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2012-10-01 15:52 求是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10年,也是科技改革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的10年。十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10年,也是科技改革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的10年。十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提出“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党推动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

  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发展科学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先后作出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党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为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初步确立了自主发展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方向。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发展科学技术重新摆上国家发展整体战略格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为新时期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党把握全球化趋势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球化新趋势,强调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把科技进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作出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

  回顾以往的发展历程,我国科技发展之所以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为指导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经验。

  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进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在新中国成立100年前后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坚持大幅度提升科技实力,发挥科技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部分领域形成局部优势。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发表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数排世界第七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内需增长、节能环保、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中,科技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意见》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了更加全面的部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为我国新时期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典范,创新了研发组织和管理监督模式,推动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不仅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重要产品和装备空白,而且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强调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出了以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部署。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惠及亿万人民。十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聚焦民生领域的科技需求,推动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需求、惠及人民需要。“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下潜到7000米海底进行作业,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获批生产,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万米科学钻探钻机问世,攻克一批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营造以我为主、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创新文化。科技外交不断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提升了主动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目前,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加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在重点国别和重点领域开展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合作项目,中美、中欧等科技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吸引外国高新技术企业来华投资创业,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数量稳步增长。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形成千军万马共同创新的科技发展新局面。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实施了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国家计划,不断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逐步壮大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同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奋发有为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促进人才发展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发展尤其是青年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同时,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建设和改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三、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塑造均衡、协调、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大趋势,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日渐加快,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时期,原有的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亟须改进、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亟须破解。加快建立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科技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科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宏观统筹薄弱,资源分散重复封闭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同时,我国的原始创新水平还不够高,应对产业变革、引领技术潮流的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在制约我国科技的健康持续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大力促进惠及民生的科技工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二是针对制约科技发展和支撑引领作用发挥的重点问题加大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的力度。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协同创新,深化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把深化改革贯穿到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和环境建设,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条件和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条件建设和开放共享,增强基层科技发展和服务能力。扩大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