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其他资料

“保八”十年:功过之间

2012-11-15 14:43 财经文摘

摘要:随着中国第四代领导层即将交班,有官方媒体将其政绩概括总结成“黄金十年”,即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实力提升的十年:人口红利帮助中国成为全球工厂;国企解除社会责任而成为经济主体后,从财政负担变成了财政发动机;WTO体系则让中国拿到了全球化通行证。凭借最大人口红利基数和威权政府的双发动机,中国保持了多年的双位数GDP增长,国家经济体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直逼美国。

  随着中国第四代领导层即将交班,有官方媒体将其政绩概括总结成“黄金十年”,即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实力提升的十年:人口红利帮助中国成为全球工厂;国企解除社会责任而成为经济主体后,从财政负担变成了财政发动机;WTO体系则让中国拿到了全球化通行证。凭借最大人口红利基数和威权政府的双发动机,中国保持了多年的双位数GDP增长,国家经济体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直逼美国。

  十年来,在“保八”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狂飙突进,但人口红利即将结束、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腐败蔓延、贫富分化、就业形势严峻、通货膨胀等问题也日益显现。

  政策出实效

  胡温执政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增长率,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并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如此长期、持续、快速、平稳的增长,得力于一直以来的“保八”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胡温政府多次采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等等政策,其他一切都必须在这一目标面前让步。《华尔街日报》甚至将“8%”说成是“中国一直坚守的图腾般的经济增长目标”。

  这十年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个十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海外投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已超过20%。在外媒眼中,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俨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CPI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基本稳定,自2002年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转变出现于2007年,CPI一改前些年平稳运行的格局,开始出现持续攀升的势头。20073月份以来,连续十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面对通胀压力,政府几度推行紧缩货币政策:从2008年采取紧缩政策再到2009年注入海量投资来“保八”,一路到2011年再度实施紧缩政策,为了保证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稳定且温和地上涨,胡温政府可谓竭尽所能。

  在就业方面,2002年政府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初步确立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2007年颁布《就业促进法》,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10年间,就业制度发生深刻变革,城镇就业规模增加了11791万人,年均1170多万人。

  “分析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就要看‘就业’。据测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可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较长时间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稳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说。一方面,就业指标是宏观经济的风向标;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向好也是扩大就业的源泉所在。胡温政府正全力以赴破解这道世界难题。

  投资拉动经济

  近日,在谈及当前经济形势时,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他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十年来,为了实现“稳增长”,胡温政府纷纷出台全面扩大内需、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批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举措,使得中国“保八”及其成功已经具备了众所公认的全球意义。

  以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为例,为了保证“稳增长”,胡温政府采取与前五年截然相反的宏观调控政策,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迅速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实施了包括总额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4万亿投资中,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约4000亿元,农村水、电、路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约15000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约15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约2100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约3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约10000亿元。4万亿投资宛如一针强心剂,为促进增长、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心和保障。

  这项刺激经济计划收到了显著成效:2009年国内经济稳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30%,全年经济实现8%以上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反弹曲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彼时胡温政府的4万亿救市计划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如今面对经济颓势,今年7月以来,各地再度陆续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从贵州的3万亿,到长沙的8000亿,再到广州的2000亿投资计划,从西部到东部沿海,被称为地方版“4万亿”的刺激计划如击鼓传花般蔓延开来。

  胡温十年的经济增长之路基本是在复制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发展模式,一是依靠高投资,二是依靠高出口。应该说,这种模式复制得相当成功,中国经济依靠投资和出口维持了十年的高增长。2002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量年均54%来自投资的贡献。“三驾马车”中,投资贡献远远大于出口和消费。

  专家指出,认识到“稳增长”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意义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只看速度,而是要在速度与其他方面实现平衡。也就是说,要稳中求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这些关系若处理不好,即便经济速度“稳”住了,也称不上是有质量的“稳增长”。“稳增长”三字,反映出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之需,而究竟如何“稳”,则意味深长。

  “保八”思路下问题重重

  “保八”--自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保证经济增长的意志被概括为这样简洁有力的两个字以后,即使政府不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这个目标,每年不低于8%的实际GDP增长率也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国内外公众和主要企业、金融机构评判中国经济形势和政府工作实绩的标杆。

  十年来,在“保八”思路指导下,CPI政策、就业政策运筹帷幄,有序布控。一方面使得中国维持了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一系列问题和隐忧也随之诞生。且不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即使滞后期较长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也从2007年第四季度起迅速升高,中国政府不得不从2008年二季度起采取紧缩政策,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爆发。很快,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政府采取了注入海量投资和贷款的措施来“保八”。2011年通货膨胀再次抬头和再次实施紧缩政策。货币超发的后续效应显现,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和房地产等资产泡沫成为宏观经济的常态。

  胡温十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收入分配不均、工资涨幅远远落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等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不均直接导致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不理想。尽管最新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已经从2011年开始,当年消费对增长的贡献达到了55.5%。然而,继续通过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并不可持续,要真正让消费驱动中国整体经济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一味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投资效率低下,不仅容易造成浪费,还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二、投资拉动需要得到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容易产生通货膨胀;三、尤为难以让人平心而对的是投资拉动往往集中在地产行业,造成中国国民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和国家财政收入过于依赖土地收入。

  此外,人口红利即将结束、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腐败蔓延、贫富分化、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等问题,在这十年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温家宝在施政报告中一再强调。“稳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一定要走出“扩大投资-投资过热-收缩投资-经济疲软-扩大投资”的重复循环,要保证这种投资是高质量的,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在短期内让经济数据提高几个百分点。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