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推动辽宁全面振兴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辽宁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逐步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努力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了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取得了全面振兴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打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走出了一条富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质量型发展道路。十年间,辽宁跃上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总量位次前移三个大的台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辽宁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逐步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努力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了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取得了全面振兴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打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走出了一条富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质量型发展道路。十年间,辽宁跃上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增速持续超过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总量位次前移三个大的台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所以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党对振兴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第一,抢抓一个机遇,就是抓住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机遇,是一个地区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十年来,辽宁始终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牢牢抓住用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扩大沿海开放等历史机遇,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翻了两番多,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7%,增长6倍,老工业基地实现了从振兴起步到迈上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向着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更高目标不断前进。
第二,明确一个导向,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体制创新。全面推进以消除制度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深化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步伐,进一步破除了制约辽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碍,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十年来,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实现联合重组,民营经济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3%。
第三,把握一条主线,就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穿发展振兴的始终。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积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切实优化投资结构,逐步形成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推进了三次产业的协同带动。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十年增加近15倍。坚定不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逐步构建了物质资源、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的转变。
第四,突出一个根本,就是突出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增加收入作为最核心的民生,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十年分别增长2.5倍和2.2倍;把稳定就业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十年累计就业再就业112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1.1个百分点;把社会保障作为最普遍的民生,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十年解决困难群众住房90.5万户;把扶贫脱困作为最紧迫的民生,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五,坚持一个方法,就是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科学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既坚持当前发展目标,立足省情做大经济规模,又统筹长远目标,为更长时期、更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既坚持发展经济,又注重改善民生,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既坚持优化投资结构,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又强化内生增长,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的技术和知识含量;既坚持增量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又通过创新优化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相统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