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格局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在这一基本国策指引下,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窗口,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工业、科技、资源、口岸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突破长期形成的封闭状态,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在这一基本国策指引下,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窗口,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工业、科技、资源、口岸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突破长期形成的封闭状态,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格局。
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就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同实现天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天津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对外经济贸易在天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工业产品要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地利用两种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和学会两套本领的对外经济贸易方针,并逐步打开了天津市对外贸易的局面。1982年天津口岸出口额14.2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65%,平均每年递增13.3%。同时,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由1978年的42.5%下降到1988年的18.2%,加工产品比重由57.5%上升到81.8%,机电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商品已有36种。市内出口企业达到907家,乡镇企业705家,外贸出口公司25家,有经营出口权的工业公司28个。1988年本市出口商品收购值达到37.2亿元,比1978年的11.2亿元增长2.3倍。10年累计创汇147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总和的1.1倍。随着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取得新的发展。1990年,全市外贸出口达到17.8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天津市还先后出台政策,大力发展以进养出、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出口代理、中外合资合作生产等多种灵活的贸易方式。从1978年下半年到1991年,对外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先后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企业签订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合同、协议,工缴费和补偿贸易成交额累计4亿多美元,涉及商品近300种,从业人员10万人。到1991年,与天津有直接贸易往来的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达1.2万多个。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天津市还先后在香港、荷兰、美国、刚果、意大利、加蓬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0多次大、中型出口商品洽谈会。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各郊县(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口加工业和养殖业呈现较快发展。1978年,各郊县外贸收购值仅1000多万元,到1991年提供出口货源18.05亿元,占全市出口货源总值(本市收购)的46.83%。而且各郊县(区)农副产品出口也由分散经营转向基地化、集团化经营,重点发展红小豆、葵花子、养殖虾、肉兔、速冻菜、芦笋、咸菜、水貂、椒干、柳制品、苇制品等12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企业,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1991年,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天津市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并在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天津市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始于1979年。至1983年,共签约13家,有天津滨海养虾厂、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津华盘针制造有限公司、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等中小型外商投资企业。1984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天津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的权限。这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市的利用外资。合资企业签约增多,合作伙伴增加,利用外资范围扩大,大型工业项目开始出现。1987年,国务院进一步批准天津在“七五”期间可以计划外扩大利用10亿美元外资,并实行优惠政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审批、外汇留成等方面赋予天津更大的权力。为此,天津市成立了外国投资服务中心,颁布了十多项涉外经济的地方法规,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从1979年至1991年底,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8家,总投资近15亿美元,其中外资近8亿美元,投资者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业生产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3强,投资额占一半以上。国际跨国公司开始涉足天津,批准了多家外商独资企业,打破了天津市没有独资企业的局面。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形成一批产品出口型企业和先进技术型企业,如中国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天津国际联合轮胎橡胶有限公司等。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天津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在多年援外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79年12月,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天津市成立了对外经济技术服务总公司,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资经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1982年6月,在原服务总公司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国天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统一经办天津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业务。通过这些平台,天津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各项业务扩展到亚、欧、美、非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程承包方面,天津先后在科威特、阿联酋、也门、泰国等国家承揽了一批项目,1986年直接参加了也门亚丁环城公路工程项目的投标,使天津国际经济合作公司第一次以总承包身份列居榜首,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劳务输出方面,通过海员劳务、工业劳务、技术劳务等合作方式,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835人。在境外投资方面,到1991年,天津市在海外建立的企业和机构累计达108家,其中贸易性机构74家,非贸易型企业34家。合资项目及内联、独资项目涉及10多个行业,有传统的中餐、中医,也有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多层印刷线路板等。此外,天津市还承接了由国家下达的多边和双边经济技术援助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天津的对内开放也逐步展开。为推动横向经济联合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加强组织措施结合起来,提出“三种力量结合、内联开放相互促进”的战略思想(三种力量是指:天津市的力量、其他省市的力量和国外力量),建立地区经济协作领导小组,市领导出访全国各省市区洽谈区域性经济合作,充实加强市政府的协作机构,明确各部门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中的职能和作用,制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发展的政策,逐步形成了横向经济联合的网络。1982年12月,应天津市人民政府邀请,有15个省、自治区和地、市参加的经济协作会在天津举行,会议检查了经济协作项目执行情况,研究了地区经济协作的方向、任务和政策,提出开创地区间经济协作新局面。1983年5月华北地区第二次协作会议后,天津市与各省市的横向联系逐步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内外贸易、科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协作形式也由单项协作发展成为技术、人才、物资及经济合作的多方位的协作。1986年5月,包括天津市在内的环渤海14个市、地正式成立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联席会,决定建立“环渤海经济区”,按照“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贸易、信息、技术、金融等方面发展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城乡的区域性经济联合,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7月,天津市又与外地驻津办事处举办了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洽谈会,采取互惠互利的协作办法,广泛进行技术、商品、物资的交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8月,环渤海经济区15个城市和地区正式结成技术市场协作网。这是环渤海城市为充分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本着平等协商、自愿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的区域性联合的技术协作组织。11月,环渤海地区工商银行金融联络网在津成立。它的成立使环渤海地区工商银行之间的横向融资,逐步从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发展。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天津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截至1992年底,全市有外地投资企业累计1150家,涉及23个省市区。“开发区大有希望”。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英文缩写)的创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的同时,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兴办开发区的精神,天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天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抽调有关专家组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方案组”。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方案组起草了《关于天津市贯彻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精神和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报告》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方案》两个文件,报市委、市政府审议。在开发区选址方面,在五个被选方案中,塘沽盐场三分厂成为天津开发区的最终区址。该区位于塘沽区东北,距市中心45公里,东起海防路,西至京山铁路,南到计划修建的高速公路,北接塘沽北塘镇,面积33平方公里。
1984年8月6日,天津市委批准成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开发区的各项筹备工作。在此期间,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来津,详细考察开发区选址情况,听取开发区方案汇报,对开发区的选址和建设方案给予肯定,并指出,这里毗邻港口,交通方便,又有天津这个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很强的城市为依托。引进的起点要高些,要致力于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多安排一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努力向高精尖发展。12月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天津市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报告的批复》,批准天津开发区建设方案要点,天津开发区正式设立。根据《批复》,第一期开发京山铁路以东、高速公路规划线路以北的3平方公里,建设综合性的工业区;外籍人员生活区和国内职工生活区及管理机构,分别放在渤海宾馆附近和四号公路与高速公路规划线路之间。《批复》要求“第一期开发的地区要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争取三、四年内基本形成规模”。
[page]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起步建设与“开发区大有希望”的由来
1984年12月,在没要国家和地方一分钱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开发区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利用国家贷款负债开发起步。开发区根据“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原则,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采取“集约投资”、“负债经营”、“良性循环”的理财之道,将从国家银行获得的3.7亿元人民币的低息贷款集中用于3平方公里“起步工业区”和1.2平方公里“起步生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了“起步工业区”的“六通一平”工程,投资硬环境渐趋完善。这不仅为国内外广大客商前来投资建厂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逐步走出了一条自我积累为主、滚动开发的新路。同时,开发区遵循“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建区方针,坚持走外向型工业发展的新路,采取土地换项目的吸引外资方式,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开发区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招商理念,如1985年提出“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帝王”、“没有投资者就没有开发区”、“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1986年提出“建设仿真国际投资环境”。建区伊始,天津市和开发区管委会十分重视开发区各项法规、规定的制定和完善,努力探索一条依法行政、以法治区的区域管理的新路子。1985年7月,天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规定》四项法规。1986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申请和审批程序的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涉外税收实施办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和规定涉及区域管理、行政管理、土地开发、项目引进、劳动人事、工商税务、房地产、经济监督、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环境及市政、公安、司法等方面,成为调整开发区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涉外关系的重要规范,成为投资者、企业及政府各管理部门处理有关事务的行为准则,并成为开发区吸引外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开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健全而规范的投资环境使开发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大为增强,受到世人的瞩目。1985年3月,开发区总公司与航天部八三五八研究所签署成立天津红外与激光实业公司协议书。这是开发区第一个生产性内联企业协议。1985年开发区接待外国客人237批,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和引进项目21个,吸引外资3192万美元。1986年5月美国驻华使馆商务专员黎成信访问天津开发区,向美国政府提交了题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另一个蛇口吗?》的投资报告。报告称,中国“有一个管理很好的地方,这就是蛇口工业区……然而一个年轻的竞争对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崛起”,“天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比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条件,即蛇口工业区的投资环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天津开发区具有可能在中国算是最适应的投资环境,在仅仅19个月内签定、批准了32个合资项目,其中28个是同外国公司合资兴建的”。他建议“对来华投资感兴趣的商行应该参观一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天津,一下火车就要求看看开发区。21日,邓小平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开发区首家投产的合资企业丹华自行车企业有限公司的厂区、车间和刚刚生产出来的自行车,向外商细致地询问了生产和经营情况,并到临时布置的俭朴的会议室听取开发区的工作汇报。汇报结束后,受到接见的人员非常希望邓小平能够为开发区题词。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立即找来桌子和笔墨纸砚,然后围在邓小平周围。邓小平提起笔来,蘸满墨汁,悬肘而挥,非常熟练地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七个雄浑有力的大字。邓小平对开发区的视察、题词及讲话,对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定位导航的作用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也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在全国前列
在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健全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开发区逐步把工作重点放在招揽客商、大规模投资建厂方面,同时摸索扩大外商投资的新路子。1988年初,开发区确定利用外资的重点要放在从抓项目个数到抓项目质量和项目投资额,注重提高外商投资比重,提高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在搞好对外开放的同时,开发区积极加强对内联合,实行利益共享,共同开发,大量吸引国内大型工业集团、外贸集团、经济集团到开发区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开发区在以外商投资项目为中心的土地划片开发、集团承包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87年3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开发区起步区内划出0.62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公司的工业区,使用权60年,兴建纺织、机械、电子类现代化企业。继中信公司之后,天津经济开发公司、电子仪表局、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等国内较大的企业集团先后到开发区投资办厂,划片开发。具有特殊意义的是美国MGM商业公司,1989年9月被批准受让经营开发区5.36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租期70年,通过招揽国际投资,兴建现代化工业综合加工区——马利克工业综合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向外商出让大面积的土地使用权。实施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和新尝试。之后,国内外一些大财团或客商,到天津开发区巨额投资、成片开发土地的情况越来越多。经过5年的开发与建设,开发区基本实现了建立现代化外向型工业新区的第一期发展规划,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可靠基础。5年间,开发区在3平方公里的工业起步区和1.2平方公里的生活区共投入3.93亿元开发基础设施,具备了水、电、气昼夜不间断供应的能力,通讯便捷,交通四通八达,货物运输及时方便,建筑开工场地平整,各种服务配套齐全,形成了较为理想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截至1989年底,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开发区共批准“三资”企业159家,投资总额2.83亿美元;其中92家“三资”企业已经投产,成为开发区经济活动的主题。一些企业已经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和预期的经济目标,产品产销国际市场。开发区基本建成建筑材料、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医疗药品、精细化工等工业门类。1989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工业总产值4.6亿元,出口总额0.46亿美元,财政收入0.58亿元。这些均远远超过我国现有企业的经济指标,标志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从1990年开始,开发区进入第二期工业区和生活区建设阶段。在继续完善3平方公里工业起步区和1.2平方公里生活区,实现银行、海关、行政、培训、商业、饮食、娱乐、公共事业服务等多功能配套的同时,开发区新辟了3.3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建设的规划用地,其中,工业区2平方公里,面向世界市场并且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技术、资金密集型先进工业区,为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生活区1.3平方公里,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和发达的商业和金融服务体系。在发展方向上,开发区根据1989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发展方针的精神,于1991年提出要将开发区建成“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的目标。为此,开发区以继续发展和完善外向型工业项目、提高经济效益为建区方针,以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完善集团开发模式、提高现有企业管理水平、改善工业生产条件、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开工投产,推动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的转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开发区逐步建立健全了项目代理制,拓展了项目信息渠道,并且建立健全了项目网络,在国内外热点地区建立办事处,提高了知名度。开发区还分别组团访问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与其政府和企业广泛接触。又经过两年的开发与建设,开发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1年利用外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外贸出口全面较大幅度地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到1991年底,入区外资企业350家,投资总额6亿美元;内资企业近500家,注册资本近2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亿元,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出口1.1亿美元,财政收入1.2亿元。根据对国家首批批准的沿海14个开发区的联网统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所列15项经济指标中,全区利润、税收、批准项目、项目投资总额等7项指标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