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震灾恢复重建

2012-12-28 11:33 中共天津历史

摘要: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天津带来了严重灾难。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市。11月15日晚9时52分,复发6.9级强烈余震,震中在天津市宁河县。两次大地震共造成全市死亡24398人,重伤21874人。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天津带来了严重灾难。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市。11月15日晚9时52分,复发6.9级强烈余震,震中在天津市宁河县。两次大地震共造成全市死亡24398人,重伤21874人。其中,宁河县伤亡惨重,死亡16097人,占全市死亡人数的66%;重伤9325人,占全市重伤人数的42.6%。全市各类建筑遭到破坏的共计7052万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68%。其中,城乡住宅震损4300万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66%;工业厂房震损827万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44.9%。办公用房、工业设施、商业网点、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以及道路、桥梁、水库、上下水道、邮电通讯、农田水利设施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震损住宅中有近60%的倒塌和严重破坏,70余万居民失去住房,无家可归。地震发生后,市区和塘沽、汉沽区居民在马路、里巷、公园、绿地、操场等处先后搭盖了临建棚23万间,有上百万群众住在临建棚里。除此以外,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全市遭严重破坏的工厂企业达289个,占企业总数的33%;大、中、小型水库遭到破坏的6座,北大港水库和于桥水库均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农田喷沙、冒水、盐碱度增高,25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1月15日的第二次地震,不仅又破坏了1100万平方米的建筑,还使工业系统损失各种金属切削机床150多台,动力及专用设备900多台;城市公共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进一步破坏。1976年全市社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7.2%,其中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了6.1%,农业产值比上年下降了3.5%。两次大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约75亿元。

面对巨大的灾难,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天津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立即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从1977年开始,市委提出每年建设住宅300万平方米,并先后启动了受灾较为严重的河北区、和平区等区县的恢复重建工作。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天津时,对当时全市大街小巷挤满连片的临建棚、人民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十分不安。为此,他来到震后重建重点工程——河北区黄纬路居民住宅建设工地,先后视察了已经竣工的团结里和军民里住宅楼,以及正在紧张施工的胜天里工地,仔细察看了新建楼房和施工现场,了解居民住宅建设情况。当他看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并指示一定要把房子建好,注意质量问题,让人民群众住着满意,同时要抓紧在几年内真正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天津市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震灾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77年至1978年,全市以恢复生产为重点,完成工厂企业恢复重建投资3.72亿元,修复新建工业项目164个,竣工面积73万平方米。

在震灾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修复震损住宅,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成为全市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1980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关于天津市地震后住宅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的3年规划》,决定从1981年起新建住宅650万平方米,每年新建配套建筑近40万平方米,市内道路、给排水、环境保护、绿化等方面都有新的规划。根据规划,为尽快消除震灾创伤,加速城市住宅建设,8月11日,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消除震灾加速住宅恢复重建的决定》,提出要把消除震灾同改造旧城市、建设现代化新天津的总目标结合起来,力求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分两步走,即先救灾,后改善。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天津市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编制全市长期和近期的城市规划;成立市、区两级城市建设指挥部,负责安排计划、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和房屋分配工作。11月12日至15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六次会议,讨论通过《2000年天津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天津市1981年—1983年震灾恢复重建及配套工程建设规划》。

从1981年开始,天津市进入震灾恢复重建的新阶段。1月29日,市政府发出《关于下达安置临建户用房和拆除临建任务的通知》,对分配新建、重建住宅及安置震灾临建户提出要求。6月18日至19日,市政府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加快天津市震灾修复重建步伐、拆除临建棚问题,决定采取坚决措施,在年底前全部拆除临建棚,解决震灾居民住房。6月30日,市政府公布《天津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天津市城市建设拆除私有房屋补偿办法》、《天津市安置震灾无房居民住房及拆除临建棚实施办法》和《天津市整顿市容暂行规定》等法规,全面加以推动。到年底,全市共有274万平方米住宅工程土建竣工,其中完成配套达到居住条件的有256万平方米;完成分房拆棚任务,共拆除4.9万多间临建,2.3万多户住临建的居民和1万多户住周转房的居民搬入新居。至此,只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地震灾害遗留下来的临建痕迹。经过3年奋战,到1983年,全市共修复加固住宅676.5万平方米,先后重建了贵阳路、大营门、东南角、大胡同、黄纬路、大直沽后台(即“老六片”)和崇仁里、小稻地、求是里、南头窑、小西关(即“新五片”)等居民住宅区,安置震灾户和临建户11.2万户,安置各类住房困难户4.13万户。地震痕迹全部消除。

震后恢复重建的同时,一批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建筑新颖、环境优美的新住宅区,如体院北、真理道、小海地、丁字沽、密云路、长江道、天拖南、建昌道、北仓、民权门、新立村、王顶堤、万新村等14个新住宅区,陆续按规划建成,十几万户居民迁入新居。这些小区的规划建设均达到建国以来天津市住宅建设的最好水平。据1986年《天津经济年鉴》统计,1981—1983年天津市实际共建成住宅1100多万平方米,为299519户修复住房448280间。1983年建成的西青道一条街,共建成住宅楼13层、12层的6幢,6、7、8层的19幢,总面积达19万多平方米,仅用1年时间就配套竣工,交付使用,创全国群体住宅建设周期的新水平。建设和维修住宅的过程中,全市上下还积极按照“干净、整齐、合理、美化”的原则,大力整顿市容、厂容、店容、校容,拆除违章建筑和“破烂裙子”(围墙),根据规划修整围墙、街道,绿化庭院,兴建天津海河带状公园,市容面貌有很大改观。

震灾恢复重建期间,天津市新增了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增强了城市功能。供水系统有较大改善,3年共铺设供水管道436公里,供水范围扩大到284平方公里;排水设施有所增加,重点建设了9个新辟住宅区的配套,同时完成了市区6个区的配套建设;市区共改造和新建道路183万平方米,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年新增道路面积的1.8倍。与此同时,公共交通设施、园林绿化、煤气化工程,以及电力、电讯、生活配套设施、农村村镇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天津市震灾重建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也为天津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开展

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天津的开展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不仅给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巨大损害,而且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极大混乱。为此,亟需在精神生活方面进行拨乱反正,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津市就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1980年5月,全市中小学开展了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对少年儿童进行高尚道德教育的好形式,这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文明礼貌、讲究卫生、关心集体、艰苦朴素等良好风气开始在少年儿童中形成。这一活动得到共青团中央的重视和肯定。到1981年“六一”儿童节,全市有2万名少年儿童被评为“新风尚红花少年”,917个中队、班组被评为“新风尚红花集体”。同时,一些中学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以“环境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灵魂美”为主要内容的美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美,做雷锋式的心灵高尚的新一代人,使学生精神面貌和校风发生很大变化。这在全国是领先的。

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爱卫会、全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五讲”、“四美”的口号一提出,很快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公认的指导原则。此后,这项活动又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活动相结合,在全国开展起来。1983年3月,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分别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为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page]

1981年3月,市内6区30多万名中小学生,利用团队活动时间走上街头,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掀起了学雷锋争当好青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天津市委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在全市人民和广大青少年中,把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教育和“三热爱、树五风”,学雷锋争当好青年活动结合起来,抓出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6月9日,市委召开深入开展“五讲四美”、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煤建公司一厂和第四中学等单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经验,引起广泛关注。市委提出,要扎扎实实、广泛深入持久地把“五讲四美”、学雷锋活动开展下去。

1982年2月,中央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规定每年的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天津市被列为重点城市之一。随后,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这一活动,安排好,组织好,收到实效,并且做出把每年的3月2日作为全市的“卫生日”、3月12日作为全市的“植树日”这两项决定。在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同时,天津市还进行了“三热爱”教育活动,要求在加强经济形势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广泛深入地开展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月2日,第一个全市的“卫生日”,有120万人走上街头,大搞卫生突击,维护交通秩序,宣传文明礼貌,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序幕。3月12日,全市的“植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把义务植树当作“文明礼貌月”的一项重要活动,要求把天津建设成为一个文明、整洁、美丽的城市。

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重要内容的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1982年1月,市优秀青年佘安立、张长柱、董吉秋、聂玉祥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全市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四青年先进思想、先进事迹的热潮。同时,一批学雷锋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受到各级党、团组织的表彰;职工“三热爱”读书活动取得实际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新长征突击队”、“新长征突击手”等模范集体与个人不断涌现;全市开展的争创“五好家庭”活动,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出了贡献。1982年底,全市共评出“五好家庭”26100余户、“五好个人”44000多人。在1983年9月全国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天津市有279人和31个单位,分别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光荣称号,309户家庭获“全国五好家庭”光荣称号。

此后,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并不断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引滦入津工程义务劳动先进经验的总结,被市委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点”;学雷锋、学朱伯儒、学张海迪活动,掀起群众性学先进、争模范的热潮;近代史教育发展成为“三史”(中国近代史、党史、厂史)教育和“国家有困难,我们来承担”的主人翁教育;军民共建文明街活动,成为在市民中普及精神文明、加快转变社会风气的一种形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开展,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焕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对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高考的恢复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处于几乎瘫痪的状态,人才培养出现严重断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加快人才培养,事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迫切希望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推荐。”高考被重新确立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

历史上,天津的教育事业曾享誉盛名。解放后,天津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大革命”前,全市高等院校一度达到16所,在校学生2795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校搬迁,有的校舍被占,高等学校减少到10所。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来自天津各条战线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共6万余人参加了高考。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17岁。

为确保高考的顺利进行,天津市组建了招生考试工作队伍,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并为大龄考生创造升学机会,鼓励考生报考外地院校和农林师等艰苦行业学校。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市政府于1979年底提出了《关于天津市高等教育调整意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门类和专业设置,新建高等院校。在1978年新建天津中医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1981年又新建了理工学院、商学院、外贸学院、技工师范学院、职业大学5所院校,增设40个新的急需的专业。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中等专业教育,举办职工中专、干部中专、电视中专和中等专业自学考试等。到1982年,全市高等院校达到27所,在校学生3万人,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5所和1万人。

高考的恢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干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为社会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知识就是力量”的清新风尚,唤醒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高考而选拔到高校深造的一代学子健康成长,很快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三、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天津代表团由148名代表组成。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4月12日,天津市委召开5000人大会,传达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强调,要认真整顿科研机构;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切实保证科研人员工作时间;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搞好科学普及;切实加强后勤工作。随后,市科委、市科协及停办多年的科技进修学院和市区各分院、市科学普及创作协会、市21个自然科学学会相继恢复或创办。1981年召开了市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1982年成立了科技咨询服务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增加到108所,并建立了市科技情报中心、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基本实现主要行业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或技术服务机构。自1979年开始,天津市建立了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仅当年就有192个项目获奖。其中14项被授予一等奖,178项被授予二等奖。1981年,全市共有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创造奖,81项获国务院各部奖励,335项获市优秀成果奖,1270项获各级技术改进奖。

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下,天津市科普工作得到很快发展。1980年10月,天津市科协和市教育局、市体委、团市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开展科学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六个一”,即:看一本科技书、知道一个科学家的事迹、学懂一个科学道理、搞一次科学小实验、做一件科技作品、写篇科学小论文或实验报告。从1983年开始,又在青少年中开展了普及微型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为繁荣科普创作,市科协创办了《科学浪花》、《智力》和《家庭·育儿》等科普杂志。通过举办科技作品评比展览,小发明、小论文评选,以及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科普活动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根据这一方针,天津市广泛开展了以技术改造为重要特点的科技进步工作。1981年6月,全市召开科技协作配套会议,围绕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把中央驻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地方工业等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技术协作,促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纺织系统,实行生产、科研、教育三结合试点,建立了纺织工业研究开发联合体。通过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工作,80年代,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170.4亿元,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8700多个,使一半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加上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使一批骨干企业技术水平基本达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