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总体改革 改革综合

从“伟人政治”到“常人政治”

2012-12-01 15:02 伟大的历程

摘要:在解放军总医院的一栋小楼里,邓小平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元旦和春节。从邓小平病重到逝世,中间有两个多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邓小平的思维依然清晰,但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对邓小平来说,南方谈话就是他最后的政治嘱托。

送别小平:从“伟人政治”到“常人政治”

1997年是在平静中开始的。

不过,这一年春节后不久,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年初的一场小雪对北方人来说,意味着吉祥和丰年。可是在五棵松的解放军总医院,人们却看不到一点喜庆气氛。在上一年的12月12日,邓小平的帕金森病加重,被送到了这里。

在解放军总医院的一栋小楼里,邓小平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元旦和春节。从邓小平病重到逝世,中间有两个多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邓小平的思维依然清晰,但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对邓小平来说,南方谈话就是他最后的政治嘱托。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溘然长逝。

5个小时之后,2月20日凌晨2点44分,新华社向全世界发送了这条爆炸性消息。

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在2月20日知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的。这天早上,人们一起来打开电视机,发现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身着深色西装、佩戴黑色领带,用缓慢、沉重的语气播报着一则新闻:“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19日21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这一天,电台和电视台反复播送着《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哀乐回荡在全国数百个城市上空。在香港,全港几十个地铁站的哀乐持续了10分钟。在北京,人们聚集在解放军总医院附近的五棵松路口,准备与邓小平作最后的告别。

国际社会对邓小平的逝世迅速作出了反应。联合国为邓小平降半旗志哀,联合国发言人办公室同时宣布,在近期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与会者将以默哀一分钟的形式悼念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项声明中说:“在国际社会,他将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设计师而受到人们的怀念。”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波士顿的一家餐馆里得知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后,他的第一句话是:“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

在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发表悼念谈话。戈尔巴乔夫称邓小平为“中国的改革之父”。

英国首相梅杰就邓小平的逝世发表讲话,认为“一国两制”的构想“充满想象力”。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邓小平是“他的国家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邓小平逝世的时候,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正在日内瓦谈判分歧较大的外贸经营权问题,听到小平逝世的消息后,谈判代表团成员都非常难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不仅代表团成员,国外的谈判代表也对小平同志怀有深深敬意。第二天,中国代表团就感觉外国谈判代表的神情不一样,很客气。龙永图还记得当时的细节:“不像以往那样剑拔弩张,这也可以看出外国人对小平同志的尊重和敬意。”

路透社在这一天的评论中说:“他真正改变了中国。”

新华社香港分社为邓小平设立了灵堂,许多香港市民自发前来送花圈和吊唁。

这一天,《大公报》的一个记者在香港中环地铁站随机采访了大约100个港人。他向路过的香港市民问了三个问题:你知道今天中国发生什么重要的事吗?你认为邓小平的逝世对中国内地或香港未来走向影响大不大?你觉得邓小平的逝世会影响香港回归吗?

事后统计,86%的人知道邓小平逝世;多数人认为这是件大事,但不认为会影响中国内地或香港社会的未来走向;多数人也不认为会影响香港回归。

相对于国际社会,中国民间对邓小平逝世的反应似乎很平静。新华社记者杨继绳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详细描写了邓小平逝世时中国社会的细节:“我下楼去上班时,电梯服务员很平静地说:‘邓小平去世了。’她没有悲伤,还是平日的那种神情。

“上班的路上很平静。我用从业30年记者的眼光和敏感在沿途搜索着,想寻找21年前毛泽东逝世时铺天盖地的悲痛情景,然而却是徒劳的。”

当天,新华社发表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和《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这与毛泽东逝世时的形式级别同格。但是,与21年前相比,这一次,人们却用成熟的平静来送别邓小平。邓小平逝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震动,比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要小得多。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并没有进入一级战备,人们的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但是,中国社会对邓小平逝?的平静反应,并不表示邓小平的分量不重。从社会的深层心理来讲,人们也许永远不能习惯伟大人物的逝世。尽管邓小平早已退了下来,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一个使中国发生了长远而巨大变化的人,其影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在邓小平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个老人几乎完全离开了公众的视野,但是,关于他健康状况的流言仍然影响着香港和台湾的股票市场。

这一天,观察家们发现,邓小平让中国人平静地接受了他的离去,而这也是邓小平生前所希望的。

邓小平希望,他身后的中国能够平静如常。但是,中国能够习惯没有伟人的日子吗?在中国历史上,领袖的病逝总是带来某种变化,它既有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导致动荡。在1997年这个乍暖还寒的早春,人们平静地送走了邓小平。从1997年2月19日开始,不论人们是否习惯,中国政坛已经告别了“伟人政治”,“常人政治”的时代开始了。但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仍然有些担心,在彻底告别伟人之后,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能够解决未来中国面临的问题吗?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