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业改革开放大事记(1979年~2008年)
摘要:1979年2月15日,中央通知,决定撤销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刘澜波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王林任第一副部长、党组第二书记。1981年3月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任命李鹏为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主动退居二线,被誉为“党内开明人士”。
1979年2月15日,中央通知,决定撤销水利电力部,成立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刘澜波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王林任第一副部长、党组第二书记。1981年3月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任命李鹏为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主动退居二线,被誉为“党内开明人士”。
1979年5月,电力部召开全国电力工作会议,提出了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初步方案。5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1979]184号文批转这个方案,明确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要千方百计把电搞上去。同时明确,电力工业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的大生产,必须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管理。
1979年,电力部提出《十大水电基地开发设想》,包括黄河上游、红水河(含南盘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长江上游(含清江)、澜沧江中游,以及湘西和闽浙赣水电基地的布局,总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80年代末,有关部门又编印了《十二大水电基地》规划性文件,增加了东北和黄河中游北干流两个水电基地,规划的总装机容量为21亿千瓦。
1980年2月4日,李先念等5位副总理听取电力工作会议汇报时,就电网集中统一管理,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力争多发电多装机以及大机组试制和引进等问题作了指示,并传达了陈云同志的指示:电网要扩大,能联网的都要联网,电网要统一管理,电力部领导一定要坚持这一条。
1981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输变电工程竣工。该工程全长595千米,最大输送容量120万千瓦。1979年11月开工建设。1981年7月,线路在湖北金口跨越长江。该工程的投运加强了河南、湖北的电气联系,解决了武钢17米轧机冲击负荷供电问题。
1981年12月5日,全国第一座中央与地方集资兴建的火电厂———山东龙口电厂开工兴建。1980年,签订集资办电协议,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承担龙口电厂工程所需资金。烟台行署在全区发行股票筹资。一期工程两台10千瓦机组分别于1984年8月和12月投产。同期,还有中央与地方合资建设的闵行电厂一台125万千瓦机组,台州电厂两台125万千瓦机组。
1982年1月1日,中国电力报创刊。1983年春,《人民电业》复刊(1950年创刊、“文革”初期停刊,现刊名《中国电业》。2001年1月17日,中国电力新闻网正式开通。2008年1月1日,中国电力网络电视台新闻开播。这都是中国电力报社旗下的我国电力行业新闻媒体。
1982年3月7日,水利部与电力部合为水利电力部。此前,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钱正英任部长,李鹏为第一副部长。在此后召开的电力工作会议上,钱正英任部长提出“政企要分开”。
1982年4月,水电部根据中央精神,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部署了电力企业全面整顿工作。当时,列入国家重点企业名单的电力企业有103家,其中92家电力企业列入第一批整顿。这次企业整顿是全面的建设性整顿,水电部提出了8项整顿工作,重点是建立经济责任制。
1982年5月11日,国务院批转水电部《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为了在缺电情况下做好计划用电工作,国家出台了这项办法,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电网实行。
1983年9月,针对《中共水电部党组关于提高电力投资比重的报告》,中央领导提出,必须从电力部门一家办电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办电的积极性,这是加快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方针。同时提出要做好两篇文章:提高电力投资比重和降低工程造价。
1983年10月15日,以学习推广山东电力建设经验,加强施工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电力建设座谈会召开,强调把生产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电力发展。1982年9月24日,水电部在山东召开第一次电力建设座谈会,总结推广“三句话、一个精神”的山东电力建设经验。
1984年1月27日,元宝山—锦州—辽阳—海城输变电工程建成。1985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该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制造的第一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它的建设拉开了东北500千伏电网骨架建设的序幕。
1984年5月7日,水电部以(84)水电财字第41号文,发出颁发《关于筹集电力建设资金的暂行规定》通知。为调动各方面办电积极性,补充国家电力建设资金的不足,欢迎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事业单位投资电力工程,并可按投资比例分享用电指标。
1984年7月31日,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开工。鲁布革工程利用世界银行1454亿美元贷款,日本大成公司中标引水隧洞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并率先实行国际招标、项目管理等国际工程管理机制的工程。自此引发了“鲁布革冲击”,我国水电建设以至全国基建行业开始学习、推广鲁布革经验。
1984年10月15日,水电部在望亭发电厂召开多种经营会议,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制定了《关于电力企事业单位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多种经营若干问题的规定》。1985年12月5日,水电部在湖北丹江口召开第二次多种经营会议,形成了《水电部关于电力企(事)业发展集体经济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次年4月,劳动人事部转发了这个规定。
1984年12月3日~8日,水电部召开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会议明确,电力工业改革,当前主要目标是解决缺电。检验一切改革措施,首先要看是否有利于解决缺电。会议提出:一是打破一家办电思想,调动各方面办电积极性;二是打破大锅饭,扩大企业自主权。据此,制定并下发了《关于电力工业简政放权的规定》。
1984年12月14日,国家计委等三部门下达《关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的暂行规定》,水电部通知转发。电力工业自1980年率先实行“拨改贷”,以争取电力投资的增加。此次全部“拨改贷”,实行差别利率,电力纳入36%的最高利率行列。
1985年2月,国家计委、水电部分别转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关于利用外资、加快电力建设问题的会议纪要》的批示。中央领导几乎每天都担心电要拖经济发展的后腿,指示要突出电力建设,决策组建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1985年6月,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1988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能源部和国家计委,同意成立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并在国家计划中单列。
1985年5月23日,国务院国发[1985]72号文,批转国家经委等四部门《关于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通知,鼓励地方、部门和企业集资办电,实行“谁投资、谁用电、谁得利”的政策,并实行多种电价。次年4月,水电部印发有关集资办电部分的试行办法。
1985年5月31日,中共水电部党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根本改革电力工业体制的建议。建议提出,电力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建设资金不足,必须重点保证;改一家办电的体制为多家办电体制,希望对电力工业实行低息、低税及电价随燃料价格浮动等优惠政策。
1986年5月1日,我国集资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云南澜沧江上的漫湾水电站正式开工。该水电站装机150万千瓦,投资10亿元,由水电部和云南省合资兴建,其中,云南省出资3亿元,其余由水电部安排。1995年6月,一期工程5台机组全部建成。
1986年5月13日,李鹏副总理召集会议,听取并讨论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意见的汇报。会议决定成立由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为组长的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小组。6月25日,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小组提出“加快电力工业发展的改革方案(草案)”。
1986年11月15日,财政部、水电部发出关于对电力工业企业减免产品税归还贷款的通知。规定对电力工业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新建电厂、新增机组,在还贷期间,用新增利润、新增折旧归还贷款不足的,允许对其新增电量减免产品税。
1987年3月11日,国务院下发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发行1987年电力建设债券报告的通知。通知指出,发行电力债券是缓解严重缺电局面的一项重要措施。1987年发行电力建设债券30亿元,含有用电权。
1987年5月19日,水电部就“七五”后三年水电部直属电力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方案,向国务院提出请示。水电部是国家“七五”计划确定的七个包干部门之一。该请示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改进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加快电力建设,缓解缺电紧张局面的一项根本性措施。1988年1月1日,中央直属电力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
1987年6月30日,我国引进美国技术制造的首台亚临界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山东石横电厂投产。1988年10月,我国引进美国技术制造的首台亚临界60万千瓦机组,在安徽平圩电厂投产。1992年6月,我国引进设备及部分制造技术的首台超临界60万千瓦机组,在上海石洞口二厂投产。2004年11月,国产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1号机组,在河南沁北电厂投产。
1987年9月14日,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水电部共同召开的加快电力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李鹏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方针。
1987年9月15日,国务院颁发《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98年1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决定》。1999年3月18日,国家经贸委、公安部联合发布修改后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从发布之日起实施。原能源部1992年12月2日制定的实施细则废止。
1987年12月7日,钱正英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1987年12月4日,龙羊峡水电站第二台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入运行。至此,我国拥有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已达到1亿千瓦以上,其中,水电近3000万千瓦。这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的里程碑。
1988年1月1日,电力建设资金在全国范围开始征收。这项政策先在华东四省市试行。1987年12月21日,国务院以国发【1987】111号文,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征收电力建设资金暂行规定的通知。通知明确,对全国所有企业用电,原则上均征收电力建设资金,标准为按每度电2分钱,随电费缴纳,单立账户,专款专用。征收期至1995年12月31日,实际延长至2000年底。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煤炭部、石油部、核工业部、水电部、成立能源部。4月13日,七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总理关于各部部长的任命,任命黄毅诚为能源部部长。同年7月,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正式成立。12月2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立。
1988年12月6日,葛洲坝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运。至此,21台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2715万千瓦。葛洲坝工程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12月30日开工,后因技术问题一度停工。1974年10月20日一期工程复工。1981年1月4日大江截流,1981年12月27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91年12月27日二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工程全部竣工。葛洲坝17万千瓦机组为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大低水头轴流式发电机组。(来源:中电新闻网)
1999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发[1999]2号文,下发《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1月22日,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话会议,部署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同年4月13日,国家经贸委印发《关于加快乡(镇)电管站改革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1999年3月10日,我国首条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该线路自北京昌平500千伏变电站至房山500千伏变电站,全长825千米。1994年12月,首条22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北京安定门—河北廊坊)建成投产。
1999年5月18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关于做好电力工业政企分开改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下发。次年6月,中编办和国家经贸委又联合提出《关于调整电力行政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2000年继续推进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逐步撤销大区电业管理局和省级电力工业局。
1999年9月7日,广东沙角B电厂在深圳举行移交典礼。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成功移交的BOT(建设—经营—转让)项目。沙角B电厂1985年7月1日开工,两台35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87年4月和7月并网发电。由深能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合和电力(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兴建,合同期为10年。1999年8月1日正式移交。
1999年12月4日,四川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成为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该电站位于雅砻江上,抛物线双曲拱坝坝高240米,装机6台,总容量330万千瓦。1991年9月14日,二滩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2亿美元,工程建设体制与国际全面接轨,促进了我国水电管理体制改革。
2000年1月1日,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全国电力系统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领导小组组长陆延昌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电力系统顺利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顺利进入新千年。
2000年7月,美国出版的《财富》杂志公布了2000年度全球企业500强,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入选。在500强中列83位,在我国入选的10家企业中列第2位,在入选的全球电力企业中列第3位。在2000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最大的10家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电公司营业收入排名第1位,利润总额排名第4位。
2000年9月28日,浙江北仑发电厂二期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投产,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北仑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于1994年9月建成,二期工程3台60万千瓦1996年6月开工。两期工程动态总投资1775亿元,其中利用世行及联合融资银团贷款848亿元。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电力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当发展核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
2000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的单位组成和牵头单位,对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内容做了调整,对政企分开、竞价上网及省为实体试点范围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12月12日,朱基总理在浙江考察“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试点情况。
2000年11月8日,全国瞩目的西电东送首批工程———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等七项发输电工程全面开工。朱基总理对此批示:西电东送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部地区大开发拉开序幕,我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2001年11月23日,西电东送第二批9个项目同时开工。2002年8月20日,西电东送北通道7个项目正式开工。
2000年12月26日,天生桥至广东北郊的天广正负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运,次年6月26日双极投运。该工程全长980千米,双极输送容量180万千瓦,是20世纪我国投产的最大的直流输电项目。双极投运后使南网西电东送能力由120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
2001年1月17日,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公司系统2001年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的活动,并公布了公司党组《关于向社会公开2001年供电服务承诺的决定》,向社会公开作出供电服务八项承诺。
2001年3月12日,龙滩水电站19758亿元银团贷款协议在京签署。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国内银团贷款融资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同年7月1日,龙滩水电站正式开工。2003年11月6日截流,2006年9月30日下闸蓄水,2007年12月26日,首批3台机组正式发电。
2001年5月13日,华北电网与东北电网联网启动调试工作全部完成。华北与东北两大电网通过500千伏姜(家营)—绥(中)线联网运行,联络线全长167千米,交换的容量为60万千瓦,是我国第一次以交流方式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
2001年6月,广东省决定实行电力体制厂网分开改革。8月8日,原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一分为二,分为广电集团公司和粤电集团公司,分别负责电网和电厂的经营管理。这是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厂网分开改革。
2001年12月28日,500千伏万县变电站投运,陈家桥—长寿—万县500千伏线路全部投运。1997年3月,三峡输变电工程的第一个单项工程500千伏长万线及万县变电站正式开工。2002年5月25日,万县—龙泉500千伏线路正式与华中电网联网。一个东联三峡、华中,西接二滩、四川的川电东送中枢通道形成。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一国发[2002]5号文,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国电力体制将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直接供电的试点;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2002年4月27日,国家经贸委批准《高压电缆选用导则》等58项电力行业标准,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为强制性电力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将于2002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
2002年6月,国家经贸委批复国家电力公司,同意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华中电业管理局,这是我国最后一个跨省电业管理局被撤销,它标志着在我国多年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
2002年7月27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山西阳城电厂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该厂6×35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投运。1996年8月,山西阳城电厂一期工程设备进口合同签订,1997年1月28日,工程正式开工。该电厂是中国第一座跨省区、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的大型坑口电厂,所发电量全部送往江苏省。
2002年12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公司成立大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2003年3月20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挂牌,开始履行电力监管职能。柴松岳出任电监会主席。2003年2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电监会是我国基础产业领域首家政府监管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监管的重大转变。
2003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电力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峰谷电价、错峰用电、加强需求侧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力供应。2003年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电紧张,少数地区持续限电。全国用电量总计达到189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003年6月12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东北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2005年11月21日,南方电力市场模拟运行正式启动。
2003年7月9日,国务院电价改革方案出台。方案明确,电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方案提出,在进一步改革电力体制的基础上,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建立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
2003年9月14日,由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2002年度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结果揭晓,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171亿美元的国外营业额,首次进入百强,位居第89位,2008年首次进入50强,位列第50位,在国际市场树立了“中国水电第一品牌”的形象。
2003年11月8日,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至此,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全部组建完毕。
2003年12月16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27亿美元,成功竞标收购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大发电厂权益的奥丝电力公司50%的股权,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新的一步。
2004年6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电油运有关工作,提出“电是关键,煤是基础,运是保障。”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工作的通知》。7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华东电网公司和国家电力调度中心考察。当年全国26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电力短缺又成为突出矛盾。
2004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纲要提出,要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
2004年8月18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特许权示范风电项目——如东一期10万千瓦风电工程动工。民营企业华睿集团取得如东风电特许权项目一期10万千瓦的建设运营权,运营期为25年。江苏龙源风电公司中标如东风电特许权二期1005万千瓦项目,2005年12月开工,2007年10月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2004年9月23日,贵州至广东±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双极正式送电,国家确定的“十五”期末西电送广东新增1000万千瓦的目标提前15个月实现。
2004年9月26日,随着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30万千瓦1号机组投产发电,我国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此前于2001年年底,我国大陆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7700万千瓦,从而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位。
2004年11月23日,我国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沁北电厂1号机组投产。12月13日,第二台60万千瓦机组投运。至此,作为我国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的沁北电厂一期工程全部竣工。
2004年12月1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下发。2004年经国家批准建设的电厂容量为6000万千瓦,实际开工建设的高达15亿千瓦。当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电力建设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7月15日,9省区的32个项目被国家叫停,装机容量总计11774万千瓦。
2005年2月2日,《电力监管条例》经国务院第八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温家宝总理2月15日签发国务院第432号令,《电力监管条例》正式公布,并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电价改革方案》要求制定的。
2005年4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公布煤电价格联动实施方案。自5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2分钱。2006年6月30日,第二次煤电联动正式启动。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001174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002494元/千瓦时。
2005年6月7日,中朝水力发电公司成立50周年庆典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50年来,在中朝两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两国电力部门的不懈努力,在鸭绿江上已有4座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61万千瓦。
2005年7月1日,500千伏辛(邯郸辛安)嘉(新乡获嘉)线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华中电网与华北电网正式联网运行。此前的6月18日,西北电网与华中电网通过灵宝背靠背换流站联网成功。至此,华中电网、华北电网、西北电网通过河南电网联为一体,成为世界第一大电网。
2005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公告停止建设32个违规电站项目。首批公告停止建设的违规电站项目总容量为17114万千瓦,占需停止建设违规电站的50%。这些违规项目,存在布局不合理、用水水量不足、缺水地区取用地下水、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
2005年8月16日,南方电网南宁区域控制中心顺利完成500千伏南宁变电站、百色变电站和平果变电站(含平果可控串补站)设备远方控制和监视权的接收手续,实现了远方集中监控(遥信、遥测、遥调、遥控、遥视)目标。这标志着全国第一个500千伏电网区域控制中心正式投入试运。
2005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电网在突泉县顺利并网,形成了跨越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总长达3700千米的内蒙古220千伏统一电网。2007年11月16日,新疆220千伏电网实现联网,新疆电网成为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的区域性电网。
2005年9月26日,我国第一个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正式投运。该工程包括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的750千伏输电线路141千米,750千伏变电站两座,2003年9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
2005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越南国家电力公司共同签署《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越南国家电力公司有关向越南北部六省售电的合同》。合同明确,在现有三回110千伏线路向越南供电的基础上,将采用220千伏线路由云南向越南北部六省供电。南方电网公司作为国家授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具体执行单位,在落实“走出去”战略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2005年12月1日,国家电监会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三部规章正式施行,国家电监会2003年7月24日颁布的《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2005年12月26日,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开工建设。该电站仅次于三峡电站,为我国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600亿千瓦时。11个月之后的2006年11月26日,其上游的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
2005年12月27日,浙江半山天然气发电工程3号机组正式投产。至此,我国最大的天然气发电工程在浙江建成。该工程是“西气东输”下游最大的发电项目,安装3台39万千瓦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年耗气8亿立方米,可发电40亿千瓦时。1号燃机和2号燃机分别于2005年8月1日和11月12日投产。
2006年1月17日,国家电监会向华能大连电厂颁发全国第一张发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随后,向国家电网公司颁发首张输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电力业务市场准入许可工作全面启动。1997年9月,原电力部在北京举行《供电营业许可证》颁发仪式,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供电许可制度。
2006年3月14日,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中央企业对外正式发布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8月29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这是5大发电集团发布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此后,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南方电网等也陆续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明确,电力工业要坚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带动装备工业技术进步,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年~2020年)》。按照“积极发展核电”战略,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占全国发电装机的比例将增加到4%,达到4000万千瓦。2007年3月1日,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正式确定选用西屋联合体的AP1000方案。
2006年4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办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电力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的1011家企业提出了节能要求并建立监测系统,其中包括132家电力企业。7月26日,华能集团公司等5家电力企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2006年4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健康有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电力行业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优化发电节能和环保经济调度,加大关停小火电机组力度。5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与华能集团公司等6家电力企业签订了二氧化硫减排目标责任书。
2006年8月19日,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在山西长治开工,我国首个百万伏级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起于山西长治,经河南南阳至湖北荆门,全长约6538千米,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5688亿元,系统额定电压1000千伏,最高运行电压1100千伏,自然输送功率500万千瓦。
2006年8月22日,内蒙古托克托电厂8号机组建成移交生产。托电规划容量为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分4期建设,以500千伏输电线路接入京津塘电网。一期工程于2000年8月1日开始建设,从2003年到2006年,每年投产两台机组,至8号机组投产,一至四期工程全部建成,总装机达480万千瓦,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火电厂。
2006年11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2006年11月13日,广东台山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启动。这是继吉林炭素公司向龙华热电公司直购电试点之后,全国第二个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也是全国第一个采用“点对多点”(一个发电厂直接向多个大用户供电)模式的直购电试点。
2006年11月23日,由国家电监会主办、各大电力企业和中电联协办、中国电力报社承办的和谐电力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召开。各大电力企业负责人在《共建和谐电力倡议书》上郑重签名,中国电力报社发布了《2006年中国电力行业社会形象调查报告》。
2006年11月28日,浙江玉环电厂国产超超临界百万千瓦1号机组投产。12月4日,山东邹县电厂国产超超临界百万千瓦7号机组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11月24日,华能玉环电厂4号机组顺利投产,总容量达40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容量最大的火电厂。
2006年12月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工程1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此时,国网公司所属国能生物发电公司已有22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通过核准,其中14个已开工,装机容量约35万千瓦。农业部提出,到2010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将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能年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耗量的1%,到2020年提高到4%。
2006年12月19日,云南至广东±800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在云南楚雄开工,这是我国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该工程西起云南楚雄州禄丰县,东至广州增城市,线路全长1438千米,额定输送容量500万千瓦,计划2010年双极投运。12月21日,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工程全长约2000千米,预计2010年建成。
2006年12月20日,“大唐发电”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已在香港联交所和伦敦证交所上市的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回归A股市场。由此成为中国首家在伦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电力企业。
2006年12月27日,2007年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在我国延续了50多年的由政府直接组织召开的全国煤炭订货会结束,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由企业自主衔接资源、协商定价的新机制开始确立。
2007年1月29日,全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会议确定,今后四年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两大电网公司及30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当年全国共关停1438万千瓦,计553台,超额43%完成任务。
2007年2月10日,我国第一个超高压、长距离、大容量的500千伏海底电缆联网工程在海南开工。该工程北起广东湛江市港城变电站,穿越琼州海峡,南至海南澄迈县福山变电站,铺设海底电缆347千米,额定输送容量60万千瓦。计划于2009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2007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了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的指导思想、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同年5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7年4月5日,国家电监会发布2006年第1号、第2号专项监管报告。第1号专项监管报告是《〈购售电合同(示范文本)〉、〈并网调度协议(示范文本)〉推行情况监督检查报告》,第2号专项监管报告是《电力“三公”调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报告》。这是电监会成立来首次发布电力监管年度报告,是我国电力监管工作方式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2007年5月17日,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8月16日,2号机组投入商运。至此,一期工程建成。田湾核电站是中俄两国重大技术经济合作项目,也是目前我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2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压水堆核电机组。
2007年5月22日,由国务院和4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对外签约,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中国核电技术品牌的主体,是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工程建设和自主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研发平台。
2007年6月5日,国家电监会印发《新建发电机组进入商业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就新建(包括扩建、改建)发电机组进入商业运营的条件和程序、调试运行期上网电量的结算等进行了规范,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2007年5月30日,920万千瓦预留发电资产部分股权转让协议签字仪式举行;12月23日,647万千瓦发电资产的安全生产责任及管理权转移协议签字仪式举行。至此,两项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基本完成。厂网分开时明确,这两项发电资产权益容量预留,分别划转给重组中的辅业集团公司和国网公司。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8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15%的目标。
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节能发电调度取消了按行政计划分配发电量指标的做法,优先调度可再生和清洁发电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12月30日,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
2007年9月24日,内蒙古实现了风电100万千瓦装机目标,是我国首先达到风电装机百万的省区。9月26日,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成为我国首家风电装机突破百万千瓦企业。
2007年10月10日,三峡电站26号机组并网。该机组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的7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国产化率达到100%,标志着我国水电机组制造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峡工程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2003年如期实现蓄水、通航、首台机组发电三大目标。2008年,左右岸26台机组将全部投产。
2007年10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将节约资源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明确了节能执法主体,强化了节能法律责任,规范了工业领域的节能管理规定。
2007年11月8日,我国首台国产60万千瓦空冷脱硫机组———铜川电厂1号机组投产发电;12月12日,2号机组投产,一期工程建成。铜川电厂一期工程是国家空冷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机组主机采用直接空冷技术,同步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比常规湿冷机组节水85%以上。
2007年12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与菲律宾两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在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特许经营权拍卖会上竞标成功,获得菲律宾国家输电公司25年的特许经营权。这是首次获得境外国家级大型输电网络的特许经营权。
2007年12月11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与英国益可环境金融集团公司、德意志银行在京签署“CDM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超超临界项目碳减排条款书”。这是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第一笔超超临界购碳协议,也是二氧化碳减排出售单笔之最。
2007年12月20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输变电工程验收组完成了对长江三峡三期输变电交流工程、二次系统工程的总体验收考核及三峡—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终验。这标志着历经10年建设的三峡输变电主体工程圆满建成,实现了三峡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的目标。
2008年1月28日,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电监会联合制定的《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出台。《意见》明确规定,地(市)级电网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省级以上电网企业的电力调度人员、财务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本省(区、市)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的股权。
2008年3月8日,受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破坏的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全面恢复正常运行。1月中旬以来,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使电网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的545个县(区)、2706万用户,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内99个县、642万户受到停电影响。数十万电业职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团结战斗、顽强拼搏,夺取了抗灾保电的全面胜利。
2008年3月,人大第十一届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国家局,其主要职责是: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提出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措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8月8日,国家能源局挂牌正式运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对电力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不完全统计,四川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停运171座,10千伏及其以上线路停运2769条,累计造成40507万用电客户停电。国家电网公司及有关发电公司、地方电力企业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抢修。8月28日,江油220千伏大康变电站竣工,标志着四川受损电力设施原地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即将转入规划重建阶段。
2008年7月16日,国内首个“燃煤发电厂捕集二氧化碳试验示范工程项目”,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投运。该项目2007年12月26日开工,是根据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签署的《关于洁净煤发电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等技术研究的合作框架》协议建设的。
2008年8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提高火电企业上网电价的通知。全国火电上网电价平均提高2分钱,销售电价暂不作调整。自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17分钱。这是为了缓解今年以来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给火电企业带来的亏损和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而采取的措施。
2008年9月17日,奥运会和残奥会保电圆满成功。在16天的奥运会和12天的残奥会期间,以北京为主的数十个比赛场馆及重要附属设施供电无一异常。电力系统建立三级保电指挥体系,落实电网建设及安全生产方案,完善比赛场馆供电保障措施,对电力设施进行有效防护。仅电网公司就有16万员工投入保电工作,16家网省公司调集3000多名骨干力量支援北京保电。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精神,2008年国家将投资4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网和城网改造。11月14日,总额273亿元的中央投资项目落户国家电网公司。未来两年内国网公司计划推动总额116万亿元的电网建设投资。同日,南方电网也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新增投资600亿元。2008年年底,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座核电站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300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