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志士陈清泰
摘要:在清华大学留校任教7年后,陈清泰到了专业更对口的二汽工作,从技术员做起直至升任总工程师。技术专才已属难得,陈清泰又华丽转身为企业“一把手”,并于1988年获评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1992年后,陈清泰进入仕途,任国家经贸办及经贸委副主任,时年经贸委以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为重点,陈清泰经历了国企改革的种种壮烈和曲折。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积淀后,陈清泰回归到他最喜欢的研究领域。
在记者看来,陈清泰有些传奇色彩,因为他在不同领域都能游刃有余。
在清华大学留校任教7年后,陈清泰到了专业更对口的二汽工作,从技术员做起直至升任总工程师。技术专才已属难得,陈清泰又华丽转身为企业“一把手”,并于1988年获评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1992年后,陈清泰进入仕途,任国家经贸办及经贸委副主任,时年经贸委以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为重点,陈清泰经历了国企改革的种种壮烈和曲折。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积淀后,陈清泰回归到他最喜欢的研究领域。1998年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2003年担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尽心尽责为国家大政方针献计出力。不管岗位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陈清泰对国企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孜孜不倦地追问。
约访陈清泰的过程很漫长,因为他一直频繁出差。当记者终于坐在他的对面开始讨教国企改革的诸多难点时,丝毫感觉不出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开篇伊始,陈清泰就强调国企改革是很敏感的话题,也是很专业的课题。国企改革深刻意义,就是塑造市场主体、解放生产力。在今天,这依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国企改革任务还未完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指导方针完全正确,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能半途而废。
与陈清泰交谈如同遇到一位武林高手,不管记者如何出招总能轻易化于无形。在陈清泰心中,他向往的是社会和谐,思考的是国家大局,所以,有关国企议论的那些问题他都要自己思虑良久。陈清泰并不多言,语气平和却一针见血,谈到公众对国企的不满,他轻声表示,“垄断的低效率反映在社会,而垄断企业的收益则是丰厚的,这就招来社会的非议。但这不能责怪企业,垄断地位是政府给的,企业追求本身利益无可厚非。”当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企业入围世界财富500强的数量不断上升时,陈清泰冷静如昔,“一些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国外公司是由于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市场作用下越做越大。就是说它的‘大’是‘强’的外在表现;而一些中国企业,依靠国家经济总量大,用合并同类项的办法把企业做得很大,但缺乏优秀的内涵,结果是大而不强。关键的是不能让企业在政府营造的温室中成长,只有在国内外市场充分竞争中才能做强。”
让陈清泰颇感忧虑的是,国企下一步改革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难度在于改革需要被改革者来推动。陈清泰犹记得1992年听闻小平同志关于破除“姓资姓社”时奔走相告的喜悦;20年后,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刻,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他一门心思希望推动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现在已经有了较好的思想理论准备,“只要把话说到家,决心下到位,这事也就干了。”对于未来,陈清泰依然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