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生态文明 生态总论

绿回汀江——来自“走转改”一线的报告

2012-10-01 16:09 求是

摘要:位于闽西山区的长汀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块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瞿秋白同志牺牲的地方,新中国十大元帅九个在这里战斗过,全县仅在册烈士就有6000多名。

  位于闽西山区的长汀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块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瞿秋白同志牺牲的地方,新中国十大元帅九个在这里战斗过,全县仅在册烈士就有6000多名。

  上世纪80年代,长汀曾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并列为我国三大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面积的31.5%。数十年来,特别是近十余年来,长汀人坚持不懈治山治水,终于唤回春风,圆了绿梦。今年元旦前后,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批示,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提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

  前不久,我们和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到长汀进行调研。行走在那些曾是火焰山、泥石流的青山绿水之间,我们始终被长汀人再造国土的壮举深深感动着。眺望遍布红色砂石、正在治理中的山山岭岭,我们对“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治山精神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体验。

  山 河 惊 变

  历史上的汀江流域,山岭葱茏、土地肥沃、舟楫便利。一代代躲避战乱的北方民众在此驻足、繁衍、生息。长汀因此被称为客家首府,汀江被称为客家人的母亲河。然而岁月沧桑。百多年来,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战争在这里进行,山地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口剧增,经常性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连年加剧。

  上世纪40年代,福建省研究院学者对长汀河田地区水土流失的可怕景象做过具体而传神的描述:“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 ……密布的切沟,穿透到每一个角落,把整个的山面支离碎割……在那儿,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他悲观地预言:“数十年后,溪岸沙丘将无限制地扩展,河田也将随着楼兰而变成废墟。”

  然而预言终归是预言。70年后,当我们走进这片曾经“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土地时,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我们参观了建立在极强度水土流失区、占地1818亩的河田世纪生态林,南坑2300亩银杏种植基地,三洲万亩杨梅场,考察了刘源河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点、韩坊崩岗治理示范点,最后,登上了河田最高峰乌石岽。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只见生态林林草丰茂,经济林规模成片,块块农田镶嵌其中,绿色波涛连绵不断,从脚下向远处奔腾,覆盖了四周的山山岭岭。

  在座谈、走访中我们得知,2000年至今的十余年里,长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80%。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在75%—91%之间,径流含沙量下降到每立方米0.17千克,动植物群落也向多样性、稳定性演替。与此同时,林果业、养殖业已经崛起,农民纯收入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

  圆 梦 之 路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推进并取得成效,是一届一届省市县领导关怀推动的结果,是一代一代干部、群众、科技人员汗水心血共同浇灌的结果。

  一、两大治理阶段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但由于政策不稳定,资金短缺,治治停停毁毁,始终成不了大气候。

  大规模治理序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开。福建省将河田极强度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作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重点,组织林业、水保、水利、农业等八部门,在长汀河田开展大规模攻坚战。1985年至1999年,共治理水土流失45万亩,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

  本世纪初至今的十余年是治理工作全面推进阶段。从2000年开始,福建省将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政府每年拨发1000万元、龙岩市配套190万元,用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带领人民打响了新世纪治理水土流失的攻坚战。

  二、三大政策措施

  在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动员群众的同时,长汀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凝聚民心、调动民力的政策措施。

  1.封禁与疏导相结合。长汀的水土流失是烧出来的。长汀在治理工作中紧紧牵住“封禁”这一牛鼻子,2000年6月颁布了严格的《封山育林令》,改半封山为大面积的全封山,禁止砍烧柴草,禁止利用阔叶林地进行香菇生产,整治规范稀土矿点采石场,为大自然创造自我修复的条件。同时,对停止烧柴的农户进行燃煤补贴,对建沼气池的农户进行建池补贴,转移山区劳动力5万余人发展针织、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生活用能对植被的破坏,解决了农民因“封禁”而减少的林木收入。

  2.谁治理谁受益。长汀制定了《关于水土流失开发性治理的若干政策规定》,内容涉及山林经营权流转、基础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的优惠。例如,山林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每亩租金控制在28元以下;在治理项目区种果的每亩给予种苗、肥料补助300元,建水池每个补150元,管理房、生活房免交各种费用;项目区道路由政府统一组织施工,免费供业主使用等。在这些政策激励下,不仅水土流失区群众纷纷承包山地造林种果,干部职工和一些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把资金转投荒山。厦门银杏树王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在水土流失区高标准开发2300亩银杏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

  3.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长汀依照水土流失程度,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全县项目库。同时制定全方位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资金补助标准、实施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间、质量要求、验收标准。县直机关干部的万亩干部示范果场,团县委的“青年生态林场”、“青年世纪林”,县林业局干部职工用股份制形式建立的近万亩杨梅基地,成为优质项目,在全县发挥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三、五大治理技术

  山地植被退化依循“乔木—灌木—草地—裸地”的顺序。在修复中强度水土流失山地的过程中,长汀人逆植被退化顺序,搞草灌先行,以草促灌,以灌促乔。在这种“反弹琵琶”治山理念的指导下,长汀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1.“小穴播草”。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陡坡地上,高密度地挖小穴种草,可以促进陡坡地植被快速恢复。

  2.“马尾松施肥”。既促进马尾松生长,更促进松下草灌的生长,使草灌乔在修复植被中的作用相得益彰。

  3.“秋大豆春种”。春天在幼龄果园中套种秋大豆。豆叶覆盖果园可以减少降雨对土地的侵蚀、降低地表温度,豆叶压埋可以作为绿肥,有利于幼龄果树成活。

  4.“等高草灌带”。在降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体坡越长,水土流失强度越高。长汀人通过挖水平沟的方式截长坡为短坡,沟内种植草灌,有效地消减了径流的冲刷力,拦截了坡面泥沙,促进水分及有机物质的沉积,涵养了植被。

  5.“草牧沼果”。在村庄周围荒山的治理中,长汀人把种草、畜禽喂养、沼气生产、果木养护结合起来。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沼气原料,沼渣沼液又可以作为林木肥料。这样,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植被保护形成有机循环,最终达到治理水土流失、增加农户收入的双重功效。

  再 创 辉 煌

  马克思曾说过,“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没有土地,人类便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劳动便没有赖以开展的自然基础。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很低,特别是水土流失十分严峻,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县有646个。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以此观之,水土流失治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兴旺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长汀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活动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为我国大范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如下启示:

  1.要有一支不求“功在我任”的干部队伍。植树造林的功效具有滞后性。长汀治理水土流失从种草种灌木开始,周期更长。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有这样一批干部,他们情系红色土地,心系群众长远利益,能够超越“功在我任”的狭隘政绩意识,甘愿把自己的政绩化作无言的绿树青山。扭转中华大地水土流失的严峻态势,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干部。

  2.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科技含量高,需要持续不断的人、财、物投入,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党委政府数十年来出色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方面真正做到了以政府为主体。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区大部分是贫困地区,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3.要调动、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力量。长汀县委县政府在调动和保护群众积极性方面做了十分出色的工作。长汀人民不仅每年折工50余万人次,将省市投入的资金化作了绿色植被,而且直接投入资金承包治理荒山,2000年以来累计数千万元。然而,在治理过程中,“山绿了,但没有经济效益”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使群众的热情持续下去,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研究。

  4.要坚持科学探索精神和因地制宜的态度。治理水土流失没有固定的模式。宜草还是宜树,应该实事求是、因地施策。长汀人没有把植树造林绝对化,而是宜树则树,宜草则草。他们在治理过程中始终与福建省高等院校及农林科研院所牵手合作,2003年成立了水土保持博士工作站,为科研成果的快速应用创造了条件。长汀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探索的精神是提高治理水平的前提,因地制宜的态度是提高治理成效的关键。

  5.要处理好中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水土流失治理必须立足于长远的生态效益,但没有中短期利益,长远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因为政府的资金和群众的积累都很有限。长汀人在确保生态效益方面毫不含糊,该封的山就封,该禁的生产活动就禁。同时,他们不忘民生,把生态治理同发展水保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这种以短养长的路子,保证了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目前,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重要节点上。一方面,阶段性成就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的斗志;一方面,未来的路途依然崎岖不平。48万亩有待治理的区域大部分都处在远山、陡坡、深沟,道路未通,治理难度更大;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存在着反弹的可能。但我们坚信,只要长汀人民继续发扬当年闹红色革命的精神进行绿色革命、生态革命,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成就新的辉煌。

  (执笔:苗苏菲)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