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杜润生----我所认识的杜润生(一)
摘要:今年7 月18日,杜润生先生满99周岁,按中国的传统风习,杜老就是百岁老人啦。百岁大寿,没能向杜老当面祝贺,心里总觉得欠着点什么。最近,终于实现了心愿,到医院探望了已结识近30年的老人家,当面表达对他的诚挚祝福。
今年7 月18日,杜润生先生满99周岁,按中国的传统风习,杜老就是百岁老人啦。百岁大寿,没能向杜老当面祝贺,心里总觉得欠着点什么。最近,终于实现了心愿,到医院探望了已结识近30年的老人家,当面表达对他的诚挚祝福。
已经在医院观察室住了很久的杜老,比我想象的情况好得多。虽然听觉、说话以及吞咽等诸多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但老人的气色甚佳,脸上很光润而且少有老年斑。除了鼻饲留在鼻侧备用的一根小管,老人身上没有其他任何辅助设备,杜老并没有“靠机器活着”!
为了见客人,在护工小李的帮助下,老人穿齐整了上下外衣,安坐在轮椅之上。轻轻晃动双臂之后,老人听话地用双手拿住了一个写字板,上面写着十几个大字:杜老,人民日报吴长生来看望您了,还记得吗?又晃了晃手臂,老人睁开了闭着的双眼,凝视写字板。我轻握杜老的手,感觉到微微的颤动,老人有反应了,还记得我这个晚辈后生!而5 年前,在京西宾馆向他祝贺95生日时,我们还能双手紧握,我问他“还认得吗?”他看着我的双眼,吃力但干脆地回答“认得,认得!”5年过去,杜老虽然话不能说,很少睁眼,但大脑还是清醒的,我们彼此有着明确的心理感应。
为了表示对杜老的祝福,几个人民日报曾经和现在从事农村报道的小辈们,特意请人为杜老写了一个大寿字。我们把大红寿字幅挂起来,给杜老戴上老花镜,又轻摇手臂,请他观看。老人面对字幅,几次睁眼,显然看清楚了。而后,轮椅上闭目养神的杜老,虽然依然默默无语,但几次做出用双臂支撑的动作。是想自己站起来,走近再看看寿字?还是想抻抻筋骨,活动活动上肢?小李说,爷爷这是在锻炼,平时躺在床上时,也经常要反复向上举臂呢。由于完全失听,经历了七八十年征战洗礼、政治磨砺、思想交锋的杜老,现在已经远离一切喧嚣,生活在异常静谧的世界中,虽然无声、基本无动,但杜老的大脑并没有僵滞,依然在勤奋地运转着。小李拿出几天前杜老写的两张字条,由于眼力、手力都极弱,一张字条上的字很难辨认,而另一张上的却异常清晰:三月间到北京来 杜润生。不知老人写字时又想起了外地的哪位老友,又想约他来倾谈什么?是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问题,还是如何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问题?
平时杜老总是这样静静地闭目养神吗?是的,前些天,一位中央领导来探望时,静静地等了他两个小时呢。
[page]半个多小时过去,不能再打扰老人,得让他卧床休息了,于是我们依依不舍,仍以特殊的摇臂方式向杜老道别。老人微微睁眼,看我们招手后又恢复静默,显然他已经“心知”了。
许多70后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杜润生是谁,80后、90后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连前几任总书记是谁都说不清,怎么可能知道杜润生呢。中年以上的人却相反,不知道杜润生的是极少数,尤其是广大农民兄弟。说起农村的变化,说起吃饱肚子,说起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次次大突破,说起“第二次翻身当家作主”,就忘不了邓小平、万里、杜润生这些熟悉的名字。因为挨过饿、受过穷,而正是这些人推动的改革开放,使他们彻底改变了命运。这些名字就成为转变亿万人厄运的“幸运符号”,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间。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冲破坚冰的历史关键时期,负责具体筹划农村改革大政方针的,正是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是他,以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运筹能力,周旋于蓬勃的改革冲力与僵化的体制障碍、“正统”思维之间,缓和冲突,化解阻力,鼓励创新,引导改革冲破羁绊、绕过险滩,步步向前。对农村改革具有“破冰”意义的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不许”到一年多后的“不要”,又到一年后的“可以,可以,也可以”,最后发展成燎原之大势的。中国农村由此发生翻天覆地巨变,农民压抑长久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创造性空前迸发,不仅困扰中国多年的温饱问题迅速得以解决,而且为改革的全方位推进积累了经验和实力。因此他获得了“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称誉。也是在这一轮农村改革中,人们弄清了一段历史旧账,50年代因反对合作化冒进而被毛泽东扣上“小脚女人”帽子加以无情批判的,除了众所周知的“罪魁祸首”--时任副总理、中央农工部部长的邓子恢,还有他这个“幕后高参”--中央农工部秘书长杜润生。从那以后,杜老陷入仕途蹉跎,直到改革开放才再次走向前台,施展才干。90年代以后,进入耄耋之年的杜老依然情系“三农”,不断为深化改革,维护农民权益,建言献策。
由于长期从事农村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结识了杜老。事关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早有专著和直接参与者的记述文字,不容我这个“外围者”随意置喙。我与杜老的“零距离”接触,虽然只能算是一些“鸡毛蒜皮”,但也清晰地留在了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