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危机
摘要:民间借贷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前民间借贷存在的根源主要是“金融抑制”。民间借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危机可以用“四化”来概括,即经济泡沫化、金融混乱化、产业空心化、信用消亡化。
民间借贷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前民间借贷存在的根源主要是“金融抑制”。民间借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危机可以用“四化”来概括,即经济泡沫化、金融混乱化、产业空心化、信用消亡化。
一、民间借贷危机的“线路图”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记载,据《管子》中所述,春秋时期齐国西部已出现谷物的借贷,并且收取利息,半年利率高达100%,在利率较低的北方,借贷利率也达到了20%。
对于民间借贷,目前并无统一定义。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认为,民间借贷属于民间融资的范畴,一般是指处于官方正规金融体系以外,自发形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的总称,往往游离于国家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较少受到国家法规对资本金、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的约束,没有纳入国家信用控制和金融监管等常规管理系统。
民间借贷的参与者众多,除了大量的普通居民和企业主之外,社会融资中介、专业放债人和中介人等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融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及网络借贷平台等,这些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参与民间借贷。据统计,目前温州各类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寄售行、典当行、旧货调剂行等共1000多家。
对于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国外很多文献中指出,民间借贷存在的根源是“金融抑制”。Edward S. Shaw(1973)在针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抑制“割裂”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资金在特权阶层得到低效率的使用,大量非公有制主体得不到足够的资金。Anders Isaksson(2002)认为民间借贷是对政策扭曲和金融抑制的理性回应,由于金融抑制下的政府信贷配给以及体制内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偏见和制度歧视,导致了民营企业对民间借贷的强烈的制度需求。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的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者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沿革来看,民间借贷在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初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了资金供需矛盾,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都是较为突出的矛盾,无论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东部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都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小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升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统治地位,倾向于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服务而歧视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下,众多的中小企业要从银行拿到贷款绝非易事,只能转而求助民间借贷。以温州为例,来自《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温州有63%的小企业有融资需求,在这些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当中,有76%的企业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下,且难以得到满足。企业借贷渠道的状况为:21%通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借贷,22%从未发生借贷行为,50%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7%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借贷。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中,银行占比较少,民间借贷占据了重要地位。与各大银行申请贷款难度大、手续繁琐、抵押资产不足、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相比,民间融资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的方式非常简单,有时候一张小小的纸条足以。有放贷人给去当地采访的记者展示过手中的几张借条,纸条的抬头写着借款单,主要内容是“今借到XX人民币XX万元”,下一行写明了期限,再下一行写明了月利率3%,然后有借款人的盖章,担保人的签名。这已经算是规范一点的了,还有更简单的,只是一张条子,上面只写借款人、债权人以及金额,连借款期限和还款方式都不写。在鄂尔多斯,这样的借条比比皆是,企业很容易借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民间借贷危机的产生,不只是一场简单的信贷危机,更多的是此前积累的体制性问题的爆发。实际上有三条主线:
1.现有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依赖民间借贷—银根紧缩—资金链断裂—危机产生;
2.金融危机、大量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中小企业利润微薄—寻求高利润行业—无法进入垄断行业—转向房地产投资和民间借贷资金炒作—资本泡沫爆裂-危机产生;
3.普通居民手中积累大量资金—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通过民间借贷参与房地产投资或“炒钱游戏”—资本泡沫爆裂—危机产生。
4.利率双轨制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廉价资金—资金寻租—以更高利率参与民间借贷。
这几条主线并不相互独立,而是或明或暗、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下面,我们将探讨民间借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二、经济泡沫化是海市蜃楼
江苏泗洪县是苏北的一个贫困县,然而在泗洪当地一个车流量并不太大的十字路口,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有数十辆挂着当地牌照的宝马、奔驰等豪华车飞驰而过,奥迪、捷豹、林肯、保时捷、凯迪拉克、路虎等车型也并不少见。在当地一些星级酒店的停车场,本地的牌照的豪华车也为数不少。这些豪华车中,有一多半是石集乡的村民购买的,石集乡也被称作“宝马乡”。
而事实上,泗洪县并不富裕。根据泗洪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泗洪全年财政总收入刚刚达到30个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一万多块钱,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6000多元,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地区,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县。
在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是民间借贷不受约束的疯狂所催生的经济泡沫。在被人称作“宝马乡”的石集乡,98%以上的村民都参与了这场饕餮盛宴。处在金字塔最底层的老百姓,以3到5分的利息放给上一级的中间人,中间人再以更高的利息放给更上一级的中间人,就这样层层累积,最后的利息达到令人吃惊的五毛甚至更高。
民间借贷所催生的短暂繁荣,不过是飘渺在空中的海市蜃楼。当资本的泡沫最终破裂,民间借贷也就此陷入一场危机。借贷金字塔的轰然倒塌,让本就疲软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也让众多的参与者深受其害,不少泗洪居民积累多年的财富一夕之间转头成空,灰飞烟灭。三、影子银行带来金融混乱化
由于法律地位的缺失,游离于监管之外,民间借贷行为的风险控制成为长期存在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容易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并且影响社会安定。
和同期银行利息相比,民间借贷的利息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2012年4月,温州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17.75%,社会中介利率30.4%,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新创办的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借贷利率23.11%。银行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的二元结构,催生了中国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根据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此前估算,2010年中国存量影子银行贷款已达20万亿元。野田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中国影子银行放款规模达到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总量的18%。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规模占到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46.3%。规模巨大的影子银行容易将风险传染给整个银行体系,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首先,民间借贷市场的活跃和利率的不断提高,使得部分居民储蓄进入民间借贷市场。例如,很多居民以往的收入结余是以银行储蓄为主,现在不但不储蓄,反而尽量从银行或民间借入资金,用于房地产的投资或者进一步的放贷,导致储蓄分流。银行资金来源受到影响,导致本已紧缩的银行信贷更加趋紧,出现流动性风险。其次,民间借贷期限短、利率高,这就对资金融入方的偿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债权人一旦得知对债务人不利的消息时,容易引起心理恐慌,从而要求债务人提前偿还债务,形成债务人的支付危机,引发整个资金链的崩溃,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破坏。最后,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难以监控。资金或是流向房地产行业,或是参与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的炒作,或是高息转贷给中小企业和其他个人,弱化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效应,货币政策更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四、产业空心化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受多重因素影响,大量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严重缩水,处于“假倒闭真停摆”的状态。在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了传统制造业萎缩而新兴产业还未培育的现象,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小企业已开始偏离主业,对炒楼炒钱满怀热情。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份《金融支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外迁和民间资金外流,温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
民间借贷的高利贷化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中小企业高息借债后,财务成本支出剧增,使本来效益就不好的中小企业难以为继,有的企业债务到期后难以偿还,往往拆东墙补西墙,通过高息吸收新的本金来偿还旧债,企业资产被挖空并形成恶性循环。
温州的企业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制造业做不下去了,转做房地产;房地产做不下去了,转做金融;金融做不下去了,转做高利贷。鄂尔多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其资金80%依赖于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最高年息在60%以上。以高息民间借贷支撑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风险的多米诺骨牌将砸倒每一个游戏参与者。
当一个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之后,对该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作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该地区实体经济的消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通过信贷等形式参与实体经济中,而当大多数企业开始偏离主业之后,用以支持实体经济的银行信贷资金就会改变用途,被曲线投入到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和高利贷行业,加大了监管难度,也使得本就缺乏输血的实体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五、民间借贷危机加速了信用的脆弱性
银行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信用的代名词,信用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而民间借贷所催生的影子银行的出现则加大了银行间的竞争,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不得不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吸收存款、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增加客户量、提高银行自身收益,从而将自己投身于高风险行业。由于民间借贷的复杂性、链条的间接性、预期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信用的脆弱性和无效性。
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信贷体系。影子银行的产生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限制日益模糊、交叉,职责难以区分和控制,不受旧的信用体系的约束,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信用风险的威胁。当债务人出现未及时、足额偿还利息等情况,或者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无力偿还贷款时,影子银行所聚集的资金就岌岌可危。而这类资金往往来自不同的投资者,因此,一旦信用风险爆发,受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对信用的破坏能力也非常惊人。
在对山西、北京、温州、鄂尔多斯、广东、四川、安徽等地民间借贷从业者的调查中发现,忌惮于借贷关系中的潜在风险加大,民间资金持有人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惧贷”情绪,部分地区一半民间放贷人选择了转行或者离场观望,整个民间借贷市场出现萎缩状态。去当地采访的记者问及“信用体系恢复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时,八成受访者的答案是“至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