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条件成为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先行区
摘要:未来5~10年,是我国依托城镇化,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海南来说,如何把握这个历史机遇,成为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先行区?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再次认真学习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报告中提出,海南“背靠13亿国人的消费大市场”、“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国内消费升级给海南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全局才能明确区域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这里,我提出4个问题与大家讨论。
未来5~10年,是我国依托城镇化,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
对海南来说,如何把握这个历史机遇,成为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先行区?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再次认真学习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报告中提出,海南“背靠13亿国人的消费大市场”、“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国内消费升级给海南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全局才能明确区域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这里,我提出4个问题与大家讨论。
一、着力解决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突出矛盾
如何客观把握海南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这对转型发展的实践很重要。两年前,我曾提出,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消费供给不相适应是海南经济生活面临着的突出矛盾。
从现实看,全国对海南的需求的确是快速增长。例如,1988年海南接待过夜境内外游客仅为118万,到2011年就突破3000万;尤其是近几年,游客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4760万人天次,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7680万人天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国人的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环境、教育、医疗等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从目前海南消费供给的情况看,有3个问题需要讨论。
1.现代服务消费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2010年,海南传统服务业比重为44.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25%)近5个百分点;海南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为55.16%,低于全国(59.57%)近5个百分点,尚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另外,2011年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与广东(4.8%)、湖南(5.2%)、云南(6.1%)、上海(10%)仍有很大的差距。
2.消费总量低。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41%,低于海南GDP占全国0.53%的水平。
3.消费服务相对滞后。从金融服务来看,近一、两年有明显变化。从数字看,海南资金净流出量2008年达到212.9亿元,到2011年前11个月,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资金实现净流入65.3亿元。但相比于其他地区,海南金融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2011年,海南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9.16%,低于全国(12.18%)的平均水平,与北京(17.92%)、天津(14.49%)、江苏(12.48%)、上海(20.44%)、广东(12.10%)等发达省市的差距更大。
近两年,海南的消费服务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矛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多个场合有人对我说“宰客”的事,借以表达对海南的消费服务环境的不满意。尽管我和他们讲,我在海南生活25年没有遇到过“被宰”的事,但客观说,我们的消费服务在多方面的确不尽人意。
我的看法是,能否着力解决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突出矛盾,首先在于能否客观分析它是不是一个突出矛盾,这是一个大前提。
二、抓住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尽快实现重点突破
当前,全国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正处在历史拐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处在很关键的时期。抓住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努力争取在几个重大问题上实现突破,对下一步的国际旅游岛建设至关重要。
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5~10年我国转型发展的大战略,这也是海南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我很赞成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只有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作为一个大城市来布局,才能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从数字分析来看,的确如此。2011年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的GDP为710万元,广东省为2929万元,江苏省为4737万元,分别相当于海南的4.1倍和6.7倍。如果我们抓住机遇,通过全岛一盘棋来盘活海南土地资源,假设到2015年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达到广东现有水平的50%,那么海南3.54万平方公里创造的GDP总量将达到5184.3亿元,相当于2011年全省GDP总量的2.06倍;假设到2015年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达到江苏的50%,那么海南3.54万平方公里创造的GDP总量将达到8384.5亿元,相当于2011年全省GDP总量的3.33倍。这是海南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
表: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比较(2011年)
面积(万平方公里) | 地均GDP(万元/平方公里 | 与海南比较 | |
广东 | 17.98 | 2929 | 4.1倍 |
江苏 | 10.26 | 4737 | 6.7倍 |
海南 | 3.54 | 710 |
表: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预测
地均GDP达到广东省50% | 地均GDP达到江苏省50% | |
地均GDP(万元/平方公里) | 1465.5 | 2368.5 |
GDP(亿元) | 5184.3 | 8384.5 |
相当于2011年GDP(倍) | 2.06 | 3.33 |
综合来看,海南最有条件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转型与发展的先行区。当前,有3件事很重要:第一,抓住全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争取成为国家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省。第二,抓紧制订全省城镇化行动规划。争取在明年国家出台全国城镇化规划的时候,我省能够出台全省城镇化的行动规划。第三,支持海口、三亚先行先试。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完善省直管市县体制,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支持海口、三亚等地先行先试、做优做强,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前不久,我院协助海口市政府形成了《以城镇化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海口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我听说,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对这个方案评价不错,并提出争取海口成为全国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尽快把这件事做起来,将对全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page]2003年我院受三亚市委托,提出“以市联县”——建立以三亚为中心,包括陵水、乐东、保亭三个县的旅游经济区方案。当时三亚的于迅书记、陈辞市长对这件事很重视,认为把这件事做起来,对三亚、对三个县、对全省都很重要。以地价为例,当时三亚土地价格和陵水有5~10倍左右的价差,如果能形成统一的经济区,差距有可能缩小到2~3倍。如果一半返还当地,将远高于当地土地出让的实际收入。后来因为多种因素,这个方案被搁置了。在目前的情况下,海南能否把握发展机遇、解放思想、统筹全局,以海口、三亚为重点调整行政区划格局,从而实现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新突破,对于海南未来10年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2.免税购物的重大突破。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家给海南一个大政策、大目标,这就是“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据此,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更加开放优惠的免税购物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商业企业,加快建设国际购物中心”。我理解,“国际购物中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吸引中外旅游消费者的重点所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第一,什么是“国际购物中心”?我想,大概就是香港的样子,形成以免税购物为突出特点的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区域。第二,什么时候建成“国际购物中心”?国务院文件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要求,我理解这也包括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购物中心的要求。第三,到2020年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是我省发展的重大课题、重大目标、重大政策、重大实践。目前,我省在免税购物上先行一步、有所突破,但政策的吸引力还不够。与“国际购物中心”的建设目标还有相当大差距。
我国正处在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是最为重要的战略,不仅是短期政策,也是中长期政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在免税购物政策上有大的突破,对于坚定国际旅游岛建设信心,吸引各方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施2年来,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受政策的局限,海南游客的消费水平还是很低。目前游客的人均购物消费为200元左右,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平均水平为500元。去香港的内地游客数量仅相当于海南的78%,但免税购物销售额是海南的50倍。去香港的内地旅游者不少是冲着免税购物、尤其是奢侈品去的。
表:海南与香港免税购物消费比较
地区 | 内地游客数量 | 免税购物销售额 |
香港 | 2300万人 | 809亿元 |
海南 | 2920万人 | 18亿元 |
香港相当于海南 | 78% | 50倍 |
注:据海口海关统计,离岛免税正式实施1年来,即2011年4月~2012年4月海南免税销售总额达到18亿元,香港为2010年数据。
要建成“国际购物中心”,免税购物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突破。第一,服务于全国消费主导转型的全局,尽快争取免税购物政策的进一步突破。第二,抓紧制订建设国际购物中心的行动方案。从而使各方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明确的预期,了解海南国际购物中心的行动目标。第三,争取与香港合作。这既对稳定香港有积极意义,又会对海南国际购物中心建设的突破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三、加大文化、教育、医疗的投资与市场开放
由于多种因素,尽管这些年海南在文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说差距仍然很大。这就需要在继续加大基础领域、重点项目投资的同时,加大文化、教育、医疗方面的市场开放力度。
客观讲,海南吸引消费者并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第一,生态环境优势,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始终形成独特优势,十分重要。第二,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的发展。应当说,目前海南的文化、教育、医疗发展仍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软肋”,是制约海南发展的突出“弱项”。差距就是潜力。在这方面海南无论是投资还是市场开放都有巨大的空间。
1.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到2015年,如果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湖南2011年的水平,也就是5%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71.5亿元(预期GDP3430亿元×5%)。到2020年,如果海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云南2011年的水平,也就是6%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14亿元(预期GDP6900亿元×6%)。我省作为旅游大省,文化产业投资需求巨大,文化市场开放的空间巨大。
2.加大教育投入。我在省委研究室和省体改办工作过几年。回过头来看,作为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在教育方面提出的建议较少。1988年我们提出了关于加快海南大学发展的18条意见,并以省委文件下发。现在来看也比较开放,可惜24年后,其中有的政策思路还尚未落实。虽然这些年海南的教育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海南的教育发展还有明显差距,这同时也给未来的教育发展留下更大的投资空间。如果以2010年教育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为基数,假设未来5年教育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至少应达到25%(高于过去6年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到2015年将达到76.3亿元;以2015年76.3亿元为基数,假定未来5年教育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0%(低于过去5年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190亿元。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市场的开放,在于以政府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应当说,海南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市场都有一个改革开放突破的问题。
3.加大医疗投入。25年前,我刚到海南时看到医院的条件很落后。这些年变化很大,但与广东、北京等地区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应当说差距还是很大的。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在海南25年,只是7年前在省的一个重点医院做过一个瘤子的小手术,当时请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赖大夫来做,当他走进医院的手术室,马上说手术室尚未达到内地一般县级医院的水平,不是一个无菌的手术室,这个手术他不能做。由于我当时已做了麻醉,在劝说下他勉强做了这个手术。再讲一个例子,6年前东北大学王宛山副校长提前两天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在一个地方休息骑自行车不慎摔伤,被送到一个市医院。这个医院上下很重视,做了CT检查,检查的结论是没有骨折。参加论坛的当天,王宛山副校长感到很疼痛,我劝他连夜回去。他半夜下飞机直接到沈阳医科大学,医生看了他带回的CT片,当即诊断为骨折,第二天就做了手术。此后,他一再对我讲,“老迟,有病一定要回来看,可不要太相信你们那里的医生”。尽管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每每想起总令人深思。我们有了硬件设施,怎么把“软件”搞上去,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一辈子工作生活在海南,衷心希望海南的医疗条件尽快有大的改变。解放军301医院海南分院落户三亚后,海南百姓不出岛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我听到北京的朋友讲,有了301分院,把老人放到附近居住心里放心,都准备在三亚买房。301海南分院的落户,对海南的投资消费需求产生了多方面的效应。客观讲,这几年海南的医疗条件有明显提高。未来5~10年,在医疗消费的拉动下,相信会有更快的发展。
未来10年,海南医疗旅游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假设到2020年每年来海南旅游的5000万人中,有1/10消费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服务,以每人5000元计算,每年将有250亿元的消费总额。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加大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地区的水平,这对于带动海南旅游房地产、旅游消费、养老产业、投资等将产生重要影响。
表:2010年海南与全国及部分发达地区主要卫生指标对比情况
海南 | 全国 | 广东 | 上海 | 北京 | |
三级医院占医院总数比重(%) | 3.2 | 6.1 | 7.26 | 11.4 | 9.4 |
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比重(%) | 12.8 | 33.8 | 28.86 | 40.5 | 48.89 |
每千人拥有医院机构床位(张) | 2.90 | 3.56 | 3.52 | 7.44 | 7.35 |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1.61 | 1.79 | 2.05 | 3.75 | 5.24 |
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 1.82 | 1.52 | 1.97 | 3.96 | 5.34 |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page]
四、创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从经济方面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海南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微型企业提高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高度”。为什么要提到“战略高度”?我理解:第一,发展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建设的主体是中小企业。第二,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未来吸引投资主体是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第三,要保持经济的活力,形成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局面,主要靠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创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除了相关政策支持外,还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政府自身改革与办事效率。举个例子,1988~1989年,海南省政府颁布一个“30条”,提出“凡是在海南登记注册的企业享有进出口权”。就这一项政策,1989年就吸引了上万家企业来海南登记注册。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海南在吸引社会投资、改善投资环境上,还有很大的政策和体制空间。
我从1987年12月从北京来海南,将近25个年头了。这25年来,目睹了海南发展的巨大变化。记得1987年刚到海南的一个晚上,安排我住了一个8人间的宿舍,别人打牌我整夜没办法睡觉。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空调,很多晚上光着膀子写材料。这些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变化就更大些。2006年,海南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左右,到2011年达到82%左右,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发展很快。尽管如此,还是跟全国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25年对我来说,有两个很大的压力:
第一,海南建省办特区25年人均GDP离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有人对我说,如果海南不建省仍归广东,情况会比现在要好。我虽不同意这个看法,却始终感到这是一个压力。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办特区,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一是3~5年赶上全国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目标在1992年前后达到了;5~8年赶上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到现在,我省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82%多一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多一点,农村居民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左右。到目前为止,海南人均GDP离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二是10~15年GDP赶上东南亚发达地区的水平。这个目标差距就更大了。有人问我,你是搞研究的,20多年过去了,海南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你说海南建省办特区是对了还是错了。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又不能不由此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正是这个“压力”,逼迫我要痴心热土,继续为海南的改革发展尽心尽力。
第二,也有人提出如果给海南的政策放到别的省,例如广东,是否有不同的效果。有人对我说,“老迟,你不断给海南出主意、要政策,你说这些年海南哪一个大的政策用好了?”当然,这种说法不是很客观,我也不赞成,但却给我一个很大的压力。实事求是讲,我们的确有一个政策的执行能力问题。25年来,某些重要的政策为什么未能落实,我们应当对此深刻地思考。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2015年初步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20年基本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从现在起,离实现第一步目标只有3年的时间,离实现第二步目标也只有8年时间,能不能按期实现,对我们是一个大的挑战、大的压力。
出路何在?我认为重要的在于落实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两条:第一,坚持绿色崛起。“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发展变化的态势,按照中央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为,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走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企盼”。海南要形成鲜明特色、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需要坚持走绿色崛起之路。这是方向,是目标,也是我们的担当、我们的责任。第二,开放改革的突破。“我们必须深入解放思想,以敢闯敢试的担当,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开放改革的创造力、执行力,努力创造体制机制的新优势,拓宽开放发展的新空间”。
我在海南25年,深感这里的生存条件很好,但惰性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开放改革的突破,没有不断创新的动力,难以不断形成发展的新态势。我相信,按照省第六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敢闯敢试的担当,完全可以形成新突破、新亮点。这对于海南的绿色崛起、对于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于加快海南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