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中改院资料

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与体制”国际论坛综述(1)

2012-12-10 16:20 中改院

摘要: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12年12月1~2日主办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与体制”第7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深入讨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中国前景的关系。专家提出:未来5~10年,能否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形成6亿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121212日主办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与体制”第7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深入讨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中国前景的关系。专家提出:未来510年,能否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形成6亿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前提

1.中国有望形成6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所释放的消费潜力可以支撑未来10年年均78%的中速增长。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释放全社会的消费潜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当前收入分配格局是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使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下降,投资消费失衡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加大了经济社会风险,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严峻挑战。

迟福林进一步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不是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即在目前大约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努力达到40%以上,由此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这对未来10年我国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意味着45~50万亿巨大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从而支撑年均78%的中速增长;意味着利益关系调整的新突破,从而奠定“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意味着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从而形成走向共同富裕的大趋势。

2.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主要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指出,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有显著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一方面,其消费倾向比较高,对拉动消费有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中等收入者一般会将部分收入转为储蓄、形成投资,取得财产性收入。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可以有效地扩大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型分配格局,使收入分配相对比较平均,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能够释放出比较大的消费潜力,有利于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均衡增长。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扈海鹂认为,消费文化以中产阶层为基础,我国的产业转型,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内生型需求拉动、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从消费文化角度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希望所在。

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特斯理认为,挪威收入最低10%的居民可以获得政府比较多的补贴,从而提高其收入和消费水平。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保持了国家的福利制度。从这个角度看,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有助于经济增长。

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保持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挪威商学院教授依萨克森强调,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因为它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性,这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中国需要进行一些改革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区别“稳定”和“活力”这两个概念。格林斯潘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银行家,因为他侧重稳定,他每次总是调利率,使国家不陷入衰退,但是这个制度因此非常脆弱,如果过于追求稳定的话,这个制度就会出现脆弱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寻求稳定和活力的平衡。

二、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优化产业结构

1.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迟福林指出,人口城镇化必然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以美国为例,随着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白领阶层规模从20世纪40年代的1000万左右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5000万,30年间扩大了5倍。1980年白领阶层已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因此,从我国看,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未来5年,服务业比重有望提高到50%左右,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望达到40%以上;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望达到50%以上。

2.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明确指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形成更加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以及相应的职业结构。为此,需要努力建设一个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注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信息、金融、保险、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并获得与其专业技能相称的工资,从而为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奠定职业结构基础。

3.打造职业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杨宜勇指出,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我们走访了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得出经验是,中等收入群体就是打造职业社会,构建更加强大的专业人士的队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page]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 中等收入群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载体。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周金堂认为,中等收入群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载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提高,尤其是农民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因此,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本在增长中的作用,需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2.发挥人力资本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杨宜勇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掣肘之一在于人力资本不足,难以获得体面的工资收入。例如,沙特阿拉伯希望从我国引入3000个有国际护士执照的护士,月薪6000美元。可目前护士拥有国际护士执照的并不多,很难满足对方要求。

迟福林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发挥人力资本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人力资本产权。中改院学术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重视人力资本产权,包括技术和管理的产权化。他指出,推进先进技术、技能、管理资本化,可以使技术人员和有技能的员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创新,成为中等收入者。

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有助于应对经济增危机和保持社会稳定

1.发展新阶段公平与效率正相关系数大大提高。迟福林指出,发展进入新阶段,公平与效率正相关系数大大提高。社会公平不仅能够直接提高潜在增长,还能带来当前效率的提高。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稳定劳动力队伍,带来经济的增长;二是能够逐步扩大消费主体。现在很多制度上的不公平问题制约了效率的提高,成为掣肘发展的主要因素。

2.公平可以形成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可以降低劳动者创业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认为,过去人们担心福利制度会不会养懒人。但从北欧实践看,在“大家帮助大家”、全民享有公共服务的福利制度下,企业在经济形势不景气时可以随时解雇员工;员工在社会保障兜底下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迅速创业或者再就业;既不会影响到企业效率,也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大的冲击。这种应对危机与挑战的模式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路径。

挪威驻华大使馆公使古能认为,四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这场危机对挪威影响非常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是挪威形成了比较公平、几乎所有人都是中等收入的社会结构。挪威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公共部门很大、社会福利有保障、工资协商制度健全。人们信任这种社会制度,并且愿意承担创新和创业的风险。从挪威应对危机的经验看,福利制度的成本可能会很高,但有助于应对增长进程中的危机与挑战,有相当大的收益。

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降低转型与改革风险。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使得改革风险降低、社会转型比较顺利,是改革探索的重大问题。从实践看,如果经济增长能伴随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转型的风险就会大大减少。中产阶层收入比较高,是重要的消费者,也有更大可能从事创造性职业,由此给经济带来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指出,中产阶层成为社会大多数,就能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进而有助于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危机与挑战,形成真正的社会稳定。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