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视角探索文化发展规律——读《文化经济学》
摘要:王天玺同志的《文化经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剖析文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揭示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视野宏大,立论公允,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天玺同志的《文化经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剖析文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揭示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视野宏大,立论公允,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有两大进步潮流:一是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潮流,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在中华大地上,这两大进步潮流融为一体,凝聚为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动力。作者指出,中华民族要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发展;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此,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明成果,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大放异彩。作者坚信,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奠定的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有牢固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精神引擎”,中华民族必将日益兴旺发达。
该书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视角来切入研究,对文化发展的诸多关系及其规律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论述。其中包括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文化力与文化形态、文化的价值形态与物质形态、文化消费与需求、文化发展中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等。例如,关于文化生产力,作者强调,其核心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包括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管理能力、人文精神及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文化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文化生产过程不仅具有庞杂的物质内容,还包含复杂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它是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和,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些关系,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这样就把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讲清楚讲透彻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文化生产活动的最终消费者。以人为本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怎样才能让文化得到永续发展?作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夯实人才队伍。一方面,发展要依靠人民,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有文化、有高尚情操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努力建设包括科学家、企业家、技术工人和农民等在内的人才“宝库”。另一方面,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不仅要满足人民的当前利益,还要符合长远利益。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一关系,牢牢抓住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这一核心,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