳定发展预期至关重要;理顺收入分配秩序是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举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统筹各方发展要求,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推进社会利益矛盾化解。当然,改善民生要理性承诺、量力而行,实现公平与效率、共建与共享、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坚持改革不动摇,深化社会改革,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改革也是这样。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社会改革的顶层设计,把握社会改革的方向、进程和重点;调整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结构,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改革和完善户籍等社会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流动的管理体制;通过教育、医疗、文化乃至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建立起有效运行、服务公益的非营利体系;完善覆盖全民、合理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个人和家庭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三、民生建设思想的实践指向

  对民生建设规律的把握、思想的阐发,最终要落实到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建设必须面向现实,突出实践要求,注重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党的建设等维度上推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效规避“三大陷阱”。

  建设和谐发展社会,规避“中等收入陷阱”。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也带来了以利益分配不均衡为基础的社会不合理分化。如何在社会维度上避免陷于“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指向,是培育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建设中等收入社会和消费社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发展动力。

  提升政府公信力,规避“塔西佗陷阱”。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资、腐败行为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影响了政府和社会之间信任的基础,也使得政府的一些政策和行为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在西方这种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民生建设的另一个实践指向,是使民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市场获得可以预期的比较合理的回报,打牢政府和民众之间社会信任的基础。

  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规避历史周期律陷阱。在中国历史上,极端的贫富悬殊和民生凋敝,从来都是政权更迭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推手。避免历史周期的不断发生,既要有公平体制的建立,还要有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因此,民生建设的又一个实践指向,是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为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民生建设思想的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不仅充实和完善了党的民生建设思想,也体现了看待和把握民生问题独特的方法论特征。

  以大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把握民生问题。把握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需要历史的眼光,尤其需要大历史眼光。十八大报告不但将民生问题放到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史坐标中,放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时间维度中,更将目光回溯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性巨变的宏大时间跨度之中。如此的目光扩展和时间坐标延伸,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症结所在,有助于我们以大历史的胸怀,理性认真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无论是五千年风雨,还是万古江河,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也积累了丰厚的智慧和底蕴。面对困境重重的当代民生问题,我们需要从大历史的高度,对民族和国家抱持一种责任和自信。

  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和把握民生问题。在国内外不少研究者的眼中,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丛生和突起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且在性质上基本是一种负面的发展难题。然而,十八大报告明确告诉我们,虽然民生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所带来的困难客观存在,挑战也是严峻的,但如果将它放置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提升中,这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呈现了一种历史辩证性质,这就是:与民生问题在今天的丛集出现相伴随的,是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与责任同在。这种实事求是的形势判断和对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时空意识,体现了辩证把握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自觉。

  从宏观与微观的系统整合角度看待和把握民生问题。面对头绪纷繁的民生问题,宏观分析与把握当然必要,大问题必须有大视野,这也是十八大报告阐述民生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论特点。比如,我们可以把目前面临的民生问题概括为宏观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并将其归结为社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转变,或者归因于城乡、区域和阶层发展不平衡等大问题。但是,如果不能连接到对一个个具体的民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宏观的阐释将如何落实?十八大报告关于民生论述的又一个突出的方法论特征就在于,在强调宏观层面总体分析和理论概括的同时,又注重微观层面的问题深入和具体展开。在做具体分析时,既注重从社会角度详细展开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论述,也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多维角度的切入,展现了对民生问题鲜明的系统思维。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