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信息库欢迎您!
首页 文章 政治体制 行政体制

“走转改”:寻求理论宣传工作的源头活水

2012-09-01 11:57 求是

摘要:“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写出了许多反映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好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写出了许多反映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好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理论宣传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发挥着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发展社会主流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满足人民理论需求的重要作用。理论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发扬成绩、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走转改”活动是新形势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新载体

  理论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多种途径,新的实践发展对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走转改”活动是新形势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新方式。

  从丰富深刻的社会实践中寻找理论创新的源泉。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事业蓬勃发展,理论创新不断深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崭新实践,为理论宣传工作赋予了生机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实践证明,凡是立足社会发展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其成果就有内涵、有分量、有作用。“走转改”活动把感知实践的重心落到基层,把了解民意的重点放在基层,把理论服务的主体定位基层。深入基层才能走进社会生活,才能转作风、改文风,这正是“走转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走转改”活动还是改变一些理论宣传工作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现象的一剂良方。有的理论宣传工作者沉湎于“本本”之中,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缺乏应有的关注和了解;有的仅仅依靠第二手材料间接地接触实际情况,缺乏切身的真实感受。理论宣传工作远离实践的土壤,必然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难以发挥引领实践、引领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这就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要走向社会、深入实践,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出发,确定理论研究课题,从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中概括出理论结论,把理论创新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上。

  从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中充实理论宣传的成果。走进基层、走进实践有一个怎样走的问题,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是深入调查、多方考察,决定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走转改”活动倡导理论宣传工作者在走基层中做到身入、深入、心入,从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中感获认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为获取信息、收集材料带来了极大便利,但面对面、心贴心、话接话的实地调查研究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上下足功夫、用足时间,使理论宣传的成果更加丰满和深刻。

  从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中明确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责任。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质上就是理论与群众相统一。理论宣传工作者首先要解决“为了谁、服务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理论宣传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观念。“走转改”活动促使理论宣传工作者接近群众、真心交流、亲身体验,真正了解广大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使理论宣传工作思人民群众之所需,想人民群众之所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社会热点,把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担当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但也有一些同志,长期生活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与群众的心理隔阂了,感情疏远了,研究的问题、表达的方式愈益“阳春白雪”。当代中国社会变革面临着许多问题,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需要解决许多难题,只有走下去、沉下去,置身于群众之中,才能察民情、知民意、晓民利,开掘理论宣传的源头活水。

  从新鲜活泼的大众语言中汲取理论宣传的营养。理论著作、理论文章、理论观点要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有一个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的任务。“走转改”活动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改进文风,使我们的理论宣传富有成效。当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大声疾呼反对党八股,批评某些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他率先垂范,一扫八股之风,为我们树立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锐气的典范,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表达了群众的心愿和深刻的道理。今天,群众的文化水平、欣赏能力在提高,满足精神需求的渠道在增多,迫切要求我们的理论宣传说服人、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入眼入耳入心,多用群众看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多运用新兴媒体传播手段,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走转改”中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并充分发挥其巨大威力,形成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开展“走转改”活动,就是要得其实质、得其底蕴,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动理论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

  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理论的根本作用在于指导实践,指导实践的前提是符合客观实际。有的理论之所以不能指导实践,或者对实践造成误导,就是因为这些理论脱离国情、远离实际,这与理论研究者对国情、对实际不甚了解、若明若暗有直接关系。通过“走转改”活动,加深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了解,加强对现实问题和矛盾现状的认识,有助于把理论分析、阐释和宣传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据,抓住焦点、解读热点,从而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用科学正确的理论促进实践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理论只有被广大党员和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巨大的实践威力。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宣传、理论学习,让科学理论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掌握群众、群众掌握理论的程度,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力量,在于理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宣传工作者开展“走转改”活动,既是转换视角,自下而上观察体验理论在基层和群众中吸引、取信、说服的过程,也是认真查找一些理论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症结的过程。通过“走转改”活动,发现差距,看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激励理论宣传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

  增强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们党从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一个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丰富的创新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扎实的实践基础。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贡献,阐释好宣传好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理论宣传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寻找理论的民族之根、群众之根,培育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破除“中不如西”的心理习惯,改变“言必称西方”的话语定势,用中国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目标要求。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必将成为“中国理论话语”的向导。

  (执笔:常光民 颜晓峰 杨绍华)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