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2012-12-15 15:11 解放日报

摘要:社会体制改革是2007年改革的重头戏。无论从中央改革政策的侧重方向、地方改革的探索路径,还是社会各界对改革进程的主观感知来看,社会领域的改革都是2007年全年改革的重点。改革战略在2007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改革的决策者和利益攸关者都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而把更多的政策资源和关注力对准了社会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12月24日在北京说: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阶段。高尚全是在由《中国改革》杂志社主办的“2007改革新闻与探索”研讨会上作此判断的。

高尚全认为:社会体制改革是2007年改革的重头戏。无论从中央改革政策的侧重方向、地方改革的探索路径,还是社会各界对改革进程的主观感知来看,社会领域的改革都是2007年全年改革的重点。改革战略在2007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改革的决策者和利益攸关者都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而把更多的政策资源和关注力对准了社会体制改革。

从具体分析来看,2007年的社会体制改革主要沿着3个方向展开:第一个是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方向。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在提供这些基本公共物品方面重视不够,导致“住房难、上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叠加出现。现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的正式出台、《就业促进法》的颁行以及医疗改革方案的将要正式出台,都是中央政府在呼应社会需求,积极履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职责的积极信号。

第二个是涉及“三农”问题的社会结构调整方向。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经济结构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再有多大的经济成就,改革也只是在“进行中”而到不了“完成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把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带来的公民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从城市居民扩展到农民,是一个真正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工程,目前的步子虽然不大,毕竟已经启动。

第三个是涉及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方向。这个改革探索的制度含义在于,通过弱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直接管辖关系,将社会自组织的权利交与社会组织。

高尚全指出: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在深水区作业成果颇丰。《物权法》正式生效、《反垄断法》终于出台,呼应了社会各界对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满和削减“特殊利益集团”的社会需求。这两部基础性法律,一个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起点,一个涉及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在改革进行了30年后才迟迟推出,其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之深、涉及的利益问题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在改革的深水区能获得这样的标志性成果,我们不得不说2007年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的一年。

关于政治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高尚全的观点是:稳妥前行。

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表达权”、“党内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表述,预示了中央的布局轮廓,也体现了中央积极稳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意图。万钢、陈竺入阁中央政府是2007年改革领域的一个热门事件,民主党派人士事隔35年后再次担任正职部长,表明中央政府人员构成的阶层代表性在扩大,也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事实上是在党内、社会上和基层多个角度同时推进。

涉及政府行政改革的探索涉及许多方面。第一,事业单位改革。就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服务功能而言,更像企业的事业单位会比更象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更多地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第二,立法环节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这样的改革措施对消除“国家利益部门化”无疑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是能否做到位,能否坚持下去,尤其是立法的结果—法规---能否超越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就要留待人们的继续观察了。第三,医疗卫生体制管办分离。公营事业实行“管办分离”是改革的方向,在医疗以外的其他领域,也有不少这样的改革尝试,。第四是法官拥有独立审判权。通过建立法官室,构建以主审法官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内部解决从以行政管理为中心到以法官和审判工作为中心的体制和理念转换。毫无疑问,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司法独立于行政,在内部实现审判工作与行政管理的必要切割,这样的路径选择有很大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司法领域的改革者们持续关注。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