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以“三环十四射”为基本框架的城市建设

2012-12-28 14:45 中共天津历史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道路桥梁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使车多路窄行车难的矛盾愈加尖锐,交通拥挤、道路堵塞的现象十分严重。“汽车没有自行车快”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一、“三环十四射”的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道路桥梁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使车多路窄行车难的矛盾愈加尖锐,交通拥挤、道路堵塞的现象十分严重。“汽车没有自行车快”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针对日益突出的交通运输问题,经过认真考察和充分论证,1984年,市政府首先制定了天津市道路和交通建设的总体规划,即主干道和出口实行地上与地下、平交与立交、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结合,拓宽道路,打通卡口,形成四通八达、流向合理的交通网络,并确定了“三环十四射”(三条环城公路,十四条放射干线)道路交通网络的总体布局。

修建中环线——开通市内综合性交通大动脉。中环线,是实施“三环十四射”总体布局的第一条环线,是天津城市道路改造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天津市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的第一步和系统改造旧市区道路的第一项大型工程。1985年1月,中环线建设开工。中环线自京津公路的勤俭桥起,经勤俭道、红旗路、复康路、吴家窑大街、围堤道、光华桥(原名四新桥)、东兴路、张贵庄路、红星路、育红路、铁东路、普济河道,再接京津公路,全长34.5公里,路宽50米,设计时速每小时60公里。整个工程由西半环道路工程和东半环道路工程组成。7月1日,中环线西半环道路工程胜利完成,实现通车。1986年1月,中环线东半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规模比西半环大一倍,成为市区唯一接近快速干道标准的主干线。7月1日,中环线东半环道路工程胜利完成。至此,中环线道路工程全线通车。中环线道路工程,是当时天津市最大的一项市政工程。共修筑道路140.78万平方米,铺设管道69.5公里,建泵站9座、桥梁7座、立交桥8座,沿线拆迁386个企事业单位、3893户居民住房共21万平方米。在大城市中心区,兴建34.5公里长的交通干线,包括两侧上千座建筑物的新建和整修,由设计、拆迁、施工到全线通车,总工期不到一年的时间,创造出了速度、质量、效益、管理等7项新水平,创造了天津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市民们激动地将它称之为“津门第一路”。

中环线的建成,使天津市区有了一条综合性交通大动脉,赢得了“三环十四射”第一个战役的胜利,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深刻揭示和弘扬了天津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创业精神,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高度负责精神,团结一致、通力协作的共产主义精神。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的经验,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勇于开拓、善于改革的经验;重视科学、积极采用新技术的经验;精打细算、讲究节约的经验;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生产生活并重的经验;精心组织、文明施工的经验;大胆培养使用人才的经验以及深入群众,扎根现场,面对面领导的经验等等。这些精神和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推进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修建外环线——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的重大举措。为加快天津城市道路交通建设,1986年9月,市政府召开外环线道路工程动员大会,要求全市人民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奋战40天,完成挖河整土任务,为建设外环线作出贡献。外环线是“三环十四射”干道系统的关键性工程,承担着货运交通,截流和疏导过境交通的功能,减少穿越中心市区的车辆,并把市区与郊区连接起来,改变市内南北车辆交通不畅的状况。1987年3月,外环线道路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上万名市政工人6个月的奋战,到8月底,外环线全线贯通。10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外环线道路工程竣工典礼。外环线全长71.44公里,幅宽100米,其中路宽60米,中间留有将来兴建高架环城轻轨铁路用的5.5米宽的分车带。道路外侧是30米宽的外环河,河外侧是500米宽的绿化林带,路内侧是30米宽的绿化带。外环线穿经4个郊区,跨越6条铁路、14条交通干线、4条大河和10公里的鱼塘苇塘。经过10个月的兴建,共征用土地1万多亩,挖河取土539万立方米,运填废钢渣50万吨,改建管道线239处,建大型跨河立交桥10座,中型桥梁和涵洞、泵站、闸门等配套工程150多项,修筑桥梁面积6.8万平方米,铺设涵道5500米,浇铸混凝土9万多立方米。外环线施工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建设费用之省都创造了新的水平。外环线道路的建成,对天津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环线道路为实现“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总体发展布局,形成四通八达、流向合理的交通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发展市区,搞活郊区,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天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环境保护圈,对治理环境污染有着特殊作用。据环保部门测试,外环线一带的环境指数基本达标,是天津市污染最少的地域。此外,修建的绿化林带和外环河,使天津抵御风沙、粉尘等防治污染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整修放射线——构造通向四面八方的通衢大道。规划并组织实施的十四条放射线,是内环、中环、外环三条环线的主要连接线,是进出市区的骨干通道。整修放射线,面广量多,规模宏大,环境复杂,任务繁重,几乎所有道路都要遇到拆迁房屋、动迁单位、征用土地、移物填塘等工作,难度非常之大。按照总体设计方案,十四条放射线应形成科学合理、有机结合的交通网络。其中,解放南路与解放北路、外环线、津港公路、大港区相接,大沽路与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咸水沽、津南区相连。而打通这两条射线,直接关系到整体规划的实现。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施工人员连续拆除了70多座工程建筑物,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难点,终于使工程如期竣工。对其他放射道路的整修,采取了拓宽改造、截弯取直、新辟重建等方法,精心组织,合理布局,科学施工。经过几年的奋战,随着丁字沽三号路、京津公路、铁东路、十一经路、新开路、中山北路、解放路、大沽路、卫津路、津淄路、新宜白大道、金钟路、卫国道、津塘公路、复康路、西青道等道路的拓宽、修建和改造,以及大胡同、医院路、广开二纬路、气象台路等卡口路段的打通,十四条骨干道路与三环线形成了“三环十四射”的道路体系。此外,还修建完善了地下铁路,实现双线通车,使天津成为国内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三环十四射”道路体系的形成,为天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城市载体功能大为增强,改善了天津投资环境,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初步构筑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扩建改造天津铁路枢纽。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铁路枢纽从未进行过大的改造,设备陈旧,设施简陋,客货运输能力、机务车辆检修能力紧张,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直接影响了津浦、京山两大铁路干线能力的发挥。为了提高天津铁路枢纽客货运输能力,按照天津市政府和铁道部的要求,1987年4月15日,以天津站为核心的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全线开工。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既是“七五”期间全国三大铁路枢纽扩建改造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也被列为天津市政府1987年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十件实事之首。它包括改造天津客站、扩建南仓编组站、修建北环复线和南曹联路线等4个项目,及同步建成邮政枢纽、商业服务中心、道路、广场、给排水等配套设施。整个工程由铁道部、邮电部和地方投资,总额6亿元,总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征地2500余亩,土石方200多万立方米,正、站线铺轨150公里,新建桥梁16座,涵渠140座。

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全线开工后,相继拆掉了天津站东货场,封闭了天津站下行调车场,停办了天津站客运业务。经过18个月的建设,焕然一新的天津站于1988年“十·一”建成通车。建站100年的天津站更加富有民族化和时代感。

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的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津浦、京山铁路在天津枢纽部分区段卡脖子的问题,提高了客货列车通过能力和货车编组能力,并把部分原来必须经过失去的货运在市区外围分流,减少了对市区客运的压力。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基本适应铁路和天津市中长运输发展规划的需要,对提高天津城市功能,发展天津经济,创造对外开放的良好条件,美化市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兴建我国第一条跨省市的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是“七五”至“八五”期间国家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也是我国第一条跨省市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国际竞争性招标,按照国际标准兴建的现代化交通工程。该路起于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止于天津市塘沽区河北路,全长142.19公里。设计时速为120公里,每昼夜能通过汽车2.5万辆,最高可达4万辆。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的地方都建设立交桥,两侧设隔离栅,以保证不受横向干扰,从而成为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招标,分为北京及河北省段、天津西段、天津东段、宜兴埠至徐庄子段(属天津东段)及电子电气机械设备的供应安装工程等5个合同。前4个合同于1987年完成招标工作,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家承包单位参加投标,最后由中日、中法联合体中标。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天津市境内段为100.8公里,占全线总长度的70.9%,经过武清县(现为武清区)、北郊区(现为北辰区)、东郊区(现为东丽区)、塘沽区等4个区、县。1987年2月,天津段提前开工。1990年,天津杨村郑楼至北京段主体工程竣工,开始为第11届亚运会车辆通行提供服务。1991年12月,杨村至宜兴埠建成通车,1993年9月全线贯通。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修建,方便了京、津、塘之间的交通,打开了北京至天津、天津港的快速通道,并与北京机场、天津机场构成海陆空完整的交通体系,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都有重要的意义。

改造天津机场。天津机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航空货运中心,又是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为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现代化的北方客货运空港,使其与天津港、京津塘高速公路连为一体,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1989年5月,天津机场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包括航站楼、货运中心、市区售票处等14个子项目,全部投资1.2亿元。经过参建人员15个月的紧张奋战,2.7万平方米的新航站楼于1990年8月20日建成。工程建设取得了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的效果,比天津市政府要求时间提前40天,比国家定额工期缩短400多天。新航站楼设施设备比较先进,功能较为齐全,流程简洁。以每小时1000人的疏导客运能力,顺利完成了为第11届亚运会客运分流任务。天津机场经过扩建配套,初步形成了客货运兼营、以货运为主的国际机场。

此外,天津还大力改造老城区住宅,加快邮电通讯设施、供电设施、城市服务设施的建设。改造老城区住宅方面,全部改造和翻建“三级跳坑”住宅,基本消灭危陋简住宅。邮电通讯设施建设方面,推进市话、长途、邮政等设施的建设,邮电通讯初步形成市话、长途、微波、卫星通讯等结合的传递网络。供电设施建设方面,新建扩建了陈塘庄热电厂、军粮城发电厂等一批电厂和热电厂,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治理污染方面,兴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从市区外迁百余家污染严重的工厂,改造上万台锅炉、窑炉,形成100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消除噪音扰民源1100多处,新建和改造集装箱式垃圾转运站200多座,全市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55.4%以上,使全市水、气、声、渣四大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城市服务设施大量增加,兴建了一大批商业网点,开辟了一批农贸市场,建成了南市食品街、旅馆街、古文化街、服装展销中心、国际商场等专业街和专业商城,新建了凯悦饭店、水晶宫饭店、喜来登饭店、乐园宾馆等一批旅游宾馆,兴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海河游乐场等一批文化娱乐设施,还相继在新辟住宅区建设了一大批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影剧院、医院、卫生院等配套服务设施。

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天津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载体功能大为增强。对于这些明显变化,社会各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群众感到天津变了,高兴地说:“房多了,水甜了,路宽了,天青了,地绿了,城美了。”一些长期在外地工作的“老天津”回来几乎认不出童年故里。来过天津的外地人则反映,“天津一年一个样”。有位记者说:“五年前来天津,没料到这个大城市会这样脏乱,五年后来天津,没料到变化会如此之大。”

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提出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针的确立。

[page]

一、“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方针的提出及坚持

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农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较小。但是天津农业区域却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农村总土地面积1110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98.3%。由于历史原因,天津逐渐形成了宜于耕作的平原农垦区,同时具有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优越自然条件。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使天津逐步形成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区划。这决定了农业在天津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肩负着供应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任务。

基于这种情况,1979年1月的天津市委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郊县农业生产,为城市、为外贸服务,首次提出农业工作要为城市服务的思想。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从1980年开始,天津市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出要大力发展各种水产养殖事业,有条件地推广工厂化养鱼养虾。

为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1982年12月,市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天津作为全国直辖市之一,作为我国北方重要口岸和工业基地,没有一个稳定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工业是上不去的。同时,郊县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也只有得到城市的支持才能实现。因此,天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为城市服务,为工业服务。或者是围绕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通过为城市服务来发展。在此基础上,1983年,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服务城市,发展出口,城乡互助,劳动致富”的发展方针。4月,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天津市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就天津郊县农业生产发展方向进一步作了充分说明,要求“六五”期间,“使郊县的农业更加紧密地围绕城市的需要来发展。这样做,不仅是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郊县农村致富的必由之路”。12月,天津市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了“大城市郊区农业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提出天津农业要“向着现代农业和较大规模的商品转化”,要求大力发展以副食品为主的多种经营,为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菜奶蛋鱼肉果。

198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为天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1月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农业要为城市服务,城乡协调发展。要在服务城市中发展农业,在支援农村中发展工业,做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调节,这标志着农村改革已进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根据中央精神,1月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天津农村必须瞄准天津这个大城市,为城市、为人民、为工业生产、为外贸出口服务,在这个服务过程中使经济得到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会议还就养鱼、蔬菜、乡镇企业等11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要下决心,苦战三年,基本上解决全市人民吃鱼问题”。此后,天津市逐步实行了水产品、禽蛋、蔬菜等产销一体化改革,使城乡经济发展更加紧密。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提出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改革也全面展开。在不断推进城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过去捆着走不动,现在放开不会走”、“管多了农民喊,放开了城市叫”的现象。谋划城乡经济综合发展、共同繁荣的新路子成为迫切要求。1986年2月,市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把城市和农村看作一个整体,在考虑问题、部署工作时城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之协调发展、共同繁荣,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为此,必须探索城乡改革衔接的新路子。会议提出,要继续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向。农村要富裕,必须研究如何服务城市;城市要发展,必须研究如何支援农村;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又要坚持共同富裕。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提出要继续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注意城乡改革的配套,处理好城乡矛盾,并要求城市为周围农村服务。为贯彻这一精神,1988年4月召开的天津市第五次党代会,要求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指出:“农业生产要向高质量、高技术、高水平发展,向创汇型农业转变,加快商品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技术投入,继续抓好资源开发,建设一批集约化程度比较高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生产水平和加工深度。进一步完善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的合同订购政策,继续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政策。”同时,继续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针,进一步对城市和农村、城市工业区包括区街工业和乡镇企业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安排,搞好城乡改革的衔接;扩大农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范围;大力发展工农贸联营企业、城乡“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的部署,从1988年起,天津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

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市委、市政府狠抓了现代化副食品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并相继投入建设资金13亿多元,筹建蔬菜、鲜蛋、肉鸡、生猪、鲜奶、水产、水果等7大副食品基地,从而保证了副食品生产和供应的稳定。为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989年1月市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发展城郊型经济问题,要求深刻认识城郊型经济的特点,加快建设现代化副食品生产供应体系。会议强调,要坚持城郊型经济的方向,把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到以副食品生产为重点,以服务城市、保证有效供给为目标的轨道上来。发展城郊型农业方针的确立,表明要探索一条城乡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道路。

三、开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提出,到发展城郊型农业方针,引导天津走上了一条农副产品增产、农民增收、城市居民“菜篮子”丰富的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津市主要副食品中的蔬菜、鸡蛋、肉、牛奶、淡水鱼、瓜、果等产量大幅度增长,副食品市场供应明显改善。“六五”期间,副食品供应量平均每年增长51.6%。蔬菜上市量基本满足需求,鲜蛋实现自给,结束了多年来天津吃鸡蛋靠外购的局面。肉类生产扭转了生猪连续几年下降的状况。牛奶产量和水产品生产也都大幅度提升。西瓜等果品基本自给。“七五”期间,海水、淡水养殖业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苦干三年,吃鱼不难”的奋斗目标,改变了过去那种“凭本排大队,过期就作废”的状况。特别是天津为实施“菜篮子工程”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确保了城市居民副食品供应,而且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成为首创,引起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

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城郊型经济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化副食品生产供应体系的“菜篮子工程”的推动下,天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1992年,天津市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2.3亿元,纯收入7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15亿元。自1983年开始由市政府连续八年实行的改善农村人民生活十项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村镇规划、道路建设、能源建设、人畜饮水条件改善等项工作都有新进展。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告别了土坯房的历史,普遍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至1992年,农村新建住宅255.66万平方米,人均达到18平方米,出现了一批庭院美化、街道绿化的样板村和样板镇。不少高收入农户,已建别墅式楼房。通讯事业实现了乡镇电话直播,并入市话网络,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市农村小学入学率、普及率达到97%以上,70%的乡镇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民生活方式逐步向健康文明的目标迈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