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中央工作会议:中国命运的转折
摘要:1978年11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当天,童怀周小组在天安门广场出售他们编印的《天安门诗文选》,受到首都群众热烈欢迎。
1978年11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新闻,“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当天,童怀周小组在天安门广场出售他们编印的《天安门诗文选》,受到首都群众热烈欢迎。新华社资料图片
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是他讲话稿提纲的手迹。资料图片
1978年12月15日,持续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散会。
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在《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一书中指出,就当时的历史事实来说,中央工作会议已经为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即三中全会要确定的路线方针任务等,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都已经提了出来,并且有了解决问题的主张。
所以,在于光远看来,纪念三中全会时,不能不同时纪念中央工作会议。
原本议题未涉及冤案平反
与以前很多重要会议不同,那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没有召开预备会。
1978年11月10日,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参会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等共213人,其中,十一届一中全会选出的23名政治局委员和3名候补委员,全部通知到会。
会议一开幕,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讲话。他讲了会议要讨论的农业问题以及明后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等议题。并提出先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从明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但同时,与会者也注意到,华国锋在讲话中没有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其实,出席会议的很多人是拥护工作重点转移的。
但是,当时许多重大是非问题没有厘清,成千上万件冤案尚未平反,“两个凡是”还压在人们头上。
陈云发言扭转会议方向
大会一开始的分组讨论,就突破了原定议题。
影响最大的是,11月12日,陈云在东北组的发言《坚持有错必改的方针》,一下子扭转了会议的方向,逐渐脱离了事先设定的轨道。
陈云说,对揭批“四人帮”中遗留的影响大、涉及面广的问题,需要中央考虑和做出决定。
他列举了6个重大的的历史问题,主要是:薄一波等61人的所谓叛徒集团,他们不是叛徒;彭德怀对党的贡献很大,骨灰应该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央应该肯定“天安门事件”;中央应当在适当的会议上对康生的错误给予应有的批评。
陈云的发言被简报全文刊登后,在会上引起反响。各组在讨论时,纷纷对陈云的讲话做出强烈回应,从而把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呼声推向高潮。
胡耀邦发言要求把“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大是大非问题搞清楚;萧克发言要求为“二月逆流”平反;胡乔木就“少宣传个人,不搞新的个人崇拜”提出了建议。
此时,华国锋只有对“天安门事件”等做出明确表态后,才有可能引导会议进入经济问题的讨论。
华国锋讲话肯定“天安门事件”
11月25日,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华国锋代表政治局讲了9个问题,其中7个是重大遗留问题的平反。
肯定了“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运动;关于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错误的,相关文件全部撤销;为“二月逆流”受冤屈的同志恢复名誉,受牵连和处分的一律平反;为“薄一波等61人案件”平反;决定彭德怀的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为陶铸平反;为杨尚昆平反。
此外,对康生和谢富治的问题,“有关揭发他们的材料,可以送交中组部审理”。
对“两个凡是”做自我批评华国锋虽然在会上宣布了对几个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决定,但没有提到“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
代表们纷纷提出,大会暂不讨论经济问题,应该先讨论思想路线问题。于是,华国锋在闭幕时做了一个说明。
他说,在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讲了“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都必须维护;凡是损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须制止”。当时的意图是,在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决不能损害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后来发现,第一句话说得绝对了,第二句话确实是必须注意的,但如何制止也没有弄清楚。
华国锋说,当时对这两句话考虑得不够周全,“现在看来,不提两个‘凡是’就好了。”接着他说,在此之前,1977年2月7日的中央两报一刊还发表过一篇《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讲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两个‘凡是’的提法就更加绝对,更为不妥。”华国锋说,以上两处关于两个“凡是”的提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大家的思想,不利于实事求是地落实党的政策。
华国锋对“两个凡是”做了自我批评,并说,今后向中央请示报告的时候,文件的抬头不要写华主席、党中央,只写党中央就可以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称:这是谦虚美德,这种谦虚是非有不可的。
其实,争论并不局限于会场内。谭震林在10月份写就一篇文章,批判“两个凡是”,但《红旗》杂志拒绝发表。邓小平直接批示支持:“我看这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12月文章得以发表。
邓小平让人重新起草讲话稿
这次会议的最重要贡献,是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被后世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据于光远回忆,会议议程过了一多半的时候,胡耀邦找他谈话,主要是关于为邓小平起草在闭幕会上讲话稿的事情。
事实上,邓小平并没有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开幕式。
11月5日,作为刚刚复出不久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前往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行访问,14日回京。他预备在会议闭幕时发表讲话,主要谈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没料到短短几天内,形势大变,最后改由胡耀邦、于光远、林涧青等人重新起草讲话稿。
当时,胡耀邦是中央组织部部长,于光远是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之一。
12月2日,胡耀邦和于光远一起,到邓小平的家中讨论此事,邓小平说,“想了一下,不准备长稿子”。
把解放思想当成重大政治问题
邓小平自己写了一个讲话稿的提纲,于光远至今还保留着这份提纲。那是邓小平用铅笔写在16开的纸上,一共3页,近500字。
提纲中,第一个就是对会议的评价问题。谈话时,邓小平说,这次会议了不起,这个风气要传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解放思想,开动机器。邓小平说,写这个问题时要“讲点理论的重要”。他还说,真理标准讨论问题越看越好,越看越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前途命运问题。
另外,还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克服官僚主义、加强责任制等,一共是8个问题。
两三天之后,稿子起草好了。邓小平又找起草组谈过几次话,并重申稿子不能长篇大论,语言要少些,干净一些反倒明确。
12月13日,大会闭幕,邓小平的讲话稿经过几次修改,已经由讲8个问题改为讲4个问题: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还着重强调了改革,并提出了按劳分配。他说,搞得好的,就应该多得,就应该先富起来。
大会闭幕后又加议两天
在闭幕会上,叶剑英也做了讲话,专门讲了领导班子建设、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和解放思想问题。
其实,整个中央工作会议,在解决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和对“两个凡是”等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过程中,大家比较一致和集中的结论是,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了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了破坏。
为此,在小组讨论中,健全党内民主已成为共同话题。
元帅徐向前说,“现在党内外心有余悸的状况仍然存在,应该广开言路,让人把心里话全说出来”。
上将谭震林说,“一个领导人,如果人家讲了不同意他的话就叫反他,那还有什么民主集中制”,他建议把党的民主集中制,把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期间,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随后吴晗历史剧《海瑞罢官》也被平反。场内言论与场外民意形成良好互动。
12月13日大会闭幕后,并没有立即散会,而是又开了两天的分组会之后,12月15日才结束。
3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程中原《1976—1981年的中国》;《陈云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