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领导为主”和“以港养港”的天津港改革
摘要:天津港位于渤海湾上的海河入海口,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环渤海港口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海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截止到1983年,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陆地面积14平方公里,锚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一、天津港改革全国先行
天津港位于渤海湾上的海河入海口,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环渤海港口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海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截止到1983年,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陆地面积14平方公里,锚地面积130平方公里。拥有泊位39个,其中生产性泊位35个,非生产性泊位4个;万吨级泊位21个,岸线总长度6650米。与世界上约15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进出口物资很大一部分要经过天津口岸。
早在1979年初,天津市委就提出要建设现代交通口岸。1980年党中央又要求天津把外贸出口基地搞上去。1983年在谋划天津市长远发展方向时,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要把天津港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的商港。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天津港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这一要求。特别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天津港压港压船状况越来越严重。改革天津港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1984年,天津市提出了将天津港下放地方管理的设想,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改变天津港管理体制和扩权的请示》。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天津港成为全国港口体制改革的第一个试点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天津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的批复精神,自1984年6月1日起,天津港实行“双重领导,地方领导为主,港口政企分开,基层独立经营,以港养港”的管理体制。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天津港实行交通部和天津市双重领导,以天津市为主;港务局摆脱企业的具体事务,作为市政府直属的职能局,管理职能转变到“监督、检查、指导、协调”上来;港务局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各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成为自负盈亏、责权利统一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天津港的利税(营业税除外)不再上缴国家,天津港将根据国家确定的发展规划,以自有积累资金安排港口的基本建设,国家除急需在港口建设的重大项目外,不再对天津港的建设投资。天津港作为全国地方港口改革的先行者,率先迈出了“以收抵支、以港养港”的改革道路,开启了我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为搞好天津港的改革,天津市提出了“宏观指导,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服务帮助”的方针,交通部坚持“一如既往、一视同仁”的指导思想,给予天津港更大的关心和更好的服务,从而为天津港的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证。以扩大港口自主权为核心,天津市在计划管理、经营核算、利用外资、外汇收支、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和干部任免等方面扩大了天津港的管理权限。天津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原来的港口作业区改为港埠公司,并先后三次在计划与生产经营、资金安排与使用、设备与物资、人事与劳动管理、工资奖励等方面对基层企业下放权利,使基层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各基层企业相继取得法人资格,形成了天津港特有的“两级法人”经营管理模式。各基层企业制定了经理(厂长)责任制细则以及有关配套制度,明确了经理(厂长)与企业党委、职代会的相互关系、职责和权限,全面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和经理(厂长)任期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形成三级管理、逐级考核、职责挂钩、纵横联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体系。按照国家确定的结构工资原则,全港实行了自费工资改革,调整了工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了港埠公司的计件工资制度。改革了企业领导体制,对基层企业的党委、纪委工作机构进行调整,以促进党委对行政工作的保证和监督。
天津港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上突破了过去“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进一步调动了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增强了港口的活力,促进了港口生产和建设速度。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了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已两年的天津港。天津港下放地方两年来,经济效益提高40%,吞吐量增长22%,初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压港压船问题。了解这些情况后,邓小平十分高兴地表示:“天津港下放两年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无非是给了他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建设现代化港口
1986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批复》专门就天津港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指出:“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增加泊位,扩大港口运输能力,搞好公路、铁路、库场等配套建设,改善疏运条件,尽快改变压船、压货严重的状况。加强对现有港口码头的技术改造,逐步建成技术先进、综合发展、设施完善、集疏迅速的现代化港口。”这使天津港站在了建设现代化港口的新起点,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发展目标,天津港在不断推进和完善内部改革、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制定了港口建设、开发货源、优质服务、科技兴港、多元化经营、发展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港口保税区、发展中转过境和欧亚大桥运输、开辟煤、油、散货新港区等措施,不断增强港口实力。
在港口建设方面,1986年至1991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8多亿元,较“六五”期间增长两倍多。新建设东突堤南侧6个深水泊位,港埠三公司2个中级泊位,南疆靠船墩码头4个泊位,以及天津郑家台驳船码头、南疆港区石油化工码头,完成天津港通信枢纽工程和港埠一公司、三公司码头的改造、扩建工程等,进一步提高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七五”期间开始建设的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泊位按期竣工交付使用,特别是第四代、第五代集装箱船在天津港的首航成功,使天津港成为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成为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之一。
在巩固开发货源和提高生产能力方面,天津港确立了“质量是港口生存和发展生命线”的指导思想,以安全质量和优质服务为重点,以揽货为中心,健全货源开发体系,下大力量开发大宗长期货源,巩固已有货源渠道,扩展新的货类,采取散货杂货并举、内外贸并重的经营方针,不断提升港口货物货类量。随着货类结构和货源流向的变化,天津港及时加强了对生产调度的集中统一指挥,调整泊位和库场,开辟南疆新港为煤油石化散货新港区,增加作业线,提高装卸效率,以全港的整体优势挖掘生产潜能。同时,天津港坚持科技兴港的方针,加强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应用,开展重大技术改造革新,引进国外高效装卸运输机械,更新半数以上的老旧装卸机械,形成配套能力,不断提高疏港水平。
在加强基础管理方面,天津港把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工作,以现场管理为重点,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以专项管理升级为主导,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管理,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具有天津港特色的质量管理。1985年,天津港获得部级设备管理优秀奖和节能奖。“七五”期间,天津港管理现代化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得到交通部的肯定,并被列为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扩大试点企业之一。1988年,天津港获得交通部全面质量管理奖,国家一级计量单位证书,以及部、市级优秀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经过7年的改革开放,到1991年,天津港年吞吐量完成2378万吨,比1983年增长57%,利润增长3.3倍;用于港口建设的投资额由过去国家每年平均投入7000万左右,达到已不用国家财政一分钱,用“以港养港”资金,年均投入2亿多元。全局人均创利几年来一直保持在万元以上水平,全局创汇连续7年在5000万美元以上,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安全质量稳定提高率连续两年均为100%,在全国沿海16个港口中名列第一。天津港成为全国港口改革的排头兵。
三、天津港保税区的建立
天津港保税区是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天津港保税区的设立,是中央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方针的一个重要措施。
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天津市较早地开展了保税业务。天津市的保税业务开始于1980年,天津耐克运动鞋厂成为全国第一家保税工厂。1988年7月,由天津港务局与荷兰渣华集团合资经营的中国第一家商业性保税仓库——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有限公司对外营业,开启了天津港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的良好开端。至1990年,全市共建成46个保税仓库,面积6万平方米;批准设立42个保税工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促进天津和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天津市提出了利用天津港的优势设立保税区的设想。1990年,市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将天津港商业性保税仓库扩展为保税区的请示》。为筹建天津港保税区,1991年4月,市政府成立了天津港口保税区领导小组,下设具体工作机构,负责保税区筹备和设立方案的制定等工作。5月12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设立天津港保税区的批复》,要求保税区充分发挥天津港的优势,积极为扩大对外贸易服务,为拓展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和加工出口服务,开展为贸易服务的加工整理、包装、仓储和商品展出等业务,同时对保税区的设址、管理和有关政策作出规定。天津港保税区坐落在天津港港界内,面积1.2平方公里。天津港保税区批准设立后,天津市立即开展了筹建的有关工作。建立了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制定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办法》、《天津港保税区土地管理办法》、《天津港保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天津港保税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和登记办法》等一批管理法规,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五通一平一围”工作,初步建成包括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基本保证了保税区建设的运转需求。10月11日,天津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就天津港保税区正式招商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努力创造一个完善的投资、运营环境,在我国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从多方面提供优惠和方便条件,把保税区逐步建设成为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按照国际经济惯例运作,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定区域。《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对进出天津港保税区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的监管实施细则》等管理办法同时发布。天津港保税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符合现代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保税区。引滦入津工程与煤气暖气入户一、清清滦水涌津门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地势平坦,年降水季节变化显著,降水集中在汛期,又因蓄水设施不适应,平时无水可蓄,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又无处可存,水量有效利用率及水源保证率均很低,而且水质较差,市民饮水又苦又涩,“自来水能腌咸菜”,被戏称为天津“三大怪”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天津市用水量成倍增长,使得整个城市供水无保证。特别是1980年又遇到近百年来罕见的伏天干旱,二级河道已基本干涸,农田旱情严重,城市用水青黄不接。全市上下不得不节水抗旱。全市日用水量压缩到60万吨,工业生产用水一压再压,一部分企业开始停产;农业粮田不再供水,稻田改旱田,菜田供水减少一半。更为严重的是,1981年8月,密云、官厅水库降到死水位,不能向天津供水,天津可用蓄水总量只有1500万立方米的苦咸水,仅够全市人民用10天。
[page]对天津严重缺水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1980年8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京、津、冀用水紧急会议,强调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纠正无政府状态。9月,国务院批转水利部《关于京津冀用水紧急会议的报告》。为解决天津用水问题,1981年曾计划从山东、河南引黄河水接济天津,但仅解燃眉之急。最根本的出路是寻找一条可靠的地面水源,而将位于河北省宽城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的滦河水引入天津,是最为可行的方案。1981年5月,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来到天津,就引滦工程明确表示,潘家口水库主要是保天津。6月,按照国务院指示,天津市组织有关人员对引滦天津工程全线开展勘测、设计工作,形成两套设计方案:一是从大黑汀水库引水到邱庄水库,调蓄后沿还乡河而下至宁河县丰北闸,再开挖明渠至北郊区新引河,全长200公里,称为“引滦南线”;二是从大黑汀水库引水至黎河到于桥水库,调蓄后沿州河而下至九王庄,再挖明渠至北郊区新引河,全长190公里,称为“引滦北线”。鉴于北线路程短,坡度大,输水速度快,损失小,城市总收水率较高;于桥水库库容大,可以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北线抗震比南线安全,可节省投资和安全输水;全线2/3在天津市境内,便于管理等情况,天津市政府向国务院推荐了北线方案。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引滦入津工程,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责成天津市按北线方案全权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9月,天津市委成立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1982年5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万人大会,宣布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全面开工。
引滦入津工程主要包括开凿饮水隧道,整治黎河,加固于桥水库大坝,州河整修,开挖专用明渠,修建尔王庄水库、输水暗函、暗渠、水厂、泵站及通讯、电力等配套工程,全长234公里,共215个工程项目。全部工程具有线路长、项目多、数量大、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为当时全国城建项目之首。
引滦入津工程,是上下一心、军民共建的典范。
天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一要保证质量,二要加快速度,三是尽量节约”的原则,贯彻“齐头并进,突出重点,洞成水通,逐步完善”的方针,加强领导,组成了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实行兼职专责,“一马双跨”,赋予指挥建设的充分权力,统一步调,并组织全市168个单位参建,开展声势浩大的义务劳动。为修建长64公里的输水明渠,天津市组织了十几万人的义务劳动大军。在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原计划工期为4个月的明渠工程,仅用54天就胜利完成了。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充分肯定了天津市组织义务劳动的做法,他说:“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你们经常搞义务劳动,这也是讲政治嘛。”
在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中,人民解放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确保这项造福天津人民的工程顺利完成,人民解放军驻津部队遵照中央军委命令,承担了最艰巨的隧道施工等任务。整个施工进程中,参建部队始终发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塌方、滑坡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穿越几百个地质断层,战胜上千次大小塌方,使全部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完成。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英雄模范人物,共有333个单位、1663人次立功,4448人次受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被树为典型或标兵。中央军委为参建部队颁发嘉奖令和“挥师引滦、为民造福”锦旗;国务院颁发“基本建设银质奖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参建部队为“开创新局面的一个好榜样”。引滦入津工程得到了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极大帮助和支持,北京、河北及各地几十个单位和大专院校,给以了大力支持。直接参加建设的有160多个单位,有5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战。1300多台(套、件)设备是由全国19个省市的60多家企业生产的。在物资、设备运输上,全国有12个铁路局组织了近300辆专列,公路投车近12万台班,及时运送货物达380万吨。引滦入津工程谱写了一曲科学运筹、团结协作的凯歌。
1983年7月29日,引滦入津工程全线竣工,具备通水条件。9月5日上午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分水枢纽依次提闸,引滦工程向天津正式送水。滦河水以每秒40立米的流量顺利通过引水隧洞,朝津门奔腾而来。11日,清甜的滦河水送入天津千家万户。正式通水被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来庆祝。通水当天,市政府为每户居民送去二两上好茶叶,让大家品尝滦河水泡出的茶水。引滦入津工程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就全部建成,比中央要求的时间提前两年,比市委原定的通水时间提前四个月。全线试通水一次成功,工程总投资11.39亿元,因缩短建设周期减少国家两次引黄济津投资4亿元。9月12日,天津市隆重召开引滦入津庆功大会。
引滦入津工程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输水工程,横跨滦河和海河两个流域,为天津用水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水源和完整的输水系统。按照设计,每年可向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天津市用水的紧张局面。引滦入津工程不仅结束了天津人民长期喝咸水的历史,而且在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与城市建设、港口建设以及控制地面沉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锻炼了天津的广大干部,为全市人民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的“引滦精神”。二、煤气暖气双入户解放以来,天津市居民做饭取暖基本上靠烧煤。每天早晨由千家万户的煤球炉子里升腾起来的炊烟,造成整座城市烟雾缭绕,空气严重污染。
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1984年7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三年实现民用煤气化工程,在原来几乎没有民用煤气的情况下,采取天然气、液化气、煤制气多种气源并举的方式,一举实现全市民用煤气化。这是又一改善城市功能、造福千家万户的宏大工程。为此,市委、市政府从1985年起连续两年把气化工程列入工作重点,并宣布为全市的第一号工程。
民用煤气化工程分11个大类,220个单项,包括兴建2个煤制气厂,铺设高压管道86公里,中低压管道894公里,庭院管道2900多公里,新建大型储配罐站4座,配气站1座,煤气压送站1座,调压站140座,煤气服务站35座。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于1987年7月基本达到3年实现民用气化的目标。从此,全市105万户市民扔掉祖祖辈辈使用的煤球炉子,结束靠烧煤球做饭取暖的历史,第一次用上管道气,气户率达到93.7%。天津在全国大中城市市民生活用气排行榜上,也从第33位跃居到首位。天津的举措令全国煤气行业震惊。一位居住在体院北三区的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的青年人可能认为煤气管道化是件平常的事。但是,只有点过炉子、扛过煤气罐经历的人,才真正体会到煤气管道化的重要性,它省时、省力,减少污染,防止煤气中毒。这真是办了一件造福子孙的不平凡的大好事啊!”此后,民用燃气进入普及和稳步发展的阶段。
民用能源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冬天取暖。解放以来,天津市居民集中供热方面几乎没有投入,欠账过多,致使天津城市集中供热水平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7年底,市区大小集中供热面积合计不足100万平方米,与国家集中供热规划目标有很大差距,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落后地位。长期以来,每年入冬,天津居民家家户户忙着买烟囱、安炉子、储冬煤。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煤气中毒者屡屡不断。随着民用煤气化的实现,天津城市居民对早日结束烧煤炉取暖的历史、提高城市住宅供热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88年起开始实施居民住宅热化工程。当年,全市共完成集中供热102万平方米。在开展供热工程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一主多辅,多种能源并用”的原则,即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地热、工厂余热、废热回收、煤气转化热等多种热源为辅,为天津的供热建设广开渠道,有主有次,形式多样;采取利用企事业单位锅炉窑炉余热、建区域锅炉房、开发地热资源等多种方法为居民集中供热。而后,每年供热面积都不断增加。市委、市政府的为民之举,把人们追求“双气”的生活标准从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清新、洁净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展现在百姓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