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中国1989年那场三角债风波
摘要:讨债大军,职工下岗,农民工返乡潮,易货贸易博览会,当这些熟悉的字样映入眼帘的时候,人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产生的背后其实是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三角债问题。
讨债大军,职工下岗,农民工返乡潮,易货贸易博览会,当这些熟悉的字样映入眼帘的时候,人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产生的背后其实是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三角债问题。
最近,三角债蔓延的问题,再次映入人们眼帘。工信部针对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的三角债问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摸底工作。得出的结果是,三角债问题有进一步蔓延扩大的风险,机械制造、煤炭、钢铁行业的企业债务问题较为突出。
中国第一次接触三角债这个名词,还是在1989年,也就是汉城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二个年头。当时中国的物价飞涨,国内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中央高层迫不得已出台了严厉的紧缩政策,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收缩,利率迅速被提高,如此大力的紧缩措施直接导致了经济的硬着陆。几乎在一夜之间,热销的商品变得无人问津,中国经济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严重的一次寒冬。商品的大量滞销,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滑,现金流严重萎缩,企业资金链条走在崩溃的边缘。由于整体经济层面的流动性非常匮乏,企业大量应收帐款无法收回,这又导致企业无钱支付已经到期的应付帐款。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几近崩溃,谁也不信任谁。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怕还了钱以后别人不还他怎么办,索性也就不还。
这种情况当时在东北三省非常严重,有些曾经创造过辉煌成绩的东北老工业企业,甚至出现了无米下锅的惨状。而赊销行为更是成为奢望,煤炭堆积如山但不敢发怕钱收不回来,用煤大户的钢厂同样不敢向电缆厂发货,整个产业链库存高企,只见货不见钱,企业生产动力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职工工资发不出来,职工的生产生活非常困难。这就催生了中国的另一个名词:“付债大军”,几乎每个涉及到三角债的企业都有这么一只队伍,他们奔赴各地去讨债。
东北三省的三角债问题,其实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据当时央行统计,全国涉及三角债的金额超过1000亿,而1988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万亿。
三角债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之间的信用,在当时北京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贸易洽谈会,交易并不是以金钱为中介,以而以物换物,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易货博览会。
三角债成为中国经济寒冬下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三角债反过来又加重了经济的负担,当返城的民工发现大批基础顶目突然停工,这500万民工只能再次返乡。
当年三角债危机蔓延表面上看是一次经济危机,但深层次原因是经济萎缩过程中的信任危机。企业之间彼此不信任,导致整个市场的商业信用已经不存在。其实,如果交易各方采取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就不会存在三角债问题,三角债问题的根源是信用销售。
然而,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信用销售不仅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而且还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销售模式,可以说只要有商品交易就一定会有信用销售。
信用销售就像硬币的两面,即可以带来经济的繁荣,又能将经济推向深渊,它身监魔鬼与天使的双重属性。三角债问题是信用经济下产生的魔鬼,三角债在经济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必然存在,并且随着经济的衰退被放大,它并不会因政策的改变而消失,只会随着经济的盛衰而缩放。